分享

周兴陆 | 一部贯通古今的《中国文论通史》

 星河岁月 2020-01-16

21世纪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出版

中国文论通史

周兴陆 著

622千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版

摘要

过去学界研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一般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分界,此前的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此后的称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似乎发展到晚清就结束了,现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外国借来的。到底“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是不是断裂的关系?“五四”以后的新文学理论是否完全是外来的?传统与近现代文论存在怎样的“通”与“变”的关系?本书以详实的文献梳理、材料解读和理论阐释,回答了这些问题。本书突破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学科相分割的限制,将自先秦至1949年的文学理论批评作古今贯通式的研究,阐释传统文论的发生、发展,向近现代的演变和新生,追溯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与传统的内在联系。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贯通古今的《中国文论通史》。

目录

导  论

第一编 文学理论批评的源头

第一章  儒家文学理论批评的奠基

第一节 文学与文章

第二节 言语与修辞

第三节 “诗言志”与孔子论诗

第四节 “赋诗言志”和“以意逆志”

第五节《乐论》与《乐记》

第六节 《毛诗序》与儒家诗论的确立

第二章. 老、庄思想的文论启悟

第一节 道与言

第二节 道与技

第三章. 文人精神与“骚怨”传统

第一节发愤以抒情

第二节 依经论骚

第三节 汉魏六朝的赋论

第二编 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

第四章. 文士、文体、文集与文论

第一节 文士身份的确立与作家论

第二节 文体论与六朝时期的集部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专著篇专书

第五章. 诗文理论批评的自觉

第一节 诗文审美特征论

第二节 诗文创作论

第三节 诗文功用论、鉴赏论和历史观

第三编 分体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

第六章.诗歌理论批评

第一节 兴寄、讽喻与意境

第二节 从“缘情”向“尚意”的诗学转向

第三节  活法与妙悟

第四节 兴趣、格调与神韵

第五节 尊宋诗学的崛起

第七章. 词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宋代的词论

第二节 明清的词论

第八章.文章理论批评

第一节 骈散论

第二节 文与道

第三节“辞达”和“义法”

第九章. 小说理论批评

第一节 文言小说理论批评

第二节 通俗小说之外论

第三节 通俗小说之内观

第四节 小说名著的评点

第十章. 戏曲理论批评

第一节 优戏、杂剧、传奇和花部

第二节 情感、本色、人物和结构

第四编、文学理论批评的近现代转型和新生

第十一章. 文学理论批评的近现代转型

第一节 从“性灵”论到“人的文学”

第二节 晚清的经世思想与文学界革命

第三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第四节 从保存国粹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第五节.纯文学观的中国化

第十二章.现代分体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诗学的现代转型与探索

第二节  文章理论的古今演变

第三节 小说理论的变与通

第四节 旧戏现代化与话剧民族化

结语                                                   

后记

本书是我以一人之力撰写的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通史。现在撰写文学史之类的著作,通常是采用集体协作的方式,在分工越来越精细的学术格局中,集体协作来撰写通史,自然可以发挥学有专攻的优势。但如何协作得好,将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前后不偏差,相互不龃龉,是一个繁难的问题。

其实通史类著作在20世纪上半叶都是一人独撰的,从黄人、林传甲到谭正璧、郑振铎,再到林庚、刘大杰等,都独立撰著过中国文学史类著作,陈中凡、郭绍虞、朱东润、方孝岳、罗根泽都独立撰著过中国文学批评史类著作,一问世便以其鲜明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个性而成为学术经典。集体合作编写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比较通行的学术组织方式。在众多的集体编著之后,我贡献出这样一本个人独撰之作,或许有一些亮点。早在2005年3月3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我就撰文提出一个设想:“在文学史篇幅越来越庞大的当前,我们更希望能够读到部头不太大,而有思想,有个性,闪现智慧和风格的《中国文学史》。思想性、个性化,应该是21世纪撰著《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方向。”我是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思想性、个性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我的目标。

本书打破了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疆界,是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一部《中国文论通史》。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如陈中凡、郭绍虞、罗根泽等先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作,都是“详远略近”,只有朱东润先生四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详近略远”,以相当的篇幅论述金圣叹、李渔、袁枚、阮元、曾国藩、陈廷焯等对朱先生来说是近代人的文学理论,这就把文学批评史向当代拉近了,而不只是一门历史。我的老师黄霖先生在九十年代撰著了《近代文学批评史》,近年来继续整理和研究民国文论,就是沿着朱先生的方向走下来的。过去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一般都只到晚清为止,我现在把中国文学批评史延展到民国时期,算是沿着朱先生和黄老师的方向继续前进吧。当然不是把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拼接起来即可了事,而是把现代文论放到中国文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探究传统与现代的内在联系,即二者“通”与“变”的关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时又称为“古代文论”,似乎是与现实不相关的一门历史学科,这样就将文学理论的位置让给了国外文论,前些年提出“失语症”就是对这种格局的忧思。于是有识之士撰文提出了“中国文论”的概念,如胡晓明先生《中国文论的正名》(《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陈伯海先生《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我们早自2000年开始举办“复旦大学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举办过四届,会议名称用的是“中国文论”而不是“古代文论”,是基于同样的考虑,即认为传统文论“有用于世”,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现当代文论是传统文论的新发展,应该纳入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进程中,考察整个中国文论的沿革因创。本书就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尝试探索传统、近代、现代的文学理论如何“会通适变”。当然,这只是一次尝试,做得好不好,还有待读者来评判。


周兴陆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