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学霸县”,千年出了3000名进士?日本尊崇此地县令

 昵称65588001 2020-01-16

西方人称颂我国古代一位皇帝,还有他做的一件事。认为是人类史一大贡献。西方所尊崇的皇帝就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之所以尊崇杨坚,是因为杨坚做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此制度打通了上层阶级与下层平民之间的通道,任何人只要不犯法,都可以靠十年苦读取得功名,并成为朝廷命官。

01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为王朝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一个渠道,虽然科举制度有其不完善之处,但在古代来说,这已经是最为科学合理的一项人才选拔制度。如果你肯苦读,就可能会获取功名。但科考之路艰辛无比,有些耗费一生都没有取得功名。当时参加科考的人并不像现在参加高考,不合格的人连考场都进不去,而且录取比例比名牌大学还要低。超级通

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层层考试,要从乡试、县试、殿试等一层层考上来,直到被朝廷认可了才是进士,在进士中的佼佼者是状元。而秀才、举人虽然是科举考试而得来的功名,但还不是朝廷命官,只有取得进士才能算真正“公务员”。

自从隋朝设立科举考试一直到清朝末年取消科考,一共1300多年历史,为历代王朝输送了10多万名进士。这些人都靠学识取得功名。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人刻苦学习,只学习才会实现“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仕”就是官员。

而进士中的状元,是皇帝亲点的优秀学子。历代王朝总共才几百名状元,而在南方一个县城中占了近1/50,放在全国来看,这一县城称得上“学霸县”,比例之高让人羡慕。

02

此县就是江西的吉安县,民国前一直称为“庐陵县”,此县位于江西省中部,人口只有50多万,从古代现状看,那时庐陵县的人口应该比现在还要少。庐陵地区从古至今就十分重视教育,教育兴盛,经书启人智,智慧创奇迹。庐陵地区有序庠与学宫,民间还有塾馆、义学与书院。据说家藏诗书,人多儒雅,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都来这里讲学。古城庐陵历史悠久,庐陵的文化更是源于7千年前的青铜文化,故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也就不足为怪了。

据史料记载:“进士六百,一对榜眼,两名探花,五位状元,均谓鼎甲,且宰辅有七”,此出记载庐陵县从唐至清就出了600多名进士,南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进士分别为4名、296名、11名、134名、33名,而且顶尖学子就近十名,而且担任宰相的有7名。

庐陵县出的名人很多,比如欧阳修、文天祥、周必大、刘辰翁,都出自庐陵县。一个县城出如此多的进士与名人,可见庐陵县是一个文化气息很浓的县城。苏东坡曾写诗说:“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

据资料记载,吉安(古代称庐陵)有约三千进士,但对吉安进士数五花八门,令人生疑。吉安市地方志办负责人编写《吉安史话》中记载历代进士2855人,还有说2500名、2700名的。但对进士的统计,古代并没有权威机构和统计的标准。而吉安古代所谓约三千名进士,主要进士资格认识不同。在明朝称殿试合格者为进士,但在唐朝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都叫进士。这就是说朝廷推举人才,录取了才叫“赐进士及第”。我国历史上往往进士和举人同称,宋朝有过类似情况,地方史籍所称的进士,有的只是去参加了进士考试就成为进士。

03

我国明代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曾在庐陵县当县令,王阳明来庐陵县任职时,正是庐陵县治理最差的时候。老百姓告状不断,而且盗匪横生,几任县令即使用了“吃奶劲”也没有治理好庐陵县。王阳明到了庐陵县上任第一天,门口就聚集了千名告状的百姓。王阳明一了解,原来是老百姓不满朝廷税负,王阳明了解这一情况后,他当即拍板免除老百姓的葛布税。

王阳明到来之前,庐陵县就很有名气。自宋朝至清朝,庐陵地区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所以有“江南理学在吉安”之说。自南宋至明清700年间,庐陵城的白鹭书院成为江南四大书院之冠。

王阳明还了解到,庐陵人都很有文化,而写的状纸也很好。王阳明任职时,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要上告。王阳明就想了办法,他要求状纸不得超过三十个字,而县在村里设三老两厅,从此彻底解决了百姓上访告状的事。王阳明还轻松平定了庐陵盗匪猖獗。王阳明在庐陵继续传授他的心学,而且他的心学在庐陵更加完善。

据说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清朝时并未引起重视,但他却最受日本人尊崇,也成为日本近代崛起的一个指路人。而“学霸县”是王阳明复出第一个朝廷公职,也是他的心学传播的第二地点。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