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皋诗社

 zqbxi 2020-01-16

乾隆年间,艮山门外以吴颖芳、翟灏、汪沆等为首的一批文人以结社为时尚,组织活动,诗书唱和,编写出大量诗稿,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别说邻近的厉鹗、杭世骏、金志章等被吸引过来,连外地的著名文人毛际可等也都慕名前来,艮山门外因此被称为“诗国”。

文人结社,向为美谈。这个“社”,原先指的是土地之神,后引申为祭神的风俗——大家聚集在土地庙里操持“社日”、“社事”,谈论与本地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再后来“ 二十五家为一社……后人聚徒结合亦谓之社”,故有“里社”之称,说明“社”已与“乡”、“里”同义。至于今天的“社”,则完全成了集体组织,群体的代名词了,比如公社、学社、文学社等。清乾隆年间,艮山门外曾有个“东皋诗社”。

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结社成为时尚。那时不仅读书郎在立社,连居家的仕女们也在加入社盟,像《红楼梦》里的“海棠诗社”,杭州西溪的“蕉园诗社”等。

结社成了士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社员们定期或不定期地,以诗文的形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与风雅,为地域史、文化史、文学史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应该说很有意义。文人结社不仅是种群体互动,同时也是江南文学生成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了这个平台,文人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又为切磋诗文技艺增添了机会,这种群体性的活动,往往对当地的文化事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品位也相应得到提高。民国之前,文人大多以诗词来唱和,所以团体组织形式一般以“诗社”居多;而自辛亥革命后,文风已变,所以大多命名为“文学社”;而自改革开放后,更多的则以“研究会”的名义命名,但总体性质应该说是一样的,都是文学团体。

唐代以白居易为首的“香山九老会”是较早的结社,此后各地诗社层出不穷,一直传承至今。也有学者认为,清顺治、康熙两朝曾禁止文人结社,清代的“诗社”便随之消失。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处于低潮罢了,很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城东的“东皋诗社”。清翟灏《无不宜斋未定稿》卷三有首《饮黄荫三上舍宅再用前韵》载:“自结同队鱼,屈指岁二十。落落朱弦音,不辍风雨急。……眼中吾与汝,再见赤帜立。”诗末注:“庚戌辛亥之岁(1729—1730)尝与荫三等十人结东皋诗社。”说明朝廷对纯文学的民间社团一般还是允许存在的。从翟灏《金江声观察杭菫浦翰林招入南屏诗社四韵代答》看,民间诗社活动还不少。

东皋诗社是属于艮山门外的一个文学团体,东皋诗社由十位志同道合的社员组成,分别为曹石仓、徐復、黄荫三等。他们所写的诗自然多数与城东有关,像《甘棠村集咏》、《东郊地偏乡俗异于他所隶其俗事得二十首》、《东郊土物诗》等,都是珍贵的城东文化遗产。他们在诗社这个平台上相互交流,不时交出作品,为城东历史作出杰出的贡献。东皋诗社社员曹石仓不仅会写诗,还擅长画荷花,“石仓兼画荷,品第神妙及。当其快意时,墨喷满纸湿”。而徐復的山水画很有特色,“意到笔未追,妙处在枯涩。迷茫烟雨濛,菌蠢虫蛇蛰……”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其独到之处。

他们经常组织活动,诗文酬和,像翟灏的“书巢”,汪沆的“小眠斋”,还有其他人的“兰陵书屋”、“江声草堂”等,都是他们经常活动的场所。不过东皋诗社毕竟是个民间组织,时盛时衰,在翟灏晚年时,诗社社员多半已去世,活动自然就少多了,翟灏在《题曹石仓处士遗墨六用前韵》一诗深有感慨:“东皋旧吟朋,数同大历十。

眼底半存亡,岁事过羽急。……”朱文藻《碧溪诗话》载:“晴将(翟灏)先生居艮山门外杨家桥,与吴西林(吴颖芳)先生居隔数里,常相与唱和。家塾延吟友为师,若朱古心,住石屏,先后一二十年间,风雅振兴,东乡号为‘诗’。”文人结社意义深远,如今笕桥成立“笕桥历史文化研究会”、“民进书画院”,愿这一传统在城东能传承,并得以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