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文化是什么

 博书润雅 2020-01-16

德文化是在中国农牧经济时期形成并走向成熟的政治文化。
  “德”字在中国古代出现的时代相当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德”从彳从直,而古“直”字由上面一竖,下面像一双眼晴的横“目”组成。
  从“直”字外形及其组成的汉字的意义来看,古“直”字产生于采猎经济末期,农耕经济初期,是个会意字,指代用来测量太阳运行以确定季节,从而指导农业生产的方法。上面的一竖代表测量太阳在一年中南北运行的长杆,“目”代表用眼睛进行目测。后来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目测改用画在地上的横格进行测量,横“目”改成了竖“目”。再到后来,测量太阳南北运行的长杆上增加了一条表示东西方向的横杆,就在古直字上增加了一横;在长杆底下还建了一个高台,就在古直字下增加了“乚”,这就形成了后来的“直”字。与“直”有关的不弯曲、价值、种植等意义或直接来自这一测量方法中的直杆,或来自这种测量的重要价值。而“目”指代表眼睛之外还指代数目,则与观测太阳运行规律时画在地上方格有关。在古代,人们正是通过观测阳光照射长杆的投影,并与画在地上的那些方格进行比较来确定四季及二十四节气。
  “彳”可能表示戴冠的、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能指“小步也,象人胫三相属连也”[1],表示人相随,中间的横由表示高台的“乚”演化而来。
  因此,德,从彳从直从心,表示用心掌握了太阳运行规律用以帮助人们,人们就会一个跟着一个地跟随。“德者,得也”, “得”是“德”的异体字,是人们不再用横格测量季节轮换,而用尺寸来测量季节轮换时的“德”字。
  因此,可以推断,德文化产生于农牧经济初期,指利用自然规律造福社会。
  在农牧经济中后期,农牧生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传播,较大的部落联盟及国家逐步形成,公平观念形成,分配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冲突和战争日益频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秩序成为突出任务。先哲们对社会伦理的思考也就日益深入,形成了相应的论著。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形成了一批社会伦理探索的理论成果。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收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的《论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由于对德关注的重点从自然领域向社会领域转移,这些著作论述的重点都是伦理之德。《道德经》注重从道这一本源上探讨德,而《论语》则是立足于德来叙述其对言行要求。所以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2]
  这种只重视社会伦理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甚至导致了对自然科学的轻视。如《论语》中就有这么一段对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3]孔子的这种态度表明,当时的社会上层知识分子非常轻视对生产技术的研究。
  这种态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因此,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处理社会关系的理论炉火纯青,但生产技术发展得非常缓慢,直到西方列强打破中国的闭关自守之后,中国才开始进入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这也导致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停滞,使中国近现代社会管理创新落后于西方国家。
  德文化是在中国农牧经济时期形成并走向成熟的政治文化。在其形成阶段,主要通过生产技术创新来改善民众生活。在其发展成熟阶段,主要通过提高自身的品行来影响民众的行为,以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的。

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妥,敬请告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