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闰秀与小家碧玉之“有所不为”

 秦岭之尖 2020-01-16

缘   起

——金石君

15

大家闰秀与小家碧玉之“有所不为”

《论语》中有“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中有“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老子》亦有“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之语录,这些先哲们虽以自身的思想体系出发,或阐述治身立世的准则,或强调顺其自然之道,但是有与无的辩证,无不体现在他们光辉的思想精髓之中。

“有所不为”,大哲们有着不同的诠释方式,而对以此入印的印人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篆刻语言。两方同文“有所不为”印章,看上去章法篆法极为相近,仔细观察,他们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吴让之与徐三庚分别用自己的治印风格,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有所为背后的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清·吴让之)

“有所不为”之吴让之

是印流畅自如,珠圆玉润。这样的一个“有所不为”的大家闰秀,吴让之是如何成就的呢?

在这方印作之中,他至少有三不为:首先,不刻意追求大块的留白,而是以线条均匀的分布,以小篆特有的圆转,使印面线条呈现朱白间自然而柔和的过渡。其次,不刻意追求用以烘托金石之气的斑驳线条,而以行云流水般的轻行浅刻,保持着线条的圆润自如。此外,四字之间十分有序地穿插,虽系用心经营,我们看到的却是不着一丝痕迹的处之泰然。

△有所不为(清·徐三庚)

“有所不为” 之徐三庚

徐三庚之作与吴让之相比另有一番不同的神韵,在印章的传统取法之外多了些小个性,他所成就的更像一个小家碧玉,风姿绰约之中暗含着一丝的俏皮与桀骜。

此作更像是吴让之“有所不为”的摹刻,只是搀杂了个人色彩。徐三庚小吴让之二十七岁,史料记载他们亦曾有过交往,以当时吴让之在篆刻领域中的地位,他取法吴让之,并以临摹作为学习手段,是极为可能的。黄士陵亦有大量摹刻吴让之的作品,惟妙惟肖,足可乱真。

此作虽章法与篆法上与吴让之同文印极为相似,可以看出,以假乱真却并不是他的目的,难以掩饰的个性形成了他独特的篆刻风格。

徐三庚的成就一部分来源于他对《天发神谶碑》的取法,这体现在他以我书入我印上,加大的印面疏密对比,在吴让之的婉转流动中增加的方折元素,起收笔及笔画的转折处的运用,使他的作品看起来妩媚之上更多了几分清刚。只是与此同时,在印面上呈现出来的略为刻意的疏密对比,似乎让人感觉到一丝用心的谋划,在这一点上,吴让之不动声色下的精心设计还是略高一筹。

徐三庚虽与吴让之在皖派“印从书出”的开拓中同样的功不可没,在用刀的取法上,徐三庚却与吴让之有着截然不同的战略,始终贯彻发扬浙派的用刀之法,是以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浙派凌厉的刀法来表现皖派的柔媚之姿,使其印作颇有回味。

同样的有所不为,徐三庚吴带当风,追求强烈的个人风格,相比吴让之不露斧凿的娓娓道来,无论从作品的格调上,还是在篆刻艺术追求的智慧上,终归是稍逊了那么一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