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为什么被奉为群经之首?

 为什么73 2020-01-16

《易》,通常指《周易》。亦可滥殇为在《周易》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易学体系。

《周易》,在先秦指《易经》。

但儒者尊奉的经典,多有经有传。自孔门著《易传》以释《易经》之后,则《周易》由包含卦、爻、经文部分的《易经》和解经的《易传》共同组成,且渐成公识。

《易》的学术价值,更因《经》、《传》之合而大为彰显。今本《周易》每多《经》、《传》合一。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是先人们从童蒙步向文明的历史记录,它汇集了中国古代符号、卜筮、哲学和伦理等文化的精见,为战国以前中国古代文化最大的一次总结。或见几分朦胧,但更多显示的却是灼见与智慧,或许还带几分幽深。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易学之潮奔涌不息,渗透到中国古代各领域、学科,以不同的具体形态出现,合汇成了悠悠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主流。

据《周礼》、《山海经》等记载,我国上古三代有“三易”。

即夏代的《连山易》,为神农之易,又名夏易,因神农为炎帝,号山氏,故称连山易;

商代的《归藏易》,为黄帝之易;

周代则为《周易》。

因《连山易》、《归藏易》早佚,故后人所称的《易》,一般是指《周易》。

关于《周易》的作者,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即上古伏羲氏画八卦;

中古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一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记为:“文王拘而演周易”,即言周文王被拘于羑里之后,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构建了《易经》的雏型;

下古孔子作《易传》十翼。

由于孔子晚年研易爱不释手,以至串连《易经》竹简的熟牛皮绳数断数续,即有 “韦编三绝”的成语。《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由于孔子著述的习惯是“述而不作”,因此,《易传》一般认为是孔子及其门人共作,但亦有研究认为《易传》可能有着更大的作者群。

至于《周易》的成书年代,比较一致的的看法是,经文部分成书于西周前期;传文部分,由于有十翼,故是先后而出,成书于春秋至战国中期。

《周易》之所以名声日隆,关键是《易》体系所呈现出以卦爻符号及易图为特征的独特认知范式,并以简易、动态、开放、无所不包的结构整合人们观察世界的多种视野或视角,成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论“道”之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括之为:“易之为书, 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另一方面,孔子的个人魅力及影响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孔子喜好《易经》,将之列为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之一。经者,天地之道,人生之则也。又意犹未尽,而为之作《易传》以解。

汉代,随着儒学地位提高,作为儒学经典的《周易》便被奉为六经之首。魏晋时期,玄学兴起,由于《周易》是论“道”之学,因此被列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之冠,又成为了道家的经典。儒、道、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三条主线,《周易》三占其二,若只论源于本土的儒、道两线,《周易》则占全。于是《周易》就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隋唐时期,《周易》被定为十三经之首,从而跃居中国经学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易学大兴,时如乾卦之九五爻, “飞龙在天”,《周易》被奉为群经之首,从而处中国文化的核心,甚至统领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