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璀璨的将星之:豪情满怀个性张扬的“海上蛮牛”哈尔西(上篇)

 fairyfail 2020-01-17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229篇原创文章,作者Kilo(海军史爱好者和研究者),全文共9565字,配图21幅,阅读需要20分钟。

在撰写关于威廉.哈尔西的这篇文章之前,“哈尔西是一个莽夫,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在莱特湾大海战中出现过严重的误判”这种模糊的印象存在于我的印象之中已差不多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直到重读美国海军历史学家E.B.波特的著作《蛮牛哈尔西》和尼米兹、麦克阿瑟等“二战”风云人物的传记之后,我才对这位号称“海上蛮牛”的二战风云人物有了新的认识。

图1. 海上蛮牛,太平洋战争明星将军威廉·哈尔西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由于受意识形态、学术观点,甚至是私人恩怨等因素的影响,一重厚重的迷雾,总是笼罩在历史人物的周围,或过于抽象、或过于偏颇,或浪漫有加、或语焉不详,使之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刻板。在岁月潮水的冲刷之下,种种客观干扰因素被逐渐淡化,历史人物的真实本源慢慢浮出水面回归本原。就这样,随着时光的流逝,对历史人物的再认识再思考再评价,不仅改变着“海上蛮牛”哈尔西的历史定位,还改变了美国海军历史学家E.B.波特,也改变了我。

序幕

1942年8月的最后一天,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天气异常炎热,但马汉楼的演讲厅里,全体学员和军官却都穿着整齐浆洗过了的高领白礼服正襟危坐,侧耳聆听一个穿着领子上缀着三颗小星星,皱巴巴咔叽布军装的老头侃山。

老头已经60岁了,但是看上去显得比他的实际年龄还要老,“鹰钩鼻子,一头白发,一双凶巴巴的眼睛注视着所有的人。”他的演讲似乎事先毫无准备,东一句西一句地讲述着突袭马绍尔群岛的作战经过,直到演讲结束,不少听众对整个战斗的过程还是一头雾水。(关于哈尔西偷袭马绍尔群岛的详细过程,详见我的专栏)

但在演讲中,他表扬了参加这次战斗做出贡献的每个人,却自始至终没有说自己一句好话。他留给所有听众一个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硬汉!是一个个性张扬,绝不“自我吹嘘”的英雄!他就是小威廉 弗雷德里克·哈尔西,“珍珠港事件”后在太平洋上第一个发起对日反击作战的英雄,绰号“蛮牛”!

1.危机中的勇士

珍珠港被炸了,战列舰没了,威克岛沦陷了,关岛也丢了。这就是太平洋舰队新司令尼米兹上任伊始面对的“烂摊子”。迫于无奈,他只能在20年前自己亲手创建的潜艇基地码头,在“茴鱼”号潜艇的狭窄甲板上升起了自己的四星上将旗。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现在尼米兹面对的艰难局面已经不是“他烧火”,而是“火烧他”。

百年以来美国领土第一次遭受袭击的奇耻大辱,使美国朝野上下群情激奋,强烈质疑“我们的海军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一致要求发起反击。

对于尼米兹而言,反击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在哪里反击?用什么样规模的力量反击?以及敌人拥有着什么样的兵力部署与编成?按照美国海军战前已经研究准备了20多年的,太平洋方向遭到入侵时的“橙色方案”,太平洋舰队将向马绍尔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方向发起反击,威廉·派伊将军(尼米兹的参谋长)拟制了一个攻防兼备的谨慎的作战方案,并得到了尼米兹的首肯。

图2. 曾短暂代理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并指挥对威克岛增援的威廉·派伊将军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谨慎的方案却遭到了不少高级军官的强烈反对,“珍珠港事件”之后的战略颓势,简直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地步,他们生怕反击作战发起后造成兵力空虚,被日本人见缝插针,让珍珠港再次遭受灭顶之灾。一时间,反方意见占了上风,既没当过飞行员,又没有指挥过航母编队作战经验的尼米兹尴尬难言,似乎也有些举棋不定。

“风险?如果一点风险也不敢承担的话,那么我们永远也没法制止这场战争!”此时哈尔西拍案而起,不仅第一个给予了老校友新司令强有力的支持,而且还主动请缨带队出击。多年后,每当“蛮牛”遭受其他人非议之时,尼米兹总会回忆起这一幕,并坚定地说“我绝不会加入任何会如此中伤他个人荣誉的阵营”。

图3. 这张照片中的额哈尔西已经是四星上将,大张的嘴巴不知道是否正在咆哮

我们常说“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蛮牛”为了打赢这场对他自己,对尼米兹,对整个合众国都意义非凡的反击战,也是真的拼了。他亲自过问物资补给的事儿,当他获悉长时间执行海上搜索任务的飞行员们由于过度劳累导致失眠,不得不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时,他立即指示高级卫生事务官专门补给了大批波旁威士忌,以取代安眠药发给飞行员(当时美国海军禁止海上航行期间官兵饮酒)。

当“企业”号编队战斗航行期间,一架鱼雷轰炸机连同三名飞行员失踪后,他一反常态,并没有展开搜救行动,而是严格按照时间计划节点执行,按时赶到了海上编队汇合点(幸运的是后来三名失踪飞行员在漂泊了34天后,终于获救了);为了实现舰载航空兵对岸突击的突然性,在灯火管制的情况下,完成了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次夜间大型舰艇编队海上油料补给;顶风冒险大胆前出,穿插至马绍尔群岛中部,“在天使的庇佑下”突袭夸贾林环礁日军驻泊舰船,并成功抗击了日军陆基飞机的空袭,为日后航母编队的防空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图4. 突袭日本舰船,注意本作中的美机标记已经是中后期版本

2月5日,当“企业”号特混编队高悬最大号战斗旗,全体官兵身着白色礼服,缓缓驶入珍珠港时,这座两个月前刚刚经历了一次涅槃的大型军事基地彻底沸腾了,除了军官士兵、医生护士,就连住院的伤员们都自发簇拥在岸边挥手欢呼。所有在港舰船一齐拉响了汽笛,吹响了哨音,珍珠港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这场被尼米兹称为“完美的战斗”结束后“论功行赏”时,“蛮牛”表彰了一个危急时刻自发拿起机枪成功抗击日军自杀式飞机的航空机械师,表彰了一个在他惊魂未定之时朝他微笑当班文书,表彰了他的参谋长勃朗宁和他的下属斯普鲁恩斯,却唯独没有表彰他自己。

在被尼米兹授予海军优质服务勋章的那一晚,他来到了“企业”号的“机库甲板影院”,站在银幕前,举起刚被授予的勋章说“战友们,这枚奖章是属于你们的,能够替你们戴着它,我感到非常荣幸。我真的真的为你们骄傲和自豪,现在我想哭!”

图5. 哈尔西在他的高龄时期才获得飞行员资格,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冒险者和实践者

那一晚,“企业”号上人声鼎沸,“蛮牛”和下属们的欢呼呐喊声让整个珍珠港彻夜无眠!

2.“东京专列”的护卫者

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时间,罗斯福总统就号召进行报复,发动一次对东京的空袭,但是由于陆基飞机航程所限,难以企及日本本土,而航空母舰也受舰载飞机作战范围(舰载机最大航程不大于600英里)的制约,如孤军深入龙潭则无异于自杀行为(当时太平洋上美国人能动的就3艘航母了)。

1942年1月欧内斯特·金上将的作战参谋弗朗西斯 洛上校提出了一个即使在今天看来依旧是惊险绝伦的方案:由航母将陆军的B-25轰炸机运到距离日本本土适当的距离上,然后在航母飞行甲板上起飞,从而实现对日本本土的轰炸。

图6. 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他是太平洋战争最坚定的支持者,时任美国舰队司令兼海军作战部长

洛上校的建议得到了金上将和陆军航空队参谋长亨利·阿诺德的认可(金为了实现对日本人的报复已经想疯了,阿诺德是莱特兄弟的资深弟子,也是一个喜欢经惊险刺激的牛人),但是飞机有了,船有了(刚刚服役的“大黄蜂”号由大西洋经巴拿马运河调往西海岸),那么谁来指挥呢?

“比尔,你觉得他们可以执行这次任务吗?”

“只是需要很多运气”

“你愿意带领他们前往吗?”

“是的,我愿意”

“好的,那么这次又要看你的了。”

“告诉吉米,准备行动!”

这是在轰炸东京计划启动前尼米兹最后一次征询哈尔西意见,定下最终决心前的一段对话。尽管只有寥寥数语,平淡无奇,但是我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两个安纳波利斯老校友此时忐忑的心情,也感受到了“骑士”的放手一搏和“蛮牛”的勇敢无畏。

图7. 已升任美国陆航五星上将的阿诺德将军

为进一步沟通敲定细节,“蛮牛”与“吉米”(詹姆斯·杜立特的绰号)进行了一次秘密的会面,讨论中哈尔西深刻意识到,为了砸碎日本帝国的屋顶,“吉米”和他的小伙子们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生还的希望极为渺茫,甚至注定有去无回。

同时,“吉米”也意识到执行这一任务的“蛮牛”也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特混编队几乎已经深入敌方近岸行动,如有不测太平洋舰队将损失半数航母,14艘护航舰只,还有数千官兵的生命,其中还包括海军最有经验的三个指挥官哈尔西、斯普鲁恩斯、米切尔(“大黄蜂”号舰长,海军飞行事业的先驱)。尽管风险无比巨大,但是经过“蛮牛”与“吉米”的一番“密谋”,还是最终确定了行动的底线。

后面的故事大家早已知道了,因为日本巡逻艇的提前发现,杜立特带着79名年轻小伙儿,驾驶着16架B-25轰炸机提前起飞,“极为顺利”地轰炸了东京,但是又“极不顺利”地在中国沿海迫降(其中1架B-25因燃油不足飞往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飞机全部损毁,飞行员大部获救。

图8. 杜立特空袭,正在从大黄蜂号上起飞的B-25B,此照也名垂青史

后来,“吉米”拍了一部纪录片《东京上空三十秒》,在21世纪初,美国大片《珍珠港》又用了10分钟的片长对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进行了回放。(关于杜立特空袭,详见同名公号搜索:“杜立特空袭”)

风险,是战争中决策层和指挥员自始至终无法回避,需要勇敢面对,也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如尼米兹坚持的“算好了利害再冒险”一样,“蛮牛”和“吉米”不是“傻大胆”,他们对整个行动进行了尽可能周密的分析,采取了所有能想得出的“高招”,甚至划定了“丢机保船”的底线(哈尔西和杜立特一致同意,在敌人提前发现特混编队时,如果东京或中途岛在B-25航程内的话,不管任何情况都将轰炸机放飞,如果二者都不在轰炸机航程内,就将甲板上的16架B-25都抛弃到大洋中,确保“大黄蜂”号能及时使用机库里的舰载机为特混编队提供空中防卫,确保全身而退)。

图9. 出发前的杜立特中校和大黄蜂号舰长米切尔上校合影,注意那些无畏的年轻脸庞

说实话,尽管这次“来自香格里拉的轰炸”(罗斯福总统原话)已经过去了76年,但是回想起来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计划者的“脑洞大开”和决策层的坚定果断,“吉米”和79名年轻飞行员们的勇敢无畏,还有那实施过程的惊心动魄。

3.勇士溯源

勇士从来都不是天生的,在他的萌芽时期,需要深厚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需要父母亲人的言传身教,需要童年时代的朦胧憧憬和环境感染,需要青少年时期成长方向的逐步坚定,还需要赶上一个海军事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此外,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幸运的是,这些必要条件“蛮牛”都赶上了。

“蛮牛”身上那种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对海洋的热爱源自他那深厚的家庭背景。他的好多祖先“都是航海家与冒险家,个个身形高大,崇尚暴力,不愿受法律约束,喜欢喝烈性酒,言辞蛮横”(《哈尔西上将的故事》一书中原话)。

在他的祖先当中,约翰·哈尔西参加了过1703-1713年间的海上战争,在战争结束后甚至有过一段传奇海盗经历;伊利法列·哈尔西是捕鲸船船长,曾首次驾驶一艘长岛的捕鲸船绕道合恩角进入南太平洋,在这条惊险航线上曾多次出现过他们家族其他成员的身影。

图10. 时至今日,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仍然是美国海军最重要的人才摇篮

等到了“蛮牛”他父亲这一辈时,他们家开始正式跟海军 “再续前缘”。在哈尔西爷爷的“铁哥们”乔治·罗伯逊(时任海军部长)的关照推荐下,哈尔西的父亲获得了安纳波利斯海校的一个报考名额,这也是新泽西州历史上的第一个海军军官学校学员(谁说美国海军没有走后门的?别急,走后门的牛人还没出现呢)。

“蛮牛”的父亲服役时,美国海军正处于一个相对沉闷低迷的时代, 1882年“蛮牛”出生时,他身为上尉的父亲月薪仅有200美元(这跟某个国家的海军的现状很相似),家庭生活相对非常清苦,当他父亲由海外调到西海岸任职时,母子三人甚至没有足够的费用坐火车去西海岸,当时美海军没有家属交通补助(今天咱们家好像也没有),而不得不乘货船到巴拿马地峡(当时法国人正在开挖巴拿马运河),然后再换乘小船北上。

后来,他父亲调任安纳波利斯海校物理化学教员,他在安纳波利斯度过了童年时代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蛮牛”后来回忆,正是在这里进一步坚定了他走父亲当年走过的路,从安纳波利斯成为海军军官的梦想。

图11. 2015年安纳波利斯海校毕业典礼,这里是未来美国海军将军的出发地

可是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要想成为海军军官,光有个当军官的老爹可不够,还得获得安纳波利斯海校的推荐名额。为此,15岁的“蛮牛”直接给麦金利总统写信(这就是美国人为达成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啊),以麦金利少校(总统在南北战争中的军衔)相称,但是却杳无音信;为获得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推荐名额,他母亲甚至一度想搬家过去(那时候美国人也在走“移民”和“学区房”这条路啊),后因所托议员去世而作罢。

后来,他父亲为了帮助“蛮牛”实现海军梦想,不仅送儿子上“安纳波利斯入学辅导班”,最后还想出了“曲线救国”之路,送儿子去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进而获得成为海军军医的资格。在很多人看来,“蛮牛”进入海军之路完全是一场“堂吉诃德式”的征途,就在他磕磕绊绊,举步维艰之时,忽然“时来运转”了。

原来国会通过了一项授权法案,安纳波利斯海校的总统推荐名额增加了5个,在获悉这一利好消息后,爷俩还想找麦金利总统,正琢磨着怎么写信呢,结果还是“蛮牛”他妈厉害,直接找到了自己娘家的世交、麦金利总统的私人密友——新泽西州的大律师埃德加·葛瑞戈,带着她直接来到白宫,向麦金利总统 “申请”了一个推荐名额。(看看,“蛮牛”他妈才是真正的牛人!)

图12. 20世纪的第一位美国总统:麦金利

在经历了一番艰辛的入学考试准备之后,“蛮牛”终于如愿以偿地通过了近似乎残酷的入学考试,于1900年7月7日在安纳波利斯海校宣誓入伍。(写到这一段,笔者真是颇有感慨。早在100多年前,美国人就建立起了一种严格科学的军官培养制度,严把选材推荐关啊。总统的推荐指标由国会授权,但是他仅仅有推荐权,能不能考得上完全要靠考生自己,同时保持海军军官来源的多元化,比如海军军医就可以从国民教育中产生。百年过去,抚今追昔,横向对比,差距犹存啊。)

“蛮牛”有幸身处一个海军伟大复兴时代(后来被海军史学家们称之为“安纳波利斯的黄金时代”)的前夜,安纳波利斯年久失修的危房被逐步拆除,经国会批准的巨款已经到位,由纽约著名设计师绘制的学校建设蓝图(包括著名的班克罗夫特大楼)已经获得批准,海校学员数量开始成倍扩招。

最具荣誉感的事情发生在1901年的秋天,开学返校的安纳波利斯学员们惊喜的发现,大家都恢复了过去曾经拥有过的光荣头衔,因为国会已经通过法案,他们不再被称为——海军军校学员(naval cadet),而被称为——海军学员(midshipman)。

图13. 美国陆军军官的摇篮:西点军校

要知道西点的学员的称呼是——军校学员(cadet corps),而海军军校学员(naval cadet)听起来像是西点军校学员的亚种。不要小看这一字之差啊,有时候这往往体现的就是军种军官,同时也是军种的荣誉和地位。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里,这些细微的因素不应该被忽略,因为细节反映着时代,细节体现着地位,细节承载着发展,细节决定着成败。

在校期间,“蛮牛”作为安纳波利斯受阅方队的一员,参加了庆祝麦金利总统第二任期庆典的阅兵式。回看那一次安纳波利斯与西点参加阅兵式的方队人员名单,真让人感叹那是一个“英雄时代”。西点三年级方队中有一个高贵洒脱、卓尔不群的家伙,名叫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安纳波利斯方队的学员队长也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帅哥,名叫欧内斯特·金,这些西点和安纳波利斯的受阅学员中的绝大部分,都成为了击败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图14. 青年时代的威廉·哈尔西

在经历了最初的磕磕绊绊之后,体格强健、外貌粗犷的“蛮牛”浑身洋溢着自信的魅力,班级年鉴记载:那时他已经是学校橄榄球队队员、德裔委员会会员,运动员协会会长,获得了“汤姆森奖杯”(在毕业班中选取,以表彰为学院体育项目作出主要贡献的优秀学员);“他是每一个人的朋友,一个真正老练的水手,看上去像是海神尼普顿的化身”。

在1904年2月1日毕业的这一天,兴奋的“蛮牛”已经做好准备接受海军指派给他的任何岗位,但当他前往安纳波利斯海校监事会首席监事道别时,却听到了那位老人颇有些冷遇的话“我用世界上所有的好运祝福你,哈尔西先生。但是你很可能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像你父亲一样优秀的海军军官(当时“蛮牛”的父亲已经是安纳波利斯的船艺系主任,海军中校)”。

可是笔者却觉得,在年轻时代,有时候老人的话可以反着听,因为时代在发展在变化,评价体系也会随之改变

4.勇敢无畏的“蛮牛”

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么什么是勇敢呢?勇敢,是将帅人格精神职业化的集中显现,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和决定因素。刘伯承元帅曾说过:“勇”字就是“男人头上戴着一顶花冠”;《论语·突问》写到“勇者不惧”亦为果敢、《墨子·经上》曰“勇,志所以敢也”;都梁在《亮剑》中写的更形象,“昔日田光赞荆轲曰: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 怒而面白,荆轲当属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在75年前血与火交织的太平洋上,“蛮牛”就是这样勇敢无畏的人。

图15. 珊瑚海海战,日军“祥凤”号轻空母被击沉

在与“珊瑚海之战”失之交臂后,“蛮牛”又因为严重的皮炎交出了特混编队的指挥权,错过了中途岛那场转折之战,尽管他向尼米兹推荐了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并使后者名垂青史,但是作为第一个发起对日反击的英雄,“蛮牛”始终郁郁寡欢,已经从严重皮炎中康复了的他,是到了该证明自己的时候了。(关于中途岛的若干文章,详见同名公号搜索:“中途岛”)

当1942年9月22日,出席表彰仪式的尼米兹在“萨拉托加”号航母上宣布“孩子们,我将带给你们一个惊喜,比尔·哈尔西回来了!”前一刻还处于立正状态的全体官兵,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一天,距离“蛮牛”首次担任“萨拉托加”号的舰长已经过去了8年时间,绝大部分当年的战友都已经更换了,但是面对一张张生疏却又充满了兴奋之情的面孔,头发花白的“蛮牛”不禁热泪盈眶。

图16. 已经佩戴四星上将衔的斯普鲁恩斯将军

此时,瓜达卡纳尔岛的战事无比胶着,陆上交战你来我往,日本人不断增兵;美军舰艇接二连三的被击沉重创,一时间太平洋战场几乎无航母可用,同时麦克阿瑟和戈姆利将军都对瓜岛的战局发展表示悲观,在这种情况下尼米兹虽犹豫再三,但在征得金上将的同意之后,最终决定临阵换将,由 “蛮牛”接替戈姆利来扭转瓜岛战局。

这一决定将“蛮牛”和戈姆利这两位友情长达40年的安纳波利斯橄榄球队队友致于无比尴尬的境地,面对瓜岛的烂摊子,严重缺乏思想准备的“蛮牛”在水上飞机机舱里读完命令电文后,脱口而出“天呢!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这是他们递给我的最烫手的山芋”(这句话成为了二战中的经典名言)。

但是奋战在瓜岛上的官兵们在听到这一消息后可不这么想,一个空中作战情报官后来回忆那时的情景——“我永远也忘不了!一分钟之前我们还由于疟疾的折磨爬出掩体都费劲,但是听到消息后,大家伙一下子都跑了出来,像孩子似的蹦啊跳啊。”

图17. 瓜岛战役中被击沉的日本袖珍潜艇甲标的和运输船

“蛮牛”上任伊始,实际上围绕瓜岛需要解决的是两个矛盾,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持续向瓜岛增援以挫败岛上日军的地面攻势,守住亨德森机场,保持空中优势;另一个是粉碎日军来自特鲁克方向的海上攻势,进一步消耗敌海空力量,同时切断日军向瓜岛的海上后勤补给线,最终目的是守住瓜岛。

在此后的圣克鲁斯海战中,尽管付出了舰队航母一沉一伤的惨重代价,但美军成功的挫败了日军海上攻势,大量消耗了日海军舰载机和飞行员,并且在岛上作战中牢牢坚守住了亨德森机场。此时,令“蛮牛”倍感振奋的是来自罗斯福总统的“特别关照”——“要确保在这一地区的所有可能得到的武器用于防卫瓜达卡纳尔岛,而且既然这次危机已经度过了,那么随后弹药、飞机、人员就要跟上,这些可以保证我们有优势取得胜利。

有了总司令的亲自关照,“蛮牛”得以迅速而持续地向瓜岛调兵遣将,超过了日军“东京快车”的增援速度,为瓜岛拉锯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18. 同样搁浅在海滩上的日本运输船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斗争是双方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通过物质力量进行的一种较量”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的那样,在日本人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手头兵力捉襟见肘地“蛮牛”经受着意志和感情层面的双重考验。

为了解瓜岛的最新情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蛮牛”登上了瓜岛,与范德格里夫特(陆战一师师长,瓜岛地面作战指挥官)一起考察战场、慰问官兵,鼓舞士气,与一线士兵打成一片,并在野战工事里,在持续炮声的伴奏下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并在瓜岛上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杀日本鬼!杀日本鬼!奋勇多杀日本鬼!”的名言。

图19. 哈尔西的名言被刻在宣传板上:杀鬼子杀鬼子杀更多的鬼子!

为保住亨德森机场守住瓜岛,他被迫不得不违背基本的军事常识,将斯科特(哈尔西的好友)和卡拉汉(哈尔西前任戈姆利将军的参谋长)指挥的巡洋舰(5艘)、驱逐舰(8艘)编队派往铁底湾迎战来袭的日军战列舰,经过一场惨烈的夜战,在付出两位指挥官阵亡和半数舰艇被击沉的巨大代价后,终于挫败了日军炮击破坏亨德森机场的企图(战列舰的巨炮可能对机场造成毁灭性打击),联合舰队的“看家宝”—— “比叡”号战列舰也葬身海底。

后来,“蛮牛”在回忆录中曾这样回忆那个令他悲伤的时刻,“你要知道你将你的人送去战斗了,同时你还希望自己为了战斗的胜利做好所有可能的工作,但你还是搜肠刮肚地思索还有什么没做的。这是一种极大的心智上的痛苦。你个人不但要对国家和军队负责,同时还要为许许多多的生命负责,再加上还要为部队遭受的物质损失负责。”

但与此同时,他依旧坚定地认为“一个司令官的判断有赖于此前的战况,那个时候我们处于防御阶段,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有什么战争原则的话,那就是猛烈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纳尔逊勋爵说得好‘一个舰长只要将他的舰跟敌人咬到了一起,那他就没什么错’。”

随着瓜岛拉锯战形势的持续发酵,这场 “绞肉机”般残酷的战役让刚想喘口气的华盛顿的气氛又紧张了起来,就连一贯乐观的罗斯福总统也在怀疑坚守瓜岛的必要性,甚至在考虑撤出瓜岛的可能。战后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回忆说“那时候我的紧张感只有诺曼底登陆前夜时才能相提并论”。

图20. 与麦克阿瑟在一起的哈尔西,他勇猛的作风让挑剔的麦帅都非常认可

就是在这种紧张感和质疑声中,“蛮牛”牢牢抓住日军急于大规模向瓜岛运输兵力的时机,“以逸待劳”、“围点打援”,使用手头所有可用的海空力量,对日军人员物资运输舰船进行了猛烈而持续的打击,在不断消耗敌海空力量的同时,基本切断了瓜岛日军的海上补给线,岛上2万多“日本鬼”已到了命悬一线的时候了。

早在当年9月份尼米兹视察瓜岛时就说过“在这片海域有太多的指挥官太过小心他们的军舰了,根本不敢冒险” 。“蛮牛”坚决地将舰艇和官兵部署到了最前线,也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这种冒险已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日军在太平洋上的进攻势头被遏止,开始转入守势,直到从瓜岛全面撤退都没有发动过一次大规模进攻。

图21. 四星上将威廉·哈尔西

就这样,在瓜岛扭转局势的“蛮牛”又成为了新闻焦点人物,一时间罗斯福总统、诺克斯部长,欧内斯特金和尼米兹等军政要人的贺电纷至沓来,当年11月26日,国会通过总统提名,威廉·哈尔西成为了美国海军的第六位四星上将。

在宣誓就职后,“蛮牛”将更换下来的三星军衔领章交给身边的一位将军说“一个送给斯科特夫人,一个送给卡拉汉夫人。告诉她们是她们的丈夫的英勇行为让我得到了新领章”。

未完待续!

(关于中途岛的更多文章,详见同名公号搜索:“中途岛”、“巨兽之亡”、“捕鼠笼”和“加贺大火”)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7年转战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2篇、制胜神器3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