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耶克论人类道德——习俗与传统对理性的超越

 比面包更重要 2020-01-17

我们的道德既非出自本能,也不是来自理性的创造,而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它处在本能与理性之间——一种极具重要性的传统,它能够使我们超越自己的理性能力,适应各种问题和环境。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相对于中国思想家和中国学者而言,哈耶克对道德本质的思考是颠覆性的。因为在中国思想史上,几乎没有任何思想家或学者具有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在对人类道德行为的观察与思考上所显示出的深刻洞察力——这种现象是有着深层文化根源的——一个值得深入探究并需要颠覆的思想现象。

经济学家出身的思想家哈耶克在其政治哲学著作《致命的自负》一书中,对人类的道德做出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其对道德本质的论断是极为深刻的:

“我们的道德既非出自本能,也不是来自理性的创造,而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它处在本能与理性之间——一种极具重要性的传统,它能够使我们超越自己的理性能力,适应各种问题和环境。我们的道德传统,就像我们文化中的许多其他方面一样,并不是我们理性的产物,而是与我们的理性同时发展的。这些道德传统的确超越了理性的局限。”

“正像本能比习俗和传统更久远一样,习俗和传统也比理性更久远:习俗和传统是处在本能和理性之间,无论从逻辑上,心理学上还是时间顺序上说都是如此。”

笔者第一次看到上述阐述时,对于哈耶克这些论断,是深感诧异和困惑的。在此之前,笔者坚定地相信道德是一种来自人的理性能力的观念与行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哈耶克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考与认知。鉴于没有看到任何中国学者的有关论述(如今已过去数年,研究哈耶克思想的中国学者也不在少数,但笔者依然未曾看到只字片语),笔者不得不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与思考。在反复阅读思考哈耶克的阐述、并不断对生活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之后,笔者最终理解了哈耶克的论断。事实上,在哈耶克之前,一些伟大的西方思想家已经深刻地洞察到了人类道德的这一基本属性。英国思想家休谟在其《人性论》中写道:“道德准则……并非我们理性的结果。”在休谟之前,法国思想家蒙田也曾写道:“我们所谓来自天性的良心,是从习惯中诞生的。”因此,在西方思想史上,哈耶克并不孤独、也不是深刻洞察人类道德行为本质的第一位思想家。这里,笔者要着重指出一点,从根本上说,西方思想家对道德本质的认知,与中国学者对道德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哈耶克深刻地洞察到了道德行为的三个最基础的本质特征:首先,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完全不同,人类道德能力的来源并非人的理性能力;其次,道德是在漫长的文化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俗或传统;第三,习俗与传统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已经变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的道德行为或道德感成为了类似本能那样的条件反射。

沿着哈耶克对道德本质的思考,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就不难理解哈耶克的论断。

孝道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道德观念。但在前些年漫天的严重乌埋中,许多人依旧会用在路边烧纸的方式祭奠亲人(人的道德感是一种习俗或传统)。任何一个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不难想象这会进一步加重乌埋而损害每一个人的健康——这显然是不道德的(道德感并非人的理性能力)。然而,用烧纸这样一种习俗或传统祭奠亲人已经成为一种尽孝的标准道德观念,笔者曾经力图阻止自己的亲属这样做,但被他们不假思索地斥责为不孝顺、丧失了传统美德(他们的反应方式与本能导致的条件反射完全一样)。

在北京的一辆公交车上,几位中年男子在聊天,其中一位说道:“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道德传统……。”说这话时,这几个中年男子正坐在老幼病残孕专座上。这个场景生动地表明,人的道德行为并不来自于人的理性。

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是北美的狗所具有的行为,狗会具有美德吗?一只见到你友好地摇头摆尾、嗅嗅闻闻的狗,与一只见到你就狂吠的狗,显然我们会喜欢前一种狗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前一种行为显然是具有美德属性的——这样的属性有可能成为狗的普遍行为属性吗?

在北美,几乎所有的狗,在公共场所见到陌生人不但不会狂吠,反而会摇头摆尾地向你示好,在你身边闻闻嗅嗅后就跟着主人跑开了,而狗的主人会对你友好的微笑并打个招呼,常常还会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狗狗的情况:他(她)非常友好;她(他)胆子小……

看家护院、见到陌生人就狂吠不是狗的本能么?那么,北美公共场合的狗为什么消除了这一本能而具有了这样一种美好的行为呢?

一位在北美生活多年的朋友告诉我,狗们在狗学校接受过“教育”(训练)。

而一位在美国多年的同学却告诉我:由于人与人之间是友好、充满善意和信任的,陌生人相遇都会互相致意问候,遛狗的人们当然也都会互相友好地致意,久而久之,狗也养成了文明不吠的友好行为(一种习俗的形成)。对于这一说法,笔者一直持怀疑态度,我更相信是学校训练出来的。直到有一天我与两位遛狗的老外交流之后,我确信,文明行为(美德)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习惯或习俗。两位老外告诉我,他们的狗并没有送到学校专门训练过,而是由于遛狗的人们互相友好致意,狗就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养成对陌生人友好的习惯而不会见人就狂吠了。

我们看到,狗虽然没有人的理性能力,但在人类文明行为(道德习俗)的长期熏陶下,也可以养成对人友好的美德。这确如哈耶克所言:“道德既非出自本能,也不是来自理性的创造,而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它处在本能与理性之间——一种极具重要性的传统,它能够使我们超越自己的理性能力,适应各种问题和环境。”在这里,是并不具有理性能力的狗适应了人类文明社会中的社会环境。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人的道德是一种习俗与传统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的道德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在文明演化的进程中不断变化的。正如文明演化并非总是朝着进步方向发展的一样,文明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也并非总是高尚的美德。即道德的演化可能是符合人类伦理的(此时,便产生高尚的美德),也可能是反人类伦理的(此时,便会产生反人类的不良道德、乃至恶德)。因此,道德应该被区分为良性道德与非良性道德,良性道德因其符合人类伦理是文明演化的进步,而非良性道德则是违反人类伦理而与文明发展相悖的。

深刻理解哈耶克对道德的透彻洞察,对于中国学人来说,有着双重的决定性意义。首先是让我们得以清晰地认识到道德的本质,从而可以以正确的方式建立真正的道德意识与行为;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学者与西方思想家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上完全不同的方法论,也应该可以使一些尽管知识渊博但对社会科学的认知却极其肤浅乃至是错误的中国学人进行深刻的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