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时期设立,到清朝还没被废除,“员外”在古代到底是什么官?

 思明居士 2020-01-17

看过陈浩民版《活佛济公》的都会记得,剧中有一个配角叫做张员外,当时还有很多人疑惑这“员外”到底是个什么官职?到底是属于几品官呢?小编今天就跟大家讲一下。

三国时期设立,到清朝还没被废除,“员外”在古代到底是什么官?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影视剧中很多地主豪绅都像《活佛济公》中的“张员外”一样,都顶着一个“员外”的帽子。

其实,“员外”指的是正员以外的官职,是一种专门设立的“闲职”。三国时期的魏国最先设置了这种官职,主要是让朝廷里的勋贵子弟、皇亲国戚们任职,目的在于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又不让他们触及到实权。后来,历朝历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直到清朝灭亡后才算是消失。

三国时期设立,到清朝还没被废除,“员外”在古代到底是什么官?

隋朝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全都设置了一名员外郎,成为名义上的副官,这让“员外”的地位有了些许的提升。后来,唐朝的很多人才很多,但是科举只能选出少数的官员,遇到了有才能的人就让他们成为“员外”,有些许候补的意思。

三国时期设立,到清朝还没被废除,“员外”在古代到底是什么官?

但是没想到唐朝“人才”太多,一下子就冗官了。有些员外是朝廷贬下来的正员,还有些员外是拉拢其他附庸国所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所命令的,其数量难以统计,为此唐肃宗还特地颁布了诏令:

“今员外之官,所在甚众,既不厘务,空效驱驰。将适乡闾,复拒职守。念其旅寓,良可优矜。应州县见任员外郎官,并任其所适,计考秩满后,各与成资,仍于本色内减一两选,与留。其先缘罪累者,不在此限。如员外官中,材识干济,曾经任使州县所资者,亦任量留。每上州不得过五人,中州不得过四人,下州不得过三人。上县已上不得过一人。”

三国时期设立,到清朝还没被废除,“员外”在古代到底是什么官?

明朝时,“员外”的门槛被降低了。明朝的“员外”与他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同,民间也出现了“员外”。只要你能拿出足额的银两,就能捐一个“员外”,员外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不过,这样也使得“员外”变得更加无足轻重了。世俗化的员外肯定是不同于朝廷官员的,称呼为员外,更像是扯张虎皮,看着威风而已。这些在明清笔记、小说中都有证据表明。

三国时期设立,到清朝还没被废除,“员外”在古代到底是什么官?

清朝著名公案小说《施公案》中的第313回《贺人杰有心盗员外,李公然无意救公差》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那丫环也不敢看,急急的跑至前面,告诉陶老儿的大儿子道:“老爷!老员外不知哪里去了。后边夹弄内,还听见有人在那里叹气。大爷赶去望望罢!不要有了强盗了!”丫环嘴里的“老员外”即陶家庄庄主陶老儿,也是一个有钱的地主,不是朝廷官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