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说的这四个字才是学习书法的核心和关键,名家都不一定能做对

 鸿墨轩3dec 2020-01-17
 太一智慧书画艺术 2020-01-17 07:06:46

学习书法的人都听说过"书为心画"这四个字,它的意思是说谁写的字,就是表明他内心的图画,比如某人写的字急躁,就表示他的心情急躁,这中间不能把草书和急躁混为一谈,因为草书的书写节奏较快,但我们在认识草书的时候,就不能说急躁,而是要看书写者的用笔问题,用笔对了,线质就好,否则,就是急躁。

古人说的这四个字才是学习书法的核心和关键,名家都不一定能做对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所著的《文字论》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这句话的意思大致与"书为心画"相同,都是说书家所作书法作品都是写自己的内心,并把内心的活动、思想、情绪、修养、学识等通过文字书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张怀瓘所说的"其心"。

汉代的杨雄也说过类似的话:"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就是"书为心画"的源头,只不过杨雄在这里更偏向语言和书画,并没有专门针对书法,而张怀瓘更加具体地把人的心与书法联系在一起。

古人说的这四个字才是学习书法的核心和关键,名家都不一定能做对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书法不就是写字嘛,为什么要和人的心相联系,并且,这个人的心会对书法有什么影响,如何去加强人的心的修养?

古人对书法在境界层面的要求是要写"君子"之书,认为只有是君子的才是贤达人士,写出的作品才具有更深远的意境。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且明确地提出了书法与人格之间的重要关系,他在《世人作肥字说》中说到:

古人说的这四个字才是学习书法的核心和关键,名家都不一定能做对

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泥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杨凝式以直言柬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唯贤者能存尔,其余泯泯,不复见尔。

欧阳修认为,但凡超俗之书,都与人的品格、气节、气质相关联,并且这样的书法是会长久存于世的,书法的核心并不在于形色,就像君子那样的人才会写出好的、长久于世的作品的。

而此后的苏轼、黄庭坚等人也在"尚意"书法中提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北宋时期书法的大繁荣、大发展。

古人说的这四个字才是学习书法的核心和关键,名家都不一定能做对

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到:

予尝论书,以谓锺、王之道,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这个意思是说,书法的"妙处"并不是在笔画是否精美,结构是否合理,其核心应当要达到一种"萧散简远"之道,是要在人的思想、情致上来下功夫的。

古人说"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通过读书、修身,提升人的品德,开阔眼界,才能在书法中融入自己的情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书法正是"心画"。如果一个人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没有更好的人品道德,写出来的字一定是"急躁"的,是没有思想涵养的。

古人说的这四个字才是学习书法的核心和关键,名家都不一定能做对

有的人不知道书法为什么要"自成一家"?如何能做到"自成一家"?这其实在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学习、修养、储备,满足自己内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看法后所形成的,并不是单纯在古人字形结构上写得歪歪扭扭、乱七八糟就能实现的。假如我们每个人都在学习王羲之书法,如果单纯从临贴上来讲,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临摹,都可以做到"形"的相似,而要达到"神"的媾和与创新,必须要在人的见识与阅历上做文章。

古人说的这四个字才是学习书法的核心和关键,名家都不一定能做对

因此,学习书法一方面要在对前人的经典作品的技法上练就过硬本领,这是必须要做好的一个"真功夫",另一方面,如果想要"自成一体",想达到更高境界的艺术水准,那就必须要在人的本质方面狠下功夫,吸收和储备更多的文化知识,立身修德,培育良好的人格情操,为书法上台阶奠定好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