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生产队的小麦都要大量上缴,叫做“交公粮”,也是“支援国家建设”,上缴的比例我不太清楚,可能不低,所以分到社员们手中的更少了。当然,如果生产队一年粮食产量比较低,上级会救济一下,名称叫“统销粮”,由“粮管所”以很低的价格卖给“社员”们,也主要是一些粗杂粮。 音乐课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习雷锋好榜样、我爱北京天安门等。 的,这种房子阴暗潮湿,安全性极差,遇到下雪下雨极容易垮塌。屋里面的地面不是砖,更不是水泥地面,就是和外面一样的土面,很多农民的窗户没有玻璃,就是用塑料布或破布遮挡。由于长年失修,房子四面透风,到了冬天,屋里也非常的冷。 2000多年以前西汉的农具图谱便有木犁的记载。那时中国农民制造的木犁,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水平。木犁由一张犁铧,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以供人手扶,掌握方向。犁地主要是用牛拉犁,骡马驴也可以。 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就是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我国发明锄头历史悠久,最初是石锄头,汉朝后改进为铁锄头。 斗和升的形状相同,但大小有別,10升为一斗,一斗即是12.5公斤左右。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前进,旧量器中的斗与升,已由实用器具转变成为独特藏品,成为收藏者喜爱的杂项藏品之一。 歇后语: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 我对这个磨还是记忆很深的,小时侯,生产队有一台驴拉石磨,每逢农历十一月,队里就安排社员磨小麦面,一户一天,轮的磨。每天四个小时左右大约能磨一百多斤小麦。 推碾子,压黄米,蒸年糕,过大年。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蒸年糕。 农民交完公粮赶着马车回家,这时候天也晚了,人也饿了。 90年代前过大年写春联,以后人们逐渐富裕了,过大年就变成买春联了,自己写的很少了。 后记: 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进步,总会有一些东西要在风中飘逝。现在,每当我回到老家村里,虽然很少看到老照片上的景物了,可我看到的是更让人心喜的场面,听到的是更令人振奋的笑声。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精准扶贫的落实,让农村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广大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改革春风在岱海岸边荡漾,在农民的脸上荡漾,人在变,地在变,山在变,水在变,整个村子都在变。村子里的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低矮的泥草房变成了亮堂的砖瓦房甚至是小楼房,没房的政府给盖了房,摇把子水井变成了自来水,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小轿车,老牛犁变成了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臭水坑变成了文化活动广场。宽带入了户,ATM进了村,好多农民家买了电脑安了宽带,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购物上天猫,售粮有“田也”(田也是我县一家明星企业,是一家大型民营粮油收储综合加工集团公司)。看病不花钱,住院每天倒挣八十元。重新展示这些老照片,不仅仅是为了感怀,更为了记住那段岁月。这样的铭记,可以帮我们读懂现在,更好地面向未来。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60–90年代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景以及那个时代的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作者共拍摄、收集、挑选了180幅图片,而美篇最多只能添加100幅图片,因此作者将部分图片进行了裁剪、拼图、拼接处理,造成这部分图片尺寸偏小、清晰度不足或景物不全,对浏览效果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敬请读者谅解。 同时在此,向本文釆用的网络图片原作者表示谢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