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气血同病辨证

 康泰wjr图书馆 2020-01-18

1.患者,女,38岁,近3月来自觉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绪烦躁易怒,舌紫暗,脉涩弦。该证属

A.气滞血瘀证

B.气虚血瘀证

C.气血两虚证

D.瘀血内阻证

2.患者,男,40岁,脑梗后遗症期,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肢体瘫痪、麻木,舌下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该证属

A.气滞血瘀证

B.气虚血瘀证

C.气阴两虚证

D.瘀血内阻证

3.下面哪一项不是气血两虚证

A.头晕目眩

B.少气懒言

C.神疲乏力,自汗

D.唇甲淡白,脉细弱

E.舌胖苔少,脉弦

4.患者脾破裂,突然面色苍白,气少息微,冷汗淋漓,舌淡,脉微欲绝,证属

A.气滞血瘀证

B.气随血脱证

C.气血两虚证

D.瘀血内阻证


答案解析

1.答案解析:A

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痛经,经血紫暗有块,或闭经,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气机郁滞日久,血行瘀阻不畅,故见气滞及血瘀证表现。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满疼痛、刺痛,女子月经不调为诊断要点。

2.答案解析:B

气虚血瘀证是指气虚运血无力,导致血液瘀于体内所产生的证候。属本虚标实证。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血行无力,导致血液瘀滞难行,形成气虚血瘀证,故见气虚血瘀表现。

气虚血瘀证虚中夹实,以气虚血瘀的证候表现为辨证要点。

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为气虚之证;气虚运行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涩,局部青紫、肿胀;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痛如刺,拒按不移,瘀阻脑络则肢体瘫痪、麻木,结成积聚时可触及肿块。气虚舌淡,血虚舌紫暗,舌下有瘀点瘀斑,气虚血少则脉细,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3.答案解析:E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证和血虚证同时存在所现的证候。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气血互根、互化,血虚则脏腑组织失养,气虚则机能活动减退,故见气血亏虚表现。气血两虚证,以气虚与血虚之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不得外养肌肉则致形体瘦弱。

4.答案解析:B

气随血脱证是指由于大失血,导致元气外脱所产生的危重证候。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甚至晕厥,舌淡,脉微欲绝或见芤脉。


细目三  气血同病辨证

气病或血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往往影响到另一方的生理功能而发生病变,从而表现为气血同病的证候。

临床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等。各证的临床表现,一般是两个基本证候的相合而同时存在。

(一)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气机郁滞,导致血行瘀阻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仰郁或易怒,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痛经,经血紫暗有块,或闭经,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气机郁滞日久,血行瘀阻不畅,故见气滞及血瘀证表现。

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满疼痛、刺痛,女子月经不调为诊断要点。

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辨证要点:临床以身体局部胀闷走窜疼痛,甚或刺痛,疼痛固定、拒按;或有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或有情志抑郁,性急易怒;或有面色紫暗,皮肤青筋暴露;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色紫暗或夹血块,或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点,脉弦混等为辨证依据。

(二)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指气虚运血无力,导致血液瘀于体内所产生的证候。属本虚标实证。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面色晦滞,局部青紫、肿胀、刺痛不移而拒按,或肢体瘫痪、麻木,或可触及肿块,舌淡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血行无力,导致血液瘀滞难行,形成气虚血瘀证,故见气虚血瘀表现。气虚血瘀证虚中夹实,以气虚血瘀的证候表现为辨证要点。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为气虚之证;气虚运行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涩,局部青紫、肿胀;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痛如刺,拒按不移,瘀阻脑络则肢体瘫痪、麻木,结成积聚时可触及肿块。气虚舌淡,血舌紫暗,气虚血少则脉细,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辨证要点:临床以面色淡白无华或面色紫暗,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局部疼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舌淡紫,或有斑点,脉涩等辨证依据。

(三)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证和血虚证同时存在所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淡白,心悸,形体消瘦,舌淡而嫩,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气血互根、互化,血虚则脏腑组织失养,气虚则机能活动减退,故见气血亏虚表现。气血两虚证,以气虚与血虚的证共见为辨证要点。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血虚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得上荣于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不得外养肌肉则致形体瘦弱。

辨证要点: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颜色淡白,或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形体消瘦,手足发麻;舌质淡白,脉细无力等为辨证依据。

(四)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是指气虚摄血无力,导致血溢脉外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鼻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气为血之帅,统摄血液运行。虚则统血无权,血不归经而外溢,故见气虚及各种出血表现。气不摄血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血液能循行脉内而不溢于脉外,全赖气的统摄作用,如气虚统摄无权,血即离经而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征。

辨证要点:临床以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皮下青紫色斑块等各种慢性出血,并见面色淡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慌心悸,食少,舌淡白,脉弱等为辨证依据。

(五)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由于大失血,导致元气外脱所产生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甚至晕厥,舌淡,脉微欲绝或见芤脉。

证候分析:血为气之母,血脱则气无所依附,元气随血外脱,导致温运、推动、固摄等功能失职。本证以大出血时突然出现气脱之证为辨证要点。由于气血相互依存,当血液大量亡失之时,则气无所依,乃随之外脱。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末,故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故见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故昏厥。舌淡,脉微欲绝或,皆为失血亡阳气脱之象。

辨证要点:临床以大量出血的同时,出现面色苍白,气少息微,冷汗淋漓,舌淡,脉微欲绝或散大无根等为辨证依据。

编辑:白茯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