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镇国公与一等公?

 芝润斋 2020-01-18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种。爵位的含金量,也是按宗室、蒙古、功臣从高往下排列。

至于为什么这么排,道理很简单。因为宗室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氏,蒙古爵位只授予蒙古诸王公。这两种爵位的授予,只看出身血统。而功臣爵位则是根据功劳大小授予旗人和汉人。

一个是看血统,一个是看功劳,后者自然跟前者是无法比了。

说清楚了宗室和功臣爵位的含金量,再来看镇国公和一等公。

镇国公属于宗室爵位的第五等爵,岁俸银七百两,禄米七百斛——超品。

一等公属于功臣爵位的最高等级,岁支俸银七百两,与镇国公一样待遇。

品级也一样——超品。

如果仅从俸银和品级这两个角度来看,镇国公和一等公是一样的。平级。


但是前面说了,宗室爵位比功臣爵位的含金量高,同品级官员,宗室爵位所立位次均优先于功臣爵位。

所以实际上,镇国公的地位比一等公高。

同理,同为一品职衔的镇国将军和子爵走在一起时,也是镇国将军走在子爵的前面。

PS:所谓“走在前面”,是指上朝或者陪皇帝巡游时,宗室和群臣会按照“王公班”、“随旗行走班”、“品级班”排队。入八分的镇国公和辅国公走在“王公班”的末位,跟亲王、郡王、贝勒这类高等贵胄走在一起;不入八分的镇国和辅国公走在“随旗行走班”的首位,跟普通的旗人走在一起。至于功臣爵位的人,就只能走在“品级班”了。也就是跟普通臣子走在一起。这属于一级压一级,具有非常鲜明的等级差异。

另外关于镇国公,还要强调一点。

清朝入关后的高等宗室爵位有四种,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四个爵位,只授予皇族近亲,比如当朝皇帝的儿子,依例降爵的近亲宗室等。

但是这只是清朝入关之后才形成的规矩。皇太极称帝之前,清朝没有王爵。当时最高的宗室爵位是贝勒。而镇国公是第三等爵。

由于镇国公是第三等爵位,所以这就导致清朝早期的皇子中,有相当数量的皇子爵位仅仅只是镇、辅国公,或者镇、辅国将军。

试问,功臣的爵位再高,他能跟皇帝的儿子比高低吗?所以国公这一级爵位,在清朝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不过清朝入关后,就没有这个情况了。所有的皇子,最低爵位都是贝子。镇国公也从高等爵位降为了中等爵位,变成了王爷的儿子专属的爵位。

PS:清朝入关后,有十位皇子没有获得王爵封号。这十个人中,有九个是贝勒,唯一的一个贝子是康熙帝第九子胤禟,也就是著名的九阿哥。也就是说,清朝入关后,爵位最低的皇子是九阿哥胤禟。



总结:镇国公和一等公在清朝爵位中分属于两个体系。镇国公由于是宗室爵位,只授予皇室贵胄,所以虽然一等公在品级和俸禄方面与它不相上下。但血缘和出身注定了功臣爵位和宗室爵位是没法比拟的。

所以,镇国公的地位要高于一等公。

当然了,以上说的都是地位。清朝爵位和实权不挂钩。一个人的实权大与不大,主要是看职务,而不是看爵位。有的人没爵位,但担任军机大臣,这样的人,实权远比那些没差事的空筒子王爷要大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