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好日子养出了弱孩子?

 长沙7喜 2020-01-18

我们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物质条件极为丰富,可是孩子的肥胖率更高、体质弱,孩子的身体也容易出现各种症状,情绪的性格的问题也多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好日子却养出了弱孩子?

者:秦岚;本文来源: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ID: tongshuchubanmama)。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自然缺失症”是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Richard Louv)在他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新一代儿童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却仿佛生活在一个“密闭空间”中。

他们在教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上下学靠车接车送;到了休息日辗转于各种课外辅导成为了新常态;为数不多的娱乐不过是和爸妈在购物中心吃个饭、玩个淘气堡、看场电影。

 
他们从一个水泥房子里走出来,进入到另一个水泥房子里。
 
他们忙做功课、忙挤校车、忙补习,仅有的一点空闲,看看电视和课外书也就不够用了。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孩子依赖“室内插座”胜过自然光景,由此导致全球范围内“自然缺失症”儿童急剧增加。
 
根据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在受调查的1300多名儿童中,48.5%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
 
中国自古就提倡“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也携弟子周游列国考察风情,但现在,为数不少的孩子们只喜欢做“宅童”在家里享受自己的舒适圈。
 
然而,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

“自然缺失症”的危害
 
“自然缺失症”虽然不需要医生诊断或服药治疗,但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 “自然缺失”引发的全民身体素质下降
 
虽然随着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饮食结构和营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但我们仍苦恼于儿童肥胖症、近视的低龄高发,每年一到流感高发季节,家长就开始带着孩子出没各大医院急诊,打针输液令人叫苦不迭。

“中学生运动会记录40年无人能破”“大学生军训3小时50人晕倒”……屡次出现这样的报道,都与孩子长期缺乏户外运动导致体质下降有着必然联系。
 
2、“自然缺失”还会引发心理问题
 
如今的孩子看起来“很幸福”,他们能玩转各种电子产品,英语说得流利,琴棋书画不在话下,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乱发脾气。
 
我们可以以“孩子小、任性”作为各种借口和理由,其实这些都可能是由于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从而表现出的“自然缺失”。
 
从科学的角度看,人体是个生物电磁场,大自然也是个大电磁场。

室内的现代化物质由于“不导电”,使我们“绝缘”,无法接“地气”释放电荷,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症状,情绪上也更容易焦躁孤独。
 
3、“自然缺失”让孩子丧失丰富的感受力
 
一味地沉浸在书本和网络世界中,只是满足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但忽略了包括嗅觉、触觉、肌肉、力量在内的身体其他感受。

 
这样,孩子最初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会下降,其后果可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电子产品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在大自然中获得的主动发现和认真观察,则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感知力。
 
为了拯救当今儿童免于“自然缺失症”的影响,联合国在2003 年颁发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10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简称ESD)”。
 
其目的也是在于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未来的世界公民能够:

  • 认识环境(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

  • 在环境中学习(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 关心及改善环境(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如今,世界各国也都把环境教育纳入教育轨道中。因为我长期从事日本的相关研究,这一次就以日本为例,介绍日本的社会、学校与家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的,希望读者们可以借鉴和参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修学旅行
 
“修学旅行”有长达130多年历史,是日本国民教育的必修课。
 
百余年来,随着一代代的日本中小学生在修学旅行中接触自然、感受文化、了解社会、体验成长,“修学旅行”已经成为日式教育乃至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本校园文化的重要标签,几乎每个日本人难忘的青春回忆中都有修学旅行的痕迹。

“修学旅行”也经常出现在日本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戏剧作品中。
 
不同于中国国内学校的春游、秋游以及“海外游学”,修学旅行一定要外宿、去偏远的地方,接近自然,体验集体生活。
 

▲日本学生下乡体验水稻插秧

 
▲学校组织学生集体修学旅行参观日本历史名胜
 
▲学生来到田间地头挖红薯
2、学校内养殖各种生物

去年引起轰动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日本篇中,就提到了日本有名的“藤”幼儿园养着两匹马,哪天有孩子过生日,就可以骑马绕场一周。


幼儿园里还放着洋葱、茄子、西红柿、昆虫...让孩子去看去摸、去感觉。

有的洋葱带着泥土,一些孩子会把洋葱的皮一层层剥开,直到露出白净的内部,甚至会咬上一口……


对此,园长解释道:一定要多接触自然。“如果到了20岁摸到洋葱,心里觉得好兴奋,那就有点危险啦!

 
另外,一部名叫《小猪教室》的日本电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迎来了新任教师,与老师一同前来的竟然还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

老师为孩子们提出了计划,那就是在接下来的一年,班里的各位将共同饲养、照料小猪。
 
于是,孩子们为小猪搭好屋子,为之取名小P,定期为其打扫房间,清理粪便。

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故事,在日本,不少学校都会养殖动物,让学生们负责管理。

城市的孩子很少见到真实的动物,动物让他们近距离感知自然和生命,与自然、生命建立联结。
 
3、得到全社会支持的日本暑假作业:“自由研究”
 
“自由研究”是日本的暑假作业的重要一项,需要孩子们走出教室,参与各种自然观察、社会实践。
 
这个作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自由。
 
不限定主题,不限定发表方式,鼓励和支持孩子们自我确定题目、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帮助他们真正行动起来,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但多数的孩子选择课题与自然相关。
 
为了帮助孩子们完成这个项目,日本整个社会都提供了支援。
 
下面是日本兵库县姬路市近郊的姬路森林公园。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自然怀抱中,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野外探险的乐趣。
 
同时,为了配合各年级同学完成假期“自由研究”,森林里还准备了专门的自然研究室,提供相关图书、仪器、工具,并配备专业老师和志愿者讲解和协助。

▲自然研究室的绘本区

▲提供配套工具和仪器,便于孩子们体验捕捉昆虫、观察生物、观测星空等活动

▲工作馆主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木作手工的机会,培养具备设计感的“木匠”

▲森林公园内还有不同的艺术展区。能看出来这些都是用废弃物做成的吗?

 
4、野外教育
 
日本的很多学校都会进行野外教育,一般一周左右。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孩子们会走进自然,露营、健行、滑雪或泛舟,还会观察动植物、星象,采用自然原料制作手工艺或在自然环境中举办的音乐会。


日本政府为野外教育提供很多支持,比如,野外教育的住宿可以选择“青少年交流之家”。

这些“青少年交流之家”大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是政府建立的公共设施,为孩子们提供住宿、餐饮、露营场、运动设施等。

▲日本青少年教育设施,全国共有二十几所
5、户外活动是日本家庭常态
 
每年夏天在日本的大街上,你可以通过肤色轻松辨别孩子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即使烈日炎炎下的正午时分,也能经常看到皮肤黝黑的日本学生们成群结队背着巨大的书包。他们不是出现在学校或者社区的训练场上,就是为了完成“自由研究”而参与各种自然观察、社会实践。
 
日本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谚语是“爱孩子就要让他经历风雨”。因此户外活动几乎是日本家庭的常态。

好日子养出了弱孩子

如今在中国,教育问题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受重视。
 
放眼世界,我们的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堪称全球领先;但进入大学校门后,很多孩子体现出不适应感、受挫感。

这种差距不是靠读多少书、恶补多少单词……临时抱佛脚来缩短,而是因为生活体验的不够丰富,导致缺乏自信。

即使拿到那张所谓的“文凭”,又怎能界定是他的教育是完整成功的呢?毕竟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东西是应该兼有的,而不是厚此薄彼。
 
人类生命起源于自然,也回归于自然。
 
中国很久以来就提倡“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类获得健康、激发灵感,如果远离自然,人类的身体和精神很可能变得不适、迟钝,甚至减少寿命。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在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孩子们的游乐场所似乎除了室内还是室内。

倡导环境教育是需要各方教育主体承担相应责任,但父母可以从家庭自身出发,利用假期全家露营或者郊外探险,平时每周抽取哪怕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让同样压力山大的父母和孩子在自然界中度过静谧、放松的时光,既能促进亲子关系,又能远离“自然缺失”,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有健康的体魄和性格,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作者:秦岚,大学日语教师,日语专业硕士,管理学专业博士生,日本绘本及儿童文学翻译,8岁女孩妈妈,对日本教育持有独特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