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谦慎:卖字能否跻身富贵阶级 | 大米艺术

 d大羊 2020-01-18

[ 本文共计1124字 · 建议阅读2分钟 ]

文 / 白谦慎

时代不一样,连观念都不同。

同样的事,置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人们的理解也是天差地远。比如,书法买卖、书法作品、审美等。

白谦慎先生以晚清高官为例,描述了与我们今天完全不同的日常书法生活画面,颇为有趣。

——施晗

✎✎✎

卖字能够跻身富贵阶级吗?这是今天的观念。晚清官员不卖字,都是送。现任官员不卖,退休以后可以卖。

1855年的时候何绍基已经退休了,他在一封家书中提到,“人们都劝我写字要笔资,老年窘状,我就收点吧。大约在同年六月致何绍京的一札中云:“此次沪上笔资,足资盘费”。这说明朋友之间还是不卖字的。

杨葆光( 1830-1912), 《订顽日程》



读杨葆光的日记,可以知道他除了画画收钱,字是不收钱的。

不卖字什么原因呢?这跟当时做官的收入比较高有关,特别是地方官。

还有一点为官期间润格很难订。书写的日常性也使润例难订,而恰恰这种不收钱,也就维护了他们的文化地位。

正因为不收钱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只有认识人才能求到,不认识的为什么要给你写,所以这跟金钱的买卖是不一样的。

不卖字可能是书写量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使得文人文化得以维护。由于没有市场价,所以在书法应酬中出现了特殊的礼品经济——索书。

白谦慎 《挂月松间万峰苍雪,回镫菊畔一室青霞》 66x13cm  洒金蜡笺  2018

索书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是由索要方提出的,而且是不付钱的。

官员的字什么时候就会成为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呢一般在他晚年的时候就变成商品了,或者去世以后二、三十年就开始在市场上流通。这和今天很不一样,中国过去的文人对字确实是非常珍视,见钱南园对极佳,价极昂

到现在为止我们讨论的都是为创造而写的东西,但是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日常书写的很多东西最后都变成了我们认为的作品,所以用作品这个词定义中国古代的书法是不太恰当的,这是西方的观点。

很多东西比如说信札,还有药方、笔记等,我们今天都把它当做书法来看,但是把这种大量的日常书写当做书法来看,有时候也会遇到问题,这里就不细讲了。

白谦慎 《苏轼-临江仙》 28x18cm  纸本  2017

晚清的官员写了这么多字,人们是不是都把它当作书法其实未必。

打个比方,在古代,著名人物收到的寿幛、寿联和祭幛、祭联有时真有多到成为负担的地步。那么大量的信札是怎样处理的

据曾纪泽的日记记载,他只保留书法好的信札:“将挽联三箱清检一过,留书法佳者数副,馀分与诸妹,且赏宅中婢仆。”当然今天幸存下来的,拍卖公司都把它当作书法来看待。

古人这个概念其实是非常模糊的。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               ●

100位当代艺术名家书、画、印专场

点击进入大米艺术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