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家中医培训课程分享!新年健康大礼包!

 中医药方便 2020-01-18

今天下午大家到这来首先要感谢大姐,因为这次居家中医培训是她提议并一手促成的!

年前组织大家来聊聊中医,避免春节胡吃海喝,吃坏了身体,这算是我送给大家的新年健康大礼包,尽量让大家都有收获!顺便普及一下中医知识。

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是中医?上次到我儿子学校去上课,问什么是中医,孩子们都回答是中国的医学!

其实,这个“中”指的是中庸之道的意思,如果你不懂得“中”的真正内涵,就会把中医误解!

中医不是片面的指中国的医学,真正的中医是中庸之道的医学!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儒家特别推崇中庸之道。即不能太过,不及也不行。

不能说龙虾鲍鱼好吃就吃太过,吃太多就会从一个极端推向另一个极端!

你能说鲍鱼不好吗?不能! 

你不及我补你,你太过了,我给你泻掉一些,寻求平衡,保持正常的状态!

其实真正的中医不治病,治症!就像我们说肝病,如果一个人肝有病,肝肿大,从西医的角度看得把不好的细胞都整没了才算是治好了!中医不这样,你哪里不舒服,口苦、尿黄、咽干?还是有其他一下症状?肝肿大?我只是改变你的五脏六腑内部机能环境,环境改变了,问题得到解决!

那他会不会再复发?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

我说那你看西医,医生治好了你的感冒,那以后你会不会再感冒?

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其实不是治病,是治症,当我们把身体五脏六腑的机能环境调整好了,拨乱反正后他就恢复到了“中”!只要人体达到了“中”的状态,癌症也能好!

就像刚才来的那个客人,他如果去看西医的话,西医会说他是胃溃疡,但是他的症状是耳聋,真正的胃溃疡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是不会导致耳聋,而他的主诉是耳聋!通过我们的判断,他也是中(脾胃)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去调中,所以不要老想着要去治病,其实中医不治病,而是治症!

所有的疾病,归根到底是经络不通(器质性病变除外),瘀堵而致。五脏六腑的内部机能失调了,异常了才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要恢复五脏六腑机能的正常运转,从大的方向看,就是调阴阳。

毉  医,上古时期或本源于巫,有'古者巫彭初作医'之说,故'医'字,古作毉,“巫”字上面一横指天,下面一横指地,中间一竖指天地之间你我他,指人!能沟通天地的人为“巫”。中医不仅有汤剂还有“祝由术”,治病一方面通过针灸汤剂等,一方面还通过祝由术!

天气地气合和才构成了人,我们身上既有天气也有地气!身上的天气就是我们的六腑,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心肝脾肺肾是秉地气而生,我们可以通过针灸汤剂等调和阴阳,沟通自然界的天气地气与人体的五脏六腑。还有就是通过祝由术治病,另外还有鬼门十三针,专门治疗鬼上身的,也就是神经病,一般人不敢扎的。中医里头包含太多东西,现在一般中医学院里头不敢讲这些内容。

醫  这个字上下结构,上面医字是现在的本意,最重要是下面的“酉”字,咱们看“酒”“醋”“酸”等字都有这个“酉”字,在古代指酿酒的水液,汤剂的祖师爷伊尹,他原来就是个厨子,在古代这个汤剂中药,就是一些调料放一起煮成汤液状。古代重点指汤剂!比如说桂枝汤,一共五味中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从古至今,都是作为日常调料而存在于人们生活中。

二   聊聊针灸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针灸首先要明白的是十二经络的运行走向起止点!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行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循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下入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颊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从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入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骨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 ,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骸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后;其支者,别锐,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简单点说,十二经脉从肺经开始,又循行流注回到肺经,构成了一个往复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系统。

人体四肢内侧为阴,外侧为阳。阴阳各分前、后、中,故有手、足三阴三阳之分。三阴分布为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三阳分布为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手的三阴经从胸走手,手的三阳经从手走至头面;足的三阳经从头走足,足的三阴经从足走胸。

头痛治疗辩证;额头疼痛本在胃经,刺中脘:偏头痛病在胆经,刺足临泣;头顶疼痛病在足厥阴,刺太冲;脑后疼痛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刺束骨!

左病右治!

治疗原理还是“输主体重关节痛”

看十二经络循行图,里头隐藏着针灸的大秘密,把这个图整明白了针灸不再是难题!可惜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

上面这张图片只是辅助大家学习针灸的。实际上十二经络的巡行是如环无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如果经络运行结束了那这个人就死掉了。

真正的十二经络循行图,他其实就像一个钟表一样,

  

看图,23点到1点是足少阳胆经运行时间段,1点到3点是足厥阴肝经,3点到5点手太阴肺经,以此类推。举个例子,23点-1点是胆经当令时期,如果这个时间段必须休息,足少阳胆经当今运行,人体必须在熟睡状态下才能滋养少阳之气!如果说少阳之气不足那么人一整天都没精神!精神从哪里来,从高质量的休息中获取!

胆必须在休息的状态下才能旺盛少阳之气,跟手机充电一样的道理,长时间在这个点不睡觉,肝胆一定受伤害。按西医的说法就是这个时间段胆在排毒,你的胆的少阳之气没有充足电,第二天自然没精神,长时间熬夜不仅会伤害到胆,还有伤害到肝。

所有失眠的人基本上都会在子时或丑时醒过来,这是肝胆的运行时间,因为肝胆的功能失常了,所以调理失眠这两个时辰如果能很安稳的睡着了,就说明调理好了。还可以通过什么时间段醒来判断该调理的经络是哪条,(这里说的是经络问题)比如,3-5点醒了说明肺经有问题,以此类推!

所以,再回到十二经络循行图上来看,从运行的顺序来说,应该是从胆经开始而不是从肺经开始的。这一点大家要知道。

如果一个人有胆囊炎,我们不能眼睛只盯着胆治,就像治河流一样,问题大了不从源头上着手是治不了的,问题小的病在该经的你若从该经上治则有可能会好,但是看问题不能片面,要从整体出发,往前看假设三焦经有堵的话也可能造成胆经问题,往后看也有可能是肝经出了问题来影响了胆经。

所以不但要关注局部也要注重整体!

还有,同名经有很大的关联(例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是同名经,一个人便秘,如果忽略了胃经,只是盯着大肠经去治,就算是把大肠拉直了可能都没有用)

还有,敲胆经的方法,从大腿外侧往下敲,内侧往上升,因为足三阳经从上往下走,足三阴经从下往上走,如此循环不息!这是就是人体的大秘密!这句话弄明白了,你今天没白来!

为什么有的人崩漏不止?

人有病了阳经就不往下降,阴经不往上升,崩漏的问题就明白了!

腹股沟是人体最大的两个峡谷,也是最容易堵的地方!女性凡是妇科有问题的,男性凡是有前列腺,性功能异常的,两个腹股沟一定有很多筋结出现。晚上睡觉趟床上可以揉揉看,很多人会感觉痛,把腹股沟几个点揉开了升降气机就通了!很多病症就自己好了。

还有,揉腹,揉腹就是调中!有的人会觉得上热下寒,那是人体升降气机紊乱了,通过揉腹,拨动人体左升右降的转轮。

黄元御的一周气流图如下,归纳起来就是:人是一个小宇宙,它的循环运动就是一个圆圈。

在肚脐旁开2寸左右的天枢穴附近,如果左侧有压痛的话为血瘀,右侧痛的则是气滞。有高血压的人他大多是肚脐左侧有压痛,因为右侧为气,左侧为血!知道这点就明白他的病根在哪里。

  谈谈艾灸

《黄帝内经》说小火为补,壮火食气。意思是艾灸的时候不能太大,最好的状态就是热度感觉像冬天晒太阳那般舒服感就可以,艾灸如六七月份太阳晒得火辣辣的就太过了。

所以我们学中医很多医理要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很多时候是老百姓日用而不自知。

冬天太阳补阳气,夏天的太阳泻阳气,如果灸得火辣辣的,毛孔打开了,气已经散出去了。

化脓灸是治重病的,那是重刑!

有个人睡不着觉来找我看病,一号脉我吓一跳,他的脉跳动,往上蹦,按不住的那种感觉,脉象有点吓人,我一检查,合谷,内关,曲池等二十多个穴位全都是化脓灸的灸疮。细问后得知,他原来有胃溃疡,去个大医院看没治好,后来自己弄的这化脓灸,灸得乱气了,阳气补太过了,阳气在十二经络里窜来窜去,阳气多了上升了,阴阳失调了,就变现为上身热下身寒,牙痛,口腔溃疡,舌头发红……

所以艾灸并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一样要辩证施灸。“灸”字,久火也。要满足四个条件的才是艾灸,一要有好的艾条,二要较长的时间,三要有明火,四一定要懂得辩证。

美容院那种插电的没有明确的效果,还花冤枉钱。

艾灸以补法为主,虽然艾灸对女性来说很好,但是要辩证施灸,不是每个人都适用的,前面那个患者就是个例子。女性,老人,久病的人可以适当灸,分享几个适合艾灸的大穴:女性最好灸肚脐,(女性如果很瘦,颧骨很高,嘴巴感觉干的则要少灸)中脘、足三里、关元穴(女性)。其他的不要乱灸。

学中医好处太多了,能让你明白医理,遇到症状不慌张。能让你懂得天人之道,更好生活。还能让你找到个好中医!

判断一个好的中医,那么他望、闻、问、腹诊、检查经络切一个都少不了。真正的中医不会完全依靠西医的仪器检查报告来治病。所有的检查报告都比不上中医的三根手指,纯正中医不但不用西药,连中成药都少用甚至不用。

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中医师,不会去恐吓你,他会告诉你没事,调整下情绪配合治疗就好了,人们所谓的生病,五脏六腑没器质性病变,最多就是经络问题。西医进入中国最多几百年历史,几千年以来,人们靠的是中医的守护走到今天,学中医还能帮我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你明白了这些医理后自然就不敢违背自然规律,生活作息也就正常了。自然就少生病了。

以后生病了,也别害怕,最多是称得上有症状,病跟疾有区别的,病,那是一个国家要亡国了才称“病”,“疾”字一个“疒”:一个人趟床上,“矢”:箭,一个人中箭了趟床上顶多称为“疾”,不能说病。真的病了就麻烦咯!我们按十天干分,甲为胆乙为肝,胆肝为木,丙丁为火(丙为君火,丁为相火),火即是心,心脏有问题了才称病(心脏病随时要人命的)。病的真正含义是一个人躺在床上,心脏出了问题。

所以以后要是身体不适,别说病了,最多有疾哈!上工治未病,真正到了病了,肝癌什么的西医没办法,中医也没办法了!所有的病大都是咎由自取。所以,学点中医知识自利利他。

四 分享一下手足三针


张显臣老先生的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据说是张老先生的自创穴)。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这六个穴位造就了张老爷子一世英名!

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6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手、足三针的6个穴,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经线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刚才我给那个患者扎的是间谷穴吗?是三间穴,但是看起来又好像不是三间穴的位置,在三间往合谷方向靠点,张老先生给取名曰:“间谷”,他都没搞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说自己发明穴位、独创什么的,根本是胡扯!什么是间谷穴,那个地方明明就是三间穴,每个人穴位都不一样,所以你看我给你们扎针,我先循经查找一下,哪里痛就从哪里下手扎针,首先定位一下穴位大概在哪里,然后一按压,找痛点就是。很简单!

找足临泣这个穴位,小脚趾一定要翘起来,看到明显的筋凸起,穴位就在筋边上,有点痛就下针。简单一句话,哪里痛往哪扎。

我不是要抨击别人,只是提醒大家老老实实遵循经典的教导,多多学习经典。不仅可以开智慧,还可以防忽悠。

别动不动就太高自己说是原创,免得折损福报!现代人学医谁不是从黄帝内经等古代经典里学来的?无知者无畏,你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不敢说是原创!

这六个穴位造就了张老爷子一世英名!!!

我感觉非常的悲哀,为中医感到悲哀!!!

这六个穴位什么来头?竞然有如此威力?

治疗原理还是“输主体重关节痛”

后溪、中渚、三间分别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其实有些错误。内庭为荥穴,同有止痛效果。应该是足三阳经的三个输穴!

真正的足三针即足太阳膀胱经的束骨,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与足阳明胃经的陷谷三穴。

五输穴非常重要!春节吃多了,大家可以陷谷,内庭穴揉一揉,或者扎一扎针,也可以从右侧足三里往下拍,胃气很快就下降。为什么要拍右侧?这个问题问得好!人的肝脏在右,为什么说肝气左升呢?这里指的是功能。太阳从东边升起,面南背北是为正,君子之位!

甲乙为木分阴阳,东方木,肝也。南方肾,水也,水生木,木往上升,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人体的脾胃在中间,这就好比车的车轴一样,没有车轴或者说车轴出问题了,那么车子就不能走。很多老中医会经常说肾亏,其实人在妈妈肚子里脾胃功能是没有运转的,靠的是脐带吸收营养,出生后就得通过饮食来获取营养。中医说的肾为先天之本,很多人误解了。肾为先天之本,在妈妈肚里可以这么说,但是出生后,肾已经定格了,难以改变了,甚至一直在亏耗。那么没办法补益肾,我们就尽量少亏他,如果后天脾胃好的话,那会帮到肾,如果后天脾胃不好,甚至会加速肾气的亏虚,所以,脾胃是关键所在。

 五; 刺血有几个地方注意一下:,

1、 太阳穴:所有头部不舒服,包括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高血压等症状,太阳穴位置有青筋,发黑发暗的,用采血笔或者梅花针点刺出血拔罐。

2、 尺泽区:主治胸腹部不舒服,尺泽区有淤血发黑发暗的,刺血拔罐。

3、 委中: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经所过区域,如有不舒服,委中部位有淤血,淤络,可以点刺出血拔罐.

六;治腰痛扭伤的几个穴位:

腰痛如果疼痛在脊椎中间的,这是痛在督脉,刺委中没用,该刺:后溪、人中、印堂(扎百会穴也可以)

腰痛如果痛在膀胱经位置的,可以选择委中、束骨等穴。

  初学针灸,大家可能最头晕的是穴位,针灸取穴有规律可循的,总结一下:穴位不在骨上,不在肉上,不在筋上。而是在肉与肉之间的缝隙,骨与骨的缝隙,筋与筋的缝隙;肉与骨的缝隙,肉与筋的缝隙,骨与筋的缝隙。

先找到穴位的大概位置,再去探穴定位。凡酸痛异常处即为穴位之所在也。

 最后,再加赠送一些常用的实用方,作为贺新年大礼包!

桂枝汤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普通人伤风感冒加葛根,身体壮实人加点麻黄,咽喉肿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形寒肢冷,体弱多病加制附子!

五苓散使用要点;突然水泄不止,口渴不止,水入口即吐!五苓散方剂;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l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香苏饮使用要点;饭后胃脘胀而不痛,口淡胃冷加高亮姜,瘦弱人加党参,大枣!香苏饮方剂;紫苏叶9克,香附9克,陈皮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葱须3头。

左金丸使用要点;口苦,头痛,吐酸,只有有两个症状同时出现就可以使用!

左金丸方剂;黄连吴茱萸,两个药合在一起,叫左金丸,一般按照6:1的比例。如果是配方的话,一般是黄连九克,吴茱萸1.5克。治疗,肝气犯胃,呕吐酸水。

香连丸使用要点;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症状一出现马上服药效果最好!

香连丸方剂;黄连,吴茱萸制800g ,木香200g

【性状】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菌痢,肠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平胃散使用要点;舌苔白厚而腻,头身困重,腹部胀满 ,患者一般没有发热!

平胃散方剂;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如果有发热,病人出现平胃散就散的舌苔,一般情况可以使用三仁汤;有口臭,喉咙肿痛使用甘露消毒丹;如果患者只是舌苔白厚而腻,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没有发热时,就直接使用藿香正气丸!

甘草泄心汤的方剂;处方甘草12克(炙)黄芩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黄连3克

慢性腹泻患者经常大便溏泻不成形的病人只要出现口苦尿黄,一般都可以使用甘草泄心汤,疑难杂症,只要出现上述肠胃症状都可以使用,肝炎,胃炎,肠炎,口腔溃疡,失眠,梦游,关节炎,风湿病,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盆腔炎,阴道炎都可以使用……

去杖汤~芍药甘草汤:白芍50/60克,甘草10克,严重者可以加牛膝15/30克,木瓜10克!治疗抽筋,腰腿背部疼痛,筋缩拘紧,行走困难……

胃胀胃寒,大便泄泻者用炙甘草。

治疗各种骨折的秘方

(一)广三七30g,生牡蛎、苏土元、没药、乳香、自然铜(生)各45g,麝香9g,共为细末,配为散剂,早晚饭后各服3g。服用20天左右即可!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骨膜生长……

(二)党参、生黄芪各15g,生白术、当归各9g,熟首乌18g,续断、合欢皮、生牡蛎各15g,骨碎补12g,砂仁4.5g,母丁香9g,炒谷芽3g,水煎服每日一剂,开胃生骨,促进愈合。

骨折患者还可以配合这个方子效果更好……

如果懂得加减,可以针对患者情况稍做调整;如果不懂得,直接照搬就好!一般服8/10剂就好

治血崩

人参三钱,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干姜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经前腹痛:

丹皮三钱 甘草二钱 丹参三钱 干姜三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小茴香少许炒热,用黄酒送服治疗急性腰扭伤。

解酒:葛根90克加枳椇子20克,煮水喝。

刀豆子20克,炒酥研磨成粉,温开水送服,三克每次,即效!

临床上被开水、滚油等烫伤或烈火灼伤的患者最痛苦的就是受伤部位的灼热疼痛感,以及受伤部位的溃疡、水泡以及肿胀。如患处没有大面积破皮,可取药棉平铺患处,或者采用优质卫生纸折叠八到十层裹住患处,再寻家中五十到六十度的天然粮食酒滴湿外敷的敷料之上,以保持湿润为度。如果局部酒液挥发将干时,可再滴适量白酒,一般性水火烫伤两到三天即可痊愈。

此种疗法取材简单易寻,外敷后烫伤部位即可有清凉感,一可当即缓解热毒火毒的灼烧痛感(大多数外敷后感觉不到烫伤处的疼痛感);二可防止患处感染而出现溃疡。但临床上的大面积重度水火烫伤不宜使用此法,破皮者也当慎用,以防酒精刺激反而疼痛;最适合烫伤后皮肤还没有完全坏死之时,用之可防止皮肤坏死,以及坏死后出现皮肤瘢痕。

白酒本为水中火,其卦为坎,燃烧可以为火,为液体酒精状态外敷时却可缓解火毒,止痛防腐。

治疗高血压,眩晕:生草决明,生车前子各等份研末,10克一包,当茶饮。

肩周炎:细辛末1;3生姜共捣为糊敷于患处,可配合艾灸!

骨刺方:川芎,白术,威灵仙,白芷,细辛按3:3:3:3:1研磨成粉,白酒或者醋调敷患处,三日一换!

小便不通:葱白带须捣烂,加适量盐与蜂蜜调敷小腹,外用毛巾热敷,即可即通小便!

足跟痛;川芎,威灵仙,半夏各等份,研磨成粉,醋调敷患处!

美白方:白丁香,白芷,白附子,白蔹,白芨,杏仁,茯苓,白胡椒,红景天各10克,密陀僧5克,研磨成粉!蛋清调外敷面部!每天一次!

痔疮:地龙10克,黄芪15克煮水冲服地龙粉。

或者猪大肠一截,,地龙去泥3/5条放大肠里煮烂喝汤吃大肠,效果佳!

口腔溃疡;柿饼霜适量研末涂患处,配合吴茱萸沫调醋敷涌泉穴

小儿尿床秘方:白胡椒和五味子,五倍子(醋制)研面,敷脐治疗尿床效果非常好,一次见效。先把肚脐用酒精消毒,再滴一两滴姜汁,然后把药面填满,贴麝香壮骨膏,效果非常好。如果过敏可以贴防敏贴,至少贴4个小时。

小儿扁桃体红肿而发热:藿香三钱,寒水石三钱,青黛一钱,地骨皮三钱,紫草二钱,乳香一钱,僵蚕二钱!

最后恭祝大家新年快乐,安康吉祥,医术精进,造福一方!!!

 本文文字由李秀娇根据线下课我的语音与文字资料整理而成。感谢她的辛勤付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