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 法为我用,不随时流

 伯乐书香小屋 2020-01-18

余海翔

温州平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大雅书画院院长。2012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全国书法十杰”称号。《中国书法》《书画世界》《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天津日报》等报刊曾专题介绍。出版有《余海翔书法作品集》。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的书法研习之路是从草书入手的,转而师法颜、柳楷书,进而研习篆隶,大约十几年后复又回归于潜心草书研习。我的草书学习以临习王铎为主,间临“二王”、孙过庭《书谱》及其他章草法帖等,后揣摩黄山谷及祝枝山笔意。当年,我入选首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等的作品,基本是这类黄山谷与王铎的底色交融。当然,现在依然有书家在做这种模式的探索。至于对怀素与张旭草书的浸染,是近十来年的事。这种尝试使我的草书创作融入了狂草的元素,愈加痛快淋漓。我写小草特别喜欢以《书谱》为基调,再融入章草、汉简等意味,创作出的手卷、横幅、信札等清雅简丽。 

同时,我也认为写草书不能单纯地以草书为径,一定要在篆隶楷行方面下功夫,否则线条会越写越飘、越写越薄。如果说写草书是散打,学其他书体则是扎马步。另外,参悟大自然、体味物象,于生活中体悟笔法,也是学书重要的功课。当年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悟得草书三昧,黄山谷观舟子荡桨揣得笔势,我观崖际之枯藤、山村之炊烟、修路工沥青补路缝亦常有感怀,付之于笔,多有新意。学习书法,技在笔下、功在书外,多读一些书也是十分必要的,能陶冶性灵、涵养气质,平添人的书卷情怀,是脱俗的不二法门。我也始终与书做伴。当年启蒙恩师张鹏翼先生书联与我,其中便有“脱俗书成一家法”之训。如果瀑布的壮观与变幻万千取决于水量与悬崖上石头的碰撞、阳光及风,那么平时临帖即是蓄水,读书、味象、心境相当于悬崖上的石头、阳光与风,唯相映方可生辉。

我写大字巨制由来已久。比如第一次入选全国书法展,便是我的大字楹联作品。以前在家乡的书法展里,我的作品几乎都是最大幅的。近十几年,我与孙伯翔先生的交往比较多,他的魏碑写出了正大气象。我虽未学先生魏碑,但潜移默化中,汲取了他方雄的用笔来丰富自己的笔法,所以现在写大字感觉比以前有力量,线条也丰富得多。我最喜欢写大条幅作品,所以我的大字、大作品居多,至于一些作品大字主题与小字长款,与我写牌匾有关。

我研究了历代牌匾,特别是清人赵之谦、伊秉绶、吴昌硕,他们有些牌匾不仅仅是简单的题字落款,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所以我有些作品以这种方式出现,几个大字或山名、景名、诗名,或诗中一句,配之以小字原诗,或自作诗,或景物介绍,或创作心得,使章法有多种形式。在一幅作品中,不仅字体大小悬殊,有时不同书体的出现,也增加了作品的对比及美感,但必须是和谐的。

书法首先是把文本的内涵以笔墨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文本的意境应和它所搭配的环境氛围及书写的体式相得益彰。以前我常给一些名胜古迹书写对联碑刻,近几年给名胜古迹书写摩崖、牌匾及为个人题写斋号之事大增。客观说,书写摩崖牌匾比写普通作品还难些:一是要求每个字易认、独立又须与其他字相融,二是摩崖牌匾大都是以横取势。再者,从文化意义上说,古刹与故居有别,椒房与茶室相异。我用正、篆、隶、草都写过摩崖牌匾,但大都用行书写,书写方便又易认。根据嘱书对象,书风也略有变化,写大山大景字要写得浑厚方雄些,斋号要俊美潇洒些,给女士写些诸如带花草字要秀雅一点——试想如用《散氏盘》书体给一位女士题个轩号是什么感觉?用瘦金书给大山题名又是什么感觉?

在几十年的创作中,我始终坚持师法古人,以古为鉴;对于现当代名家和各时期的书法风尚,也常给予理智的个人思考,不诋毁亦不盲从。当年,张鹏翼先生的鸡毫笔书法在家乡的追随者夥矣,沙孟海先生的书风在浙江也有很多人效法,林剑丹的创作对温州青年影响很大,我均尝试体悟其为人称道处,但从不追风。津门孙伯翔先生的魏碑影响深远,我虽入先生门下,却并未亦步亦趋于先生的影子。学书所贵者,一是取法乎上,二是与时俱进,“取法乎上”易,“与时俱进”却让很多书家茫然。我现在还建了一个“余海翔书法交流微信群”,有400多人,群内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校大学生,更多的是没上过书法专业院校而怀揣着书法梦想的书法爱好者,亦有一些茫然者,我几乎每天与群友互动、交流、点评,用自己多年的学书经历、实践,为一些群友授业与解感,激发他们习书的热情,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书法,提高书法的审美能力。我认为当今书坛不缺书法家,而缺少大批文墨兼修的书法家,我也为此而努力;同样当下不缺书法爱好者,而是缺少大量有审美能力的书法爱好者,不然江湖书法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市场。

漫漫书法路,是一场漫长的修炼。我在追求大气与大雅结合、整体与细微兼顾、理性与感性相融、北碑与南帖贯通、传统与创新并重的同时,也力求在体味、反映这个伟大时代,我将继续努力,不负时代,不负情怀。




余海翔作品欣赏:





【详见《中国书画》2019年12期】

责任编辑:刘光   新媒体编辑:崔漫

欢迎光临中国书画官方旗舰店


瓷器收藏  |  文创礼品 |  杂志画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