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至亲离世:家长不用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做到这三点就够了

 rongma 2020-01-19

2019年4月份,有媒体报导乐高公司与维也纳中央墓地的葬礼博物馆联合推出了一款以“葬礼”为主题的乐高积木玩具。旨在让孩子们通过玩的方式了解死亡,并帮助父母和心理治疗师为孩子疏导悲伤情绪。

当至亲离世:家长不用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做到这三点就够了新闻视频截屏

且不论新闻是否属实。但这篇报导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网友们的困惑和担忧聚焦在如何给孩子讲清“死亡”这件事。

当至亲离世:家长不用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做到这三点就够了网友热议

同时,很多成年人表示,自己明明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却也无法面对至亲至爱的死亡。

台湾作家三毛在丈夫荷西去世后写的一篇文章里,表达了自己在失去挚爱荷西之后,痛彻心扉。

三毛提到,失去荷西后的一个深夜里,她与父母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母亲听了这话,眼泪迸了出来,她不敢说一句刺激她的话。父亲用几乎失去了控制的语气说:“你讲这样无情的话,便是叫爸爸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你今天既然已经说了出来,使我,这个做父亲的人,日日要活在恐惧里,不晓得哪一天,我会突然失去我的女儿。”

三毛如此,三毛的老父母亦如此。世间又有几个人能面对亲人在这世间消失,离自己而去的事实?

因此,如果我们期望跟孩子讲清什么是“死亡”,他就能面对死亡这么大一件事,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知道什么是死亡、能面对死亡、在情感上接纳死亡,属于“知”、 “行”、 “情”、三个不同的层面。

当至亲离世:家长不用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做到这三点就够了做生活的有心人

家长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减少伤痛呢?

当至亲离世:家长不用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做到这三点就够了

去弄清什么是“死亡”并不难,正如弄清什么是“生命”一样。

伊利莎白.海澜..拉森在绘本《我是生命》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两个特性,一是会“动”,包括呼吸、心跳、生长、延续生命;二是都有“身体”,包括身体器官和器官的功能。当生命这两大特性都消失了,就意味着死亡。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无处不能发现生命以及生命消失的现象,我们要让孩子做个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身边花草树木的生发和枯萎;

别人家动物的出生和死亡;

邻居、同学、小伙伴的家人的出生和去世;

影视剧、动画片中人物的死亡;

蜉蝣一天的寿命,海龟长寿两百年,胡杨树能活上千岁,生命长度虽大有不同,但终将会结束。

在传统节日清明节,人们还会去给烈士、先人扫募。

孩子往往都很有好奇心,那些生命的自然现象和过程,通过探索,从认知层面上,他们能够理解生命和死亡。

当至亲离世:家长不用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做到这三点就够了美育小动物
当至亲离世:家长不用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做到这三点就够了

孩子为何会痛楚?因为他与离世之人有感情。感情越深痛苦越大。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先适应与心爱之物的分离。这在心理治疗行为疗法中叫“脱敏疗法”。

孩子们从小可以种小植物,养小动物。在照顾小生命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培养爱心,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体会到生的欣喜,成长的艰辛、努力、蓬勃、美好,也要面对与心爱之物的死别,并在情感上尝试接纳生命消失的必然性。

当植物发嫩芽、小动物出生,带着孩子去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当植物、动物成长时,与孩子去感受生命变化;

当生命消失时,跟孩子一道去默哀、告别。

如同电影《天堂回信》的小主角晨晨,他在荷兰猪的坟边放了一个小小的风筝,他相信爷爷告诉他的,风筝可以把他的话捎给远在天堂的荷兰猪。

教会孩子与生命链接,感受生命的美好,他会更加热爱生命,珍惜当下。同时,学习与生命的告别,他会懂得什么是可以留住的,什么是必须放弃的。这是在面对“死亡”这个课题上孩子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至亲离世:家长不用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做到这三点就够了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悲伤
当至亲离世:家长不用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做到这三点就够了

当遭遇感情至深的亲人离世,许多人都会像三毛那样痛不欲生,很长时间都走不出这种痛苦。以至于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身体健康。对于处理情绪没有什么经验的少年儿童,心理的伤害更大。

假如前面第一步对死亡的认知、第二步对心爱之物的舍离做得好,就相当于面对亲人离世的心理建设做得比较好。当遇到亲人离世,孩子虽有悲伤,但他或许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悲伤。比如通过画画、写日记来倾诉自己的思念和不舍,通过沙盘来表达悲伤,宣泄情绪,通过一些道具来与逝者告别,也可以通过与家人分享感受互相鼓励支持来疗愈伤痛。

当至亲离世:家长不用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做到这三点就够了拥抱与支持

不过,生活并不一定如我们想的那样按部就班,惊喜与惊吓都如同毫无预期的礼物砸向每一个人。

也许你什么准备都还来不及做,噩耗已经降临。这个时候怎么办?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拥抱孩子,告诉他“我跟你在一起,我也有一样的悲伤,我们一起怀念,一起努力,一起变坚强。”

“在一起”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大的精神支持力量。之后再一步步地与孩子重做心理建设。帮助他面对下一次的别离。

如果孩子实在无法走出悲痛,家长最好的办法是寻找专业支持,让心理咨询师帮助解决。

作者:喜欢旅游与写作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此谢谢你的阅读。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