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卓因病休学了!这是一个让不少人都感到意外的消息。 吴卓从小在赞扬声中长大,小学毕业后考入一所重点初中。初中三年,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三名,“常胜将军”是师生送给他的美名。随后,吴卓又顺利地考入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并且当上班长。他觉得自己能力超群,无往而不胜。 然而,重点高中的重点班人才济济,个个都是强手。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吴卓不再处于领先地位,而是掉到了中上游。这让缺乏心理准备的他承受不住了:“还有何面目继续当这个班长?”几天后,他辞去了班长的职务,但压力并未得到缓解。眼看别人当上了班长,吴卓的压力反而更大了。他觉得谁都比自己强,但心里又不服气。这使得他与同学之间关系紧张,自己也陷入极度的矛盾和焦虑之中。 不久之后的一个晚上,吴卓喝了农药。老师和同学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才化险为夷。从此,吴卓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并且又有过两次想要自杀的迹象。 老师和家长取得了联系,共同与吴卓进行沟通。结果吴卓提出想休学,明年重读高一。他的父母同意了。 回到家里,吴卓更是焦躁不安,情绪不稳,拿着课本也学不进去。他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还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发脾气。父母带他去看医生,吃了不少药,花了不少钱。转眼大半年过去了,吴卓的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糟了。无奈之下,一家人开始了心理咨询。 吴卓到底怎么了? 他的母亲介绍说:孩子从小就好面子、争强好胜,谁要是比他强了,他就嫉妒、生气。上初中后,孩子更觉得自己不同一般,经常说自己将来要当领袖、当伟人。他经常看一些古今中外的伟人传记,对家长则越来越瞧不起,认为父母没有层次,成天的辛苦奔忙都是低级劳动,甚至直接说,他不能过这样的生活。孩子考进了区重点高中,家里人都很高兴,没想到这么快他就出现了问题。医生说吴卓有点抑郁症,还有点焦虑症,可是治了这么久也不见起色。 吴卓自己侃侃而谈:“我觉得人活着就得有一个目标、一个理想,就得做出一番事业。我自认为不是平庸之辈,要不怎么大家都叫我‘常胜将军’呢?没想到刚上高中就弄了个中游,我怎能如此一败涂地?当时就是不知如何是好,我才闹出了那些让人担心的事情。既然大家说我有病得治疗,那正好休学,来年重读高一,东山再起。心理医生说我需要吃药,谁知越吃我的心态越糟糕,真的越来越病态了……” 至此可以作出诊断,吴卓的问题既不是抑郁症,也不是焦虑症,而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具体说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无法接受别人的拒绝和批评,直接反应是愤怒、敌意,甚至会采取报复行动; ——认为别人的关注、赞美、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喜欢支使别人为他服务; ——自我评价极高,自我中心意识太强,渴望得到别人持久的关注; ——对成功、权力、荣誉、美丽、理想及爱情存有许多非分的幻想; ——缺乏同情心,对人冷漠,很少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 ——责任感弱,做错事总会寻找借口为自己解脱; ——热衷于与他人竞争,希望打败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优越; ——对比自己强的人充满嫉妒与敌意。 只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五项,就可以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可以说,吴卓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很明显的,以“常胜将军”自居是集中的体现。一次考试成绩居中,放在别人身上也许算不了什么,可对如此自恋、如此自我膨胀的“常胜将军”来说,简直就是一败涂地了。这叫他怎么承受,怎么面对?如此心态,怎能不焦虑、不抑郁?吴卓的休学回家,潜意识里其实是一种逃避。但是,青春躁动的年龄特征,闷在家里的生活氛围,让“常胜将军”犹如关在笼子里的一头狮子,自然会变得更加焦虑,更加抑郁。而这又并非焦虑症和抑郁症,盲目的药物治疗自然难以奏效。 心病还需心药医。要想帮助吴卓真正告别心病重返校园,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化解自恋型人格障碍,使他从自我膨胀回归到对自我应有的平常心。 针对吴卓的情况,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心理疏导: 1. 促进认知领悟 吴卓虽然经历了一次挫折,但没有什么调整,自恋型人格障碍很可能还根深蒂固。果然,当心理咨询师问到“如果重返校园,你有怎样的打算”时,吴卓又开始激情满怀,振振有词:“历经坎坷,不改其志。重返校园,我一定要夺回我过去的辉煌,一定要东山再起。要不,我这一年不是白休学了!”很明显,他依然相当自我膨胀、相当自恋。 为了帮助吴卓迷途知返,心理咨询师不得不把他往墙角挤:“如果以这种近乎‘复仇’的心态复学,你很快就会旧病复发,再次休学。如果你不能换一种心态,我们的心理咨询关系也很难继续保持。”吴卓听懂了这些话的意思,他突然转弯:“不,您不能放弃我,我要换一种心态。” 眼看时机已到,心理咨询师引导着吴卓就自恋型人格障碍及其矫正进行了多次认知方面的调整,其中包括自我与他人、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责任与义务等。同时,心理咨询师建议吴卓写成功日记,借此厘清思路,抚平情绪。 2.停止盲目服药 心理出现障碍,有时候是需要药物治疗的。但是,盲目的药物治疗不仅无效,还会有副作用——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类似吴卓这样盲目吃药很长时间,就会导致“病人角色认同”,越吃药越像病人,严重妨碍了心理障碍的跨越。 因此,在认知领悟的基础上,心理咨询师提出了尝试停药的建议。吴卓和他的父母非常理解,表示同意。尝试停药后,咨询师每周与吴卓沟通一次情况,结果是无任何异常反应;而且由于认知调整的作用,他的烦躁不安逐渐减轻,心态逐渐平和。 3.改善生活状态 人的心理状态与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吴卓长期休学养病、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确实加剧了他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为此,在第三次会话的时候,经过与吴卓一家的反复协商,双方共同作了一个决定:孩子要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过正常生活。具体包括: 调整作息时间。逐步恢复正常的作息,特别是无论如何也要坚持按时起床。 调整活动内容。暂时完全停止读书活动,逐步开始力所能及的现实活动,比如协助处理家务、外出打打零工。总之,不能闲在家里。 调整读书内容。如果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得到了调整,可以在闲暇时间读书,但暂时不要读课本,可以看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读物。 最后一次见到吴卓,是新学期开学三个月之后了。带着舒心的表情,他告诉心理咨询师:“现在终于体会到了,把自己当个平常人,其实感觉挺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