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嘉兴有座刘王庙,里面供奉着一位吴川人

 黄胜保 2020-01-19

刘承忠是元末官吏,吴川人。他的事迹,《吴川县志》人物篇中有记载,浙江省嘉庆《莒州志》卷四中也说到:刘承忠是“吴川人,元末授指挥,弱冠临戎,兵不血刃,盗皆鼠窜;适江淮千里,飞蝗遍野,将军挥剑追逐,须臾蝗飞境外;后因鼎革,自沉于河,有司奏请授猛将军之号。” 刘承忠曾任江淮指挥使,为人正直,为政清廉,年轻有为,有勇有谋,爱护百姓,素有猛将美誉。他领导的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作战勇敢,对百姓秋毫无犯,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支持。他的威望对盗贼也产生了很大的震慑力,所到之处,盗贼落荒而逃。他率领部队剿除了江淮地区(今江苏、安徽一带)的盗贼,使当地混乱的社会秩序得到整治,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浙江嘉兴运河边的莲泗荡刘王庙

刘承忠最突出的功绩,是组织规模浩大的灭蝗战争。当时江淮一带久旱不雨,田地干裂,稻麦薯豆全都干枯;蝗虫危害剧烈,农作物被扫荡一空,当时的群众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严重,把蝗虫当作神来膜拜,不敢杀死蝗虫和虫卵,只祈求它离开自己的庄稼,或者把蝗虫扔到别人的田地,致使虫害越演越烈,百姓颗粒无收。当时的地方官不管百姓死活,照样横征暴敛,饿殍遍地,民不聊生。面对来势汹汹、遮天盖日的虫害,刘承忠身先士卒,仗剑在前,带领部队日夜奋战,扑打、诱捕蝗虫,用火烧、土埋等方法消灭虫卵及滋生地;用实际行动让群众了解蝗虫不是神,而是害虫,并带领群众参与灭蝗。在刘承忠的指挥下,军民团结一致,有计划、有步骤,分区域地围剿蝗虫。大家互相鼓舞,一鼓作气,灭蝗的成果不断扩大,不到十天,灭蝗无数,没被杀害的蝗虫四散逃命。刘承忠组织军民穷追不舍,终于扑灭了这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虫灾。

刘王庙牌匾

刘王庙大殿

灭蝗后,刘承忠又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开始制作抗旱工具,寻找水源,开拓水源,积极想办法补种,力求使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带领军队与百姓下湖捕鱼捉虾,捉蟹摸蚌捞螺蛳,来度过饥荒。在大家的努力下,当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刘承忠因此得到了人民的衷心爱戴。

猛将殿

猛将殿

刘承忠死后,江淮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尊他为“刘猛将军”,建庙塑像祭祀。农民祭祀他,以保佑农作物生长不受侵害;渔民祭祀他,以保佑渔业生产一帆风顺;蚕农祭祀他,以保佑蚕业发展欣欣向荣;而百姓祭祀他,以保佑地方平安,免除战争灾难。

刘公塔

刘公塔记

历史上,皇帝给前代的将军封赐的不多,更不会下圣旨为他立庙让全国百姓把他奉为神灵来膜拜,为什么清代皇帝封赐元朝的刘承忠为刘猛将军,下令全国各地设庙祭祀呢?因为清朝时候,江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同样遇上蝗虫危害。有的臣子反映,建起刘猛将军庙的地方便没遭虫害,而不建庙的则损失惨重,提议各地建立刘猛将军庙,让死后的刘猛将军为神为民间灭蝗。皇帝感到这样做体现政府对除蝗灾的重视,便下旨各地建庙,开展纪念活动。据历史记载,雍正二年(1724)雍正敕谕全国各省州县建立刘猛将军庙,每年春秋祭祀,并在畅春园择地建庙。后来的皇帝还不断给刘承忠加封。咸丰五年(1857)加“保康”,同治元年(1862)加“普佑”,七年加“显应”;光绪四年(1878)加“灵惠”,五年加“襄济”,七年加“翊化”,十二年加“灵孚”。

历朝皇帝对刘承忠将军的敕封

民间认为刘猛将军“赋予神力,可以驱除蝗虫,就在一些比较现实的地区建立刘猛将军庙,想用武力来镇压蝗虫”。在皇帝的诏令下,全国不少地区都建起了刘猛将军庙。如湖南长沙的刘猛将军庙,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位于城南书院废址;安徽合肥的刘猛将军庙,遗址为东市区人民政府机关大楼;山东省滨州市邹平黄山的刘猛将军庙建在东岭;新疆伊宁市惠远在乾隆1762年赐名“惠远”后成了清代新疆政治、军事中心,也建起了刘猛将军庙;江苏盐城东门外有一座“八蜡庙”,此庙是清乾隆九年(1744)盐城知县开始为刘承忠所建。相对来说,由于中国的蝗虫分布以黄河下游最为集中,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的刘猛将军庙多。而福建、两广刘猛将军庙较少。广西的刘猛将军庙大都是在道光和咸丰年间两次蝗灾高发时期建的,如阳朔、苍梧、桂平、合浦(当时合浦还属广东)等地。

刘王庙里供奉的刘承忠将军

刘承忠将军像

对刘承忠的纪念活动最突出的,是在浙江省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莲泗荡,在明代开始莲泗荡就建立起刘猛将军庙,为刘承忠塑像,供奉的香火四季不断。清同治皇帝加封刘承忠为“普佑上天王”,后群众尊称|刘承忠为“刘王爷”,叫这庙为刘王庙,庙门门联是“灭蝗猛将军,普佑上天王”。王江泾的网船会自清咸丰年间起已有几百年历史,是群众自发组织庙会(网船会)来纪念刘承忠的。每年清明和中秋节前后是刘王庙会,每次庙会时间达四五天,尤以八月十四日最为隆重,相传农历八月十四日为刘承忠的诞辰日。庙会期间,到处人山人海,人们络绎不断。他们在刘承忠神像前摆上香烛拜祭。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万艘船只,云集浙江省嘉兴王江泾镇莲泗荡及附近诸河中,举行纪念活动,其存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历史罕见。1986年,前来参加纪念的群众有十万之多。伴随着刘王的出会,活动有打莲湘、扎肉提香、扭秧歌、舞狮、舞龙、挑花篮、高跷、杂耍等节目。1886年原荷花乡政府在刘王庙旧址建起了刘公园。1996年9月30日郊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园内建立“刘承忠纪念馆”民间的纪念活动得到规范管理。纪念馆内塑有刘承忠塑像,还有“蝗旱成灾”、“喜迎将军”、“寻策夜访”、“与民同渔”、“灭蝗除害”、“万世流芳”等六幅壁画。1998年春,刘公园东小洲上建起了刘公塔,塔高43.8米,顶层悬挂着1300多公斤的铜钟,钟上铭有“莲上钟声,太平世界”八个字。

重建刘王殿碑记

铜钟

今年在莲泗荡风景区举行的春季中国江南网船会活动于三月下旬在王江泾举行,有来自江浙沪等地的80多个民俗团体参加,300多艘渔船、数千渔民和农民举行了各类民俗表演,气氛热闹非凡。

鸟瞰浙江嘉兴运河边的莲泗荡刘王庙

刘承忠将军的纪念活动已成为一种民俗活动。2008年,纪念刘承忠的莲泗荡网船会被列为浙江省“非遗”保护基地,2010年5月18日,网船会入选第三批国家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刘康华

图片摄影:邱华瑜



舍小成大,名无实存

以冼太夫人为代表的俚人,曾经雄踞南越一千多年。然而,在今天中华56个民族中,已没有了俚人的名号。综观俚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俚人由原南越最大的本土族系,最终逐渐融和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中,推动了岭南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这种舍小成大,融和一统,携手共进的过程,俚人犹如是盐、中华民族好比大海,盐溶于大海而无形,但每一滴海水却含有盐,这就是俚人与中华各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
俚人看似消失了,而其实质尚在,在哪里?他,隐藏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他,流淌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血脉中。
俚人正是“舍小成大、名无实存”。在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俚人“明识远图、舍小成大、名无实存”的智慧,值得世界所有民族共同借鉴和学习。


责任编辑/郭安胤 、戴国伟

编辑/黄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