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周浩 近日以王兴超为第一作者的学术研究论文《童年期虐待与中国青少年的欺负行为与保护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Chineseadolescents’ bullying and defend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试图对校园欺负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该文发表在心理学类SSCI一区期刊《儿童虐待与忽视》(Child Abuse & Neglect)上。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该文基于暴力循环理论(cycle ofviolence)和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童年期虐待可能是导致青少年产生欺负行为的深层原因。具体而言,暴力行为和教育、财富等因素一样存在着代际之间的传递。父母施加于孩子身上的攻击、忽视等虐待行为会传递给孩子,使得孩子长大之后表现出类似的行为,进而欺负同学。这一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孩子可以通过直接学习的方式,习得父母的暴力行为;另一方面,童年期虐待还会改变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为自己的欺负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和理由,进而可以心安理得地欺负、辱骂或攻击他人。 王兴超等人的研究以552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评估了青少年的童年期虐待情况、道德推脱水平、欺负同学和保护同学的行为。研究结果支持了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设:童年期虐待一方面可以明显地提高青少年的欺负行为;另一方面,童年期虐待还会明显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使其为自己的欺负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和理由,进而心安理得地欺负他人。 该研究的作者依次为:王兴超、杨力、高玲、杨继平、雷雳*和王财玉。 引文信息: Wang, X., Yang, L., Gao, L., Yang, J.,Lei, L., & Wang, C. (2017). Childhood maltreatmentand Chinese adolescents' bullying and defend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raldisengagement. Child Abuse & Neglect,69, 134–1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