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胃到底有多大?能装多少食物?过量进食会存在怎样的健康隐患?春节将至,美食在前,注意合理饮食。 胃部并非“无底洞” 虽然胃壁有弹性,能屈能伸,但是胃部容积还是有一个“度”。就像心脏如拳头大小,空的胃部大约就如同一个鼠标大小,而婴儿的胃部只有一个乒乓球大小,容积约为50毫升。饱食后,男性为1400-2400毫升,女性为1200-2000毫升。差不多相当于5瓶300毫升的矿泉水下肚,胃就撑饱了。 除了胃部容积大小制约“饱腹感”,“饱腹感”还受大脑中枢的控制。常人进食一段时间后,中枢神经会发出信号,产生吃饱的感觉。 当胃腔内食物的体积因为各种原因增大,超出胃所能容纳的极限时,人体就会调动各项保护机制,排出多余的容量,以防止胃被“撑破”。其中,“吃吐了”就是一种机体“自卫”,防止胃破裂的有效手段。 饕餮进食,恐有性命之忧 《寿世保元》中提到:“食过量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疾癖。故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气血失常,卒然不救也”,意为太饿或太渴,引起饮食过量,会导致气血失去平衡,产生疾病,甚至会导致死亡。 首先,囫囵吞枣,食物直接从口腔进入胃肠,严重者甚至会堵住气管导致窒息。这就像是飞机上的安检输送带:放入一个皮箱,安检输送带在可控的范围内缓慢运行;一旦放上一辆车,输送带被重物压垮,导致停滞不前,胃就因此“罢工”。 随着食物不断进入,胃被撑开,大量的食物、液体和气体滞留可产生扩张使胃壁变薄。一旦超过胃的容纳极限时,就是产生了急性胃扩张。一般情况下,胃完全排空的时间约需4-6小时。急性胃扩张如果治疗不及时,致死率达到60%。 过度进食不仅影响胃的功能,还会诱发胰岛素抵抗,而后者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共同原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而这些慢病一旦产生,将会引起更大后患。 规律进食,有利健康 因此,建议大家“且吃且珍惜”,不要过度透支内脏功能。一般来说,吃到有撑胀感的时候算十分饱。从健康的角度看,用餐最好保持在七分饱的感觉。“七分饱”就是比“不饿”多一点。 此外,规律地进餐也有利于健康。一般人认为,吃饭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导致肥胖,其实不然。日本相扑运动员都有一套快速催肥方法。其中一项就是不吃早餐只吃中餐和晚餐。经过科学实验已经证实,将一个人一天的食量分1、2、3、4、5次食用,1日1餐者长得最胖,1天5餐者最为苗条。 吃的次数少的人和清早不进食的人反而胖了。这是因为吃的次数少,血糖起伏很大,细胞吸收养分就相应增强。而用餐时间不同,人体对食物的代谢水平也不同。一般来说,人体的新陈代谢以上午最强,下午次之,晚上最弱,我们一直提倡合理“少食多餐”可以控制摄入量的概念便由此而来。 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朱凌宇 选自《上海大众卫生报》记者:冷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