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订“八股文”,本意是“便民”!

 昵称vxSRH 2020-01-19

制订“八股文”,本意是“便民”!(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书法)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宣布科举考试停止使用八股文。1904年,大清王朝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此后的百余年间,“八股文”废而批判几乎从未中断,八股真相面目全非。人们今天所理解的八股文,通常大都只是一个概念,甚至为迂腐与守旧的代名词,人云亦云替代了客观公允。

制订“八股文”,本意是“便民”!(清代八股文试卷)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以文取仕是政治史上的巨大进步,取仕的方式也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科举制度整体上趋于完善与公平

制订“八股文”,本意是“便民”!(清代考场——“北京贡院”考棚)

八股文起源于宋元经义,北宋王安石认为唐代以诗、赋、帖经取士,浮华不切实用,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诗歌作为科举的必考科目退出历史舞台,时有的考生写出类于八股式文章,是为八股文这一新文种的发端。

制订“八股文”,本意是“便民”!(末代状元刘春霖书法)

现在所谈的八股文,指的是盛行于明、清两朝的规范的文种。这种八股文明太祖朱元璋倡导,文臣刘基创制,作为朝廷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并为后朝遵循使用。最初的八股文,又叫制义、经义、时文等,八股文是一种俗称。从首创到完善,八股文定型于明成化年间。

制订“八股文”,本意是“便民”!(清代八股文稿)

简而言之,八股文的分为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其核心一是题旨,二是程式,即特定内容与形式要求下的命题文章,与当代的高考作文没有太大的区别,考生当然不能信马由缰。八股文的题旨,严格限于《四书》、《五经》之内。八股文的程式,是先破题、承题再起讲,然后在规定的起、承、转、合中阐发题旨。

制订“八股文”,本意是“便民”!(五四运动场景)

这两方面的规定,看起来很呆板,但本意又是好的。题旨上的这种规定,实质上是体现国家意志,是对文章的思想性要求,“反政府”的文章,写得再精彩当然不合格。内容的规定,也是向应试者(考生)明确考试范围,类似先行颁布考试(教学)大纲,约束考官随意出题,也避免考生应试前的无效劳动。程式上的硬性规定,同样是蕴涵广泛而深刻:一是通过高难度的规定动作,检验考生的真才实学;二是便于制定文章的评判标准,强化评卷的客观性,防止考官因个人喜好随意定分,使科举考试失之公允。内容与形式上的严格规定,逻辑上意味着内涵越大,外延就越小,约束的重点其实在官方,也就是说无论是出题还是阅卷,官方都不能随心所欲,便于应试者(考生)。公允而言,这也是官方的一项“便民”措施。

制订“八股文”,本意是“便民”!(末代状元刘春霖手迹)

科举考试的根本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地为考生谋取功名,而是为国家选拔合格的社会管理者,即国家(朝廷)所需的各级官吏。官吏能担当起管理社会的职责,重要的条件不外乎两条:一是政治素质,二是能力水平。八股文的题旨规定,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主张,对应试者来说即为政治素养。而八股文复杂的程式化规定,既使非真才实学者绝难胜出,也使一些存有人格缺陷者很难通过——因为八股文两方面要求的结合,必然要求应试者要有严谨的学风、出色的才智。无论是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还是放荡不羁的风流才子,八股文所同时设置的两关,单过其中某一关自然容易,同时过其两关又出类拔萃就绝非易事,稍不能及便会被淘汰。

制订“八股文”,本意是“便民”!(清代废除八股文告示)

以八股文为核心的封建科举制度,合理性还在于其遵循或暗合了现代社会学的某些规律。现当代语言学研究揭示,语言不仅是人的思维工具,也是思维的外壳。一篇语言混乱的八股文,其本质是作者的思维混乱,或思维方面某种特质的缺失——这也是封建社会长期以文取仕,八股文能够盛行五百年的原因所在。能在八股文应试中胜出的,通常都是当时社会的佼佼者,如明代的八股高手,就有汤显祖这样才华横溢之人,亦有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与改革家。

制订“八股文”,本意是“便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宿迁知县林士菁题写的新式学堂《钟吾学堂》匾)

八股文的废黜,是在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期。社会从来就不是静止的,矛盾总是在运动中出现,在社会日益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八股文的局限性日益明显,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八股文之兴正当其时,而八股文之废亦历史必然,新学的兴趣均可阻挡。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八股文能兴盛五百余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