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机观

 nqj0108 2020-01-20
·
病机的概念

  所谓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机理。机者,要也。凡事物的关键和要害,皆可概之为“机”。病机是病证变化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主导地位的核心机理。就疾病变化过程而言,又有疾病的发生机理、疾病的阶段性机理、症状发生的机理和疾病转归、传变机理的区别。

 

 
基本病机理论

  所谓基本病机,是指从诸多具体病机中归纳总结的具有一般共同规律性的病变机理。每一疾病、疾病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即证)、每个具体症状都有其发生的机理。疾病演变的机理是每一个具体病症发生、发展、转归、结局的全过程。认识疾病的总规律,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疾病发展的趋势,对每次治疗用药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疾病阶段性的机理就是证的病机,是指疾病在特定时(时间阶段)空(病变演变过程中具体病位)中所具有特异性的阶段性机理。

无论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阶段性(证)都会有一些存在着密切联系的症状或者体征,这些症状、体征的出现也有其相应的机理,即症状机理。症状机理是构成疾病过程或阶段性病机(证)的基本单元或要素,“证”的病机就是各有机联系的症状、体征机理的总合。任何一个疾病的全过程机理都是由各个特定阶段(即证)性病机有机组合(或联系)而成的。医生对疾病的诊治,总是要探求和把握疾病特定的时间和特定阶段(即证)的机理。

中医学在重视疾病和症状机理的同时,尤其突出并十分重视阶段性(即“证”)机理。这是因为:①证的机理是构成疾病过程的具体片段;②医生诊治疾病总是接触处在各片段的证;③抓住并解决了各片段的证,就能截断疾病继续发展的途径,使疾病随时终止发展而逆转。这就是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最基本诊疗特点的原因所在,也是辩证地对待疾病过程中整体与局部、全过程与阶段性关系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所论的基本病机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以及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六淫病机等,此处摘其要而述之。

一、邪正盛衰病机

中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不外是致病邪气和人体正气之间力量盛衰的较量,因此邪正盛衰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病机之一,并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予以专章论述。所谓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致病因素和人体抗病能力之间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正之间力量的盛衰较量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体现在疾病的各个层面。

邪气侵犯人体之后,一方面表现为邪气对机体正气的伤害作用,另一方面是正气对邪气的抵御、驱逐和修复作用,邪正双方力量的盛衰较量不仅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还直接影响着疾病性质的虚实变化和疾病的转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双方斗争和盛衰变化的过程。

二、阴阳失调病机

中医学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观念指导下,构建了阴阳失调的病机理论。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双方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状态。人体组织结构的各个层面都是在对立统一阴阳双方的平衡协调状态下维持其生理机能的。一旦阴阳双方的和谐有序状态失去协调平衡,人体就必然处于疾病的状态之中,因此《内经》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概括人体和谐的生理;认为阴阳失调即是人体最核心、最基本的病理之一;“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是疾病极其危重,近乎于濒死状态的病理。阴阳失调病机主要包括:阴或阳偏盛病机、阴或阳偏衰病机、阴阳格拒病机和阴阳亡失病机等。此处所述的阴阳失调病机,主要针对的是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或阴气、阴液)、阳(阳气)两类物质及其功能失常所出现的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理变化,主要用以阐释阴阳失调所致的寒热虚实、寒热真假病证的机理。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病机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内脏活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内脏活动所必需依赖的物质基础,都是生命活动赖以生存的根本。精气血津液病机是中医学在物质本体论的层面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揭示。

第一,精失常的病机:中医学在“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理念的指导下,认为精构成人的形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之一。精又有肾精和脏腑之精的不同,还有生殖之精(狭义之精)和营养之精(广义之精)的区别。因此,中医学精失常的病机主要包括:一是精亏。《内经》称精亏病机为“失精”。所谓“失精”是指五脏六腑的精气损伤而不足,脏腑机能因之而减退的病机。二是精淤。所谓精淤,一是指五脏六腑之间的精气因淤阻而不能相互转输,二指肾所藏的生殖之精不能向体外排出,影响生育。三是精不守固。所谓精不守固是仅指肾中所藏的生殖之精不因男女交媾而排出的病理变化。

第二,气失常的病机:气失常的病机又有气虚和气机失调两类。气虚是指气的不足,脏腑经络机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常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过度劳累,或年迈久病等原因,使气的生成减少或者消耗过度,表现为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介导功能减退,常常有少气乏力、倦怠懒言、面色淡白、自汗、易感冒等症状,各脏腑都可能发生这种病机。

气机失调病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表现的病理状态。此类病机又有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具体变化。

气滞病机,又叫气机郁滞、气机郁结、气郁等,是指气的运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此种病机多发生于肝胆、心肺、肠胃等,常以局部胀痛,或者时痛时止为特点。

气逆病机,又叫气机上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或者应当下行而下降不及的病理状态。多发于肺、胃、肝等脏腑。肺气上逆则有咳嗽、气喘、胸闷、气憋等症状;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状;肝气上逆则见头痛、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甚则吐血、昏厥等症,如“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以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调经论》)即是其例。

气陷病机,又叫气机下陷,是指气虚无力上升,反陷于下的病理状态。此类病机多继发于气虚,以中焦脾为多发之脏,所以又称为中气下陷或脾气下陷。常见有头晕、耳鸣、目眩、腹部下坠、肛门重坠、内脏下垂等症,正所谓“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均是由脾虚清阳之气不升而下陷,头部失于清阳之气的营养所致。

此外还有气脱和气闭病机。

第三,血失常的病机:“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血气者,人之神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血和气一样都是生命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之一。因此凡是有血液循行和敷布之处,都可以出现血失常的病理变化。就人体血失常的总病机而言,中医学论述的有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及出血五类具体的病机。

血虚的病机,是指血的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此类病机可以广泛地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以心、肝两脏为多见。

血瘀的病机是指血的运行受阻不畅的病理状态。血瘀病机可以产生瘀血为主的病理产物。

血热的病机是指热邪(或体内阴虚所致的虚热)伤及于血的病理状态。

血寒的病机是指寒邪(或体内阳虚而致的虚寒)侵犯于血,导致血行迟滞或瘀阻的病理状态。血寒的病机多发生于严寒的冬季,常见于人体的肢体暴露部分,或者子宫,或者肝脉,或者肠胃等部位。

出血的病机主要有内伤之出血多与脾不统血和肝不藏血有关,心主血脉失常亦可引起。

第四,津液失常的病机:津液失常主要有津液不足和津液停留聚积两类病机:津液不足的病机可因津液生成不足,或者如发热、吐泻太过等原因引起津液的消耗过多,常表现为脏腑组织失于滋润的干燥枯涩症状特征;津液停留聚积的病机,主要是肺、脾、肾、三焦的功能障碍所致,多表现为痰、饮、水、湿浊等病症特点。

第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病机:精、气、血、津液同为脏腑活动的产物,都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能互相转化,相互影响,所以在病理上常常相伴发生。分析中医学所论相关病症的机理后不难发现,常见的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的病机有气虚精亏、气虚精淤、气滞精淤、气不摄精、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虚津液停聚、气不摄血、气不摄津(液)、气随血脱、气随津脱、气血两虚、气津(液)两亏、津停气阻、津亏血瘀、气枯血燥等具体病机。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疾病,常常是多种物质失常的复合病机所致,如“积病”就是“寒、汁沫与血相传,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灵枢·百病始生》)所致。

四、脏腑病机

脏腑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脏腑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之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脏腑病机主要体现在各脏腑功能障碍所发生的机理,以及各脏腑精气血阴阳失调所表现的机理两个方面。

第一,脏腑功能障碍的病机:心有主血脉、藏神的主要功能,病理状态下,心主血脉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心悸、怔忡、心前区疼痛;若心神失常可有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狂、癫、昏迷等病症。

司呼吸是肺的核心功能,而宣发和肃降是肺气运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肺通过主呼吸的核心功能以及肺气宣发肃降的运动形式,实现其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行血的相关活动。因此肺功能障碍病机是以宣降失常,呼吸功能受到影响为核心病机。因此在病理状态下常表现为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咯血、咯痰,以及鼻、皮肤、咽喉的病证。

主运化是脾的核心功能,这一功能是脾气上升特征的具体体现。脾主生血、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等相关生理,都是在主运化核心功能基础上完成的。所以脾的功能障碍以运化失常为核心病机,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口淡无味、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泄泻、消瘦,或者浮肿、出血、内脏下垂等病症。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在疏泄气机失常和藏血功能障碍两个方面。疏泄失常又有疏泄太过和疏泄不及两个方面的具体病机:疏泄太过时常有精神亢奋、容易激惹的烦躁不安、易怒,及气机上逆之头痛、头晕、目眩、耳鸣,甚至呕血、昏仆、抽搐等症状;疏泄不及就会使气机郁滞,出现胁肋、胸乳、少腹胀闷疼痛或窜痛、长吁短叹,睾丸、阴囊坠胀,或者有少腹、胁肋、胸乳、喉颈出现肿块等。疏泄失常的病机还可影响到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出现口苦、黄疸、呕吐、脘腹胀痛或泄泻;也可能影响水液代谢而发生水肿或臌胀;还可能影响到男女性功能及生育功能,男子有阳痿、不射精、早泄,女子会出现性欲冷淡、月经不调、不排卵等。

肝藏血功能失常,可有藏血不足和肝不藏血两方面的病理变化:肝藏血不足又称为肝血虚亏,其临床表现与“血虚”病机一致;肝不藏血是指血液不为肝脏所藏而见出血之症,此种病机多以病程短、出血量多、病势急为特征。由于肝血濡养于肌腔、韧带、筋膜,其华在爪,开窍于目,所以筋之病理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或为松弛性软瘫,即所谓“宗筋弛纵,发为筋痰”(《素问·痿论》);或为僵直性肢体拘急挛缩,例如“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即是其例。因此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肾功能障碍的核心病机是藏精失常,肾主藏精功能失常又有藏精不足,即肾精亏虚,以及肾不藏精两个方面:藏精不足,常有生长发育迟缓,青壮年病人多有生殖或性功能障碍,中老年人则表现为早衰、骨病、齿病等症状;肾不藏精又称为“肾气不固”,会有遗精、滑精、早泄,女子月经过多,或习惯性流产等病症,或者有二便失禁、小便频数等症状。肾精能生髓、养骨、充脑,齿为骨之标志,所以肾精不足还会有骨病、齿病等。

肾为“水脏”(《素问·逆调论》),是控制水液代谢的关隘和“闸门”(《素问·水热穴论》),当肾主水液功能失常时,就会有两种病理变化:一是关隘的“闸门”开放太过,水液排出过多,常见有多尿病症,中医学认为这是肾阴不足,虚火蒸动肾关(即“闸门”)的缘故,发生“消渴”、“消痒”病(《素问·奇病论》);二是肾关的“闸门”闭而不开,水液排出不利,常见有小便癃闭或无尿的症状,此时水液泛溢肌肤而为浮肿,甚者为腹胀(《素问·水热穴论》)。肾脏功能还体现在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以助肺呼吸的生理作用。所以藏精功能失常,纳气不足,就会有呼吸表浅,呼多吸少,气不接续的虚性气喘病症。所以说肾病“主喘”(《素问·逆调论》)。

六腑功能障碍的病机分别是:在胆则有贮藏、排泄胆汁及主决断失常,临床上常有胁痛、黄疸、口苦、耳鸣或失眠、惊悸等症状;在胃可有受纳腐熟,以及通降失常,此类病人大多有脘腹疼痛、呕吐、恶心等表现;在小肠可有受盛化物及“主液”(《灵枢·经脉》)失常,此类患者常有腹痛、泄泻、尿痛、血尿等症状;在大肠可有传导、主津功能失常,因而临床上常常有泄泻、痢疾,或便秘病症发生;在膀胧可有气化失常,影响其贮尿、排尿功能,病人常有癃闭、尿频、尿失禁等病症。

奇恒之腑中骨、髓的病机隶属于肾藏精功能失常,脉的病机隶属于心主血脉失常,脑的病机又分为脑髓和元神两个方面,前者多责之于肾藏精失常,后者总属于心藏神失常并与其他四脏失常相关。女子胞病机虽以五脏论之,但以肝、肾、脾三脏失常为主,常见病症如“血枯”,“月事衰少不来”(《素问·腹中论》),“白淫”(《素问·痿论》),甚则“肠覃”(《灵枢·水胀》)等。

第二,脏腑的精气血阴阳失调病机:各脏腑都是以精、气、血、津液、阴阳为其完成相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各脏腑有病时,都可能有这些方面的病理变化。由于各个脏腑有形态结构和生理状态的差异,这就决定其在精、气、津液、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心、肝、肺、脾病理变化主要是在各脏功能障碍的同时,常伴有气、血、阴、阳失常的病机。但肺以气、阴失常为多见,血的失常表现为出血;脾阴失常少见,津液失常多表现为停留积聚的湿浊病症;肾的病理变化是在其功能障碍的同时常常伴有精、气、阴、阳的失常,津液失常则以停留积滞的水肿为多等;胃的病理变化是在功能障碍时常伴有气、血、阴、阳的失常,但血的失常表现为血瘀、血热和出血,津液失常则以津液不足,失于滋润的干燥为特征;胆、小肠、膀胱的病机,在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基础上,多伴有阳和气的失常,大肠的病机在功能障碍的同时,多伴有阳、气、津液的失常;小肠、膀胱、大肠的病机,在各自功能失常的基础上,多伴有津液的失常。脏腑的病机是功能障碍和精、气、血、阴、阳、津液失常两方面的综合体现。

五、经络病机

中医学认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这是中医学对经络系统总体功能的认识,因而对经络病机的研究就集中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运行逆乱、经络气血不足和经络气血衰竭四个方面。由于经络系统具有以经脉为主干,络脉为分支,皮部、经筋和气街为附属的结构特征,所以中医学在论述经络系统共同规律性病机的基础上,又对经脉(主干)病机(《灵枢·经脉》)和络脉(分支)病机(如《素问·缪刺论》、《灵枢·百病始生》等)分别予以讨论。

点击看大图

经络循行

中医学所论经络病机的临床表现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该经脉循行路径通过的部位出现相关病症,如足太阳膀胧经的气血失常就会有目疾,头项痛,脊椎、腰、股、膝、胫、足外侧及小趾功能障碍的症状;二是该经脉所属、所络内脏功能失常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失常,除有上肢内侧前缘功能障碍的症状外,还会有咳嗽、气喘、胸部满闷疼痛病等症。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