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周以上无历史”?这些发现,改变了中国近代学术史

 七侠荡寇志 2020-01-20

文|郭晔旻

东汉时期班固 在《汉书·司马迁传》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一评价,无异于对太史公的一大褒奖。作为中国第一部“正史”,《史记》以“实录”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更是为后世史书做出了表率。

先秦史是中国历史源头。长久以来,上古“三代”(夏商周)一脉相承,被当作中国王朝历史的开端。司马迁在《史记》里,就写成《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与《周本纪》,详细地记载了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进程。关于上古这段历史,太史公的原则就是“考信于六艺”。用他自己的说法说,《五帝本纪》的出处是“予读《春秋》《国语》。”而《殷本纪》则是“自成汤以来,采于《(尚)书》《诗(经)》。”

不过,司马迁所在的西汉中期距离“三代”毕竟已有千年之遥,《史记》中关于夏、商的记载因为时代久远、史料稀缺的缘故,其真伪在宋代以来就饱受争议。商代算是年代距离稍近,《史记·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变更。但即使连被认为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在西周时期被改造过的文章。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学术界对此也是或信或疑。

“东周以上无历史”?这些发现,改变了中国近代学术史

刻辞卜骨,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到了近代以后,疑古之风尤甚,甚至出现了“东周以上无历史”的论调。1917年前后,27岁的胡适甫从美国留学归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史”。他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当时北大的学生辈如顾颉刚和傅斯年,见胡适能够“略去了从远古到夏、商的可疑而又不胜其烦的一段,只从《诗经》里取材⋯⋯有截断众流的魄力”,从此对胡适非常信服。

不过,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有“疑古”的“古史辨派”,同时还有一个以罗振玉、王国维为首的“罗王之学”与之抗衡。用王国维在清华讲义《古史新证》中的话来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如其所言,“罗王之学”旨在利用近世发现的甲骨文等地下出土文献证实古代历史。

1898和1899年之交,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这就是甲骨文的发现。位于河南安阳县西北五里的小屯村,出土了无数龟甲兽骨的残片,这些骨片上都刻有古代文字,是为“甲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