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光辉rlbr1vjwmb 2020-01-21

在古代,南北相争时,长江便成为南方为抵御北方集团进攻的天险。然而,仅仅依靠长江天险是不够的,北方集团若推进到长江边上,则长江之险双方共有,千里长江,处处可渡,若处处设防,则整条防线形同虚设,实际上也不可能处处设防。所以对南方政权来说,通过守江来守江南,是极其被动不利的。故北宋胡安国曰:“守江者必先守淮,自淮而东,以楚、泗、广陵为之表,则京口、秣陵得以遮蔽;自淮而西,以寿阳、历阳为之表,则建康、姑孰得以遮蔽。”意思就是说,守江者必先守淮,而按照淮河的上下游的形势,可以划分为淮东和淮西两重点防御地带。在淮东,要以楚(今淮安)、泗(今泗县)、广陵(今扬州)为核心,作为京口,秣陵(南京)的屏蔽;在淮西,要以寿阳、历阳(和县)为淮西核心,以为建康(南京)、姑孰(今当涂)的屏蔽。北宋胡安国的结论,可以说正好切中淮河流域的地理形势。不管是三国东吴,南北朝,还是南宋等,不管是南北对峙还是偏安江南,都是不二之选。要理解古代的军事智慧,不研究古代的自然地理,这是不可能的。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淮河支流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济水,淮河,长江为独流入海的河流,那时黄河和济水是分流的,长江和淮河也是分流的。其中,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泥沙而流入华北平原。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带,黄河水变缓,于是所携带的大量泥沙沉淀而抬高河床,使得河床甚至高于黄河岸边的城市居民区,在严重水灾时,洪水冲溃两岸堤坝而宣泄而下,给中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可以说,黄河的每次改道,影响非常深远的,甚至改写了中原地区政治格局。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2,宋代黄河夺泗入淮

南宋年间,发生一次人为的掘堤事件,南宋政府为阻挡金兵南下,人为的掘开黄河,以水代兵,导致黄河夺泗入淮入海。由此可见,上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开封掘开黄河以阻挡日军的南下,仿佛历史的重现。回到原话题,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使得淮河淮安以下淤塞,使得河水排泄不畅,便在宝应,高邮间的低洼地带淤积,形成洪泽,高邮,邵伯湖等湖泊,而淮河也成为长江的支流。此次黄河的改道,也影响到泗水,泗水发源于蒙山腹地新泰南部太平顶西麓,西南流入泗水县境后改向西行,至曲阜市兖州市边境复折西南,穿过南阳湖,经鱼台,沛县,徐州,宿迁,在淮安汇入淮河。在黄河夺泗入淮后,徐州以下的河段被黄河侵占,而出现黄泗并流的现象。在之后的七百多年间(1128~1855年),黄河河道基本固定,黄河都是这样流入海的,直到清代,黄河再次决堤改道,这就是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在淮河和黄河之间,为广袤的黄淮平原,地势比较低洼,海拔不超过50米,这还是经历过2000年黄河决堤所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后的海拔,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海拔更低。而在在开封以西,海拔在200米左右,黄河一旦决堤,便在整个黄淮平原泛滥,显现漫流状态。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3,淮河水网

淮河在黄河南部,为黄河和长江之间的一条大河,其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并有多条支流。在淮河北岸,重要的有汝,颍、涡、泗等支流,这些都是南北流向的河流,流经的区域为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平原地带,称为黄淮平原。汝,颍、涡、泗等支流水流平缓,水量大,非常适合开发水运。在古代,水运运输是最便捷高效的运输方式,而利用汝,颍、涡、泗等河流,作为连接黄河和淮河的南北水运的通道,便成为最佳选择。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4,鸿沟水运系统

然而,汝,颍、涡、泗等淮河支流,分别源于不同的地方,要将这些河流和黄河连接起来,必然要人工开挖运河。最早挖掘的和这些淮河支流连接的运河,便是鸿沟。鸿沟是中原地带第一条人工修建的大规模运河,具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引用《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十年( 公元前360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这当是鸿沟开凿的最早时间。鸿沟只是一条总干渠,其由荥阳引济水(那时黄河下游和古济水是分开的)经中牟,到大梁(今开封)。由鸿沟以下,在开封西北分流为2条主干,即汳水和狼荡渠。汳水往东经商丘,虞城,夏邑,在徐州注入古泗水,此即古汴渠。狼荡渠为楚汉争霸时划鸿沟而治的鸿沟,其在开封南,往南流,在陈留镇分流出睢水,在陈留镇分流出鲁沟水,再往南在太康分流出涡水,到淮阳南流入颖水。睢水流经杞县,睢县,商丘,灵璧,在宿迁流入泗水河。鲁沟水流经杞县,在太康西入涡水。正是由于各运河俱会于大梁(今开封),大梁便成为一个大都会。

西汉末年汉平帝时期,以及王莽篡汉后,黄河发生了2次严重的决堤,鸿沟成了黄河泻水通道之一。此时天下已经大乱,朝廷无法顾及修堵黄河而任由黄河肆虐。到了东汉明帝时期,天下大定,朝廷才有足够的民力物力堵住缺口,此时黄河已经泛滥了60多年,由于黄河携带的泥沙淤积,鸿沟运河系统已经大部分淤塞。经过王景的治理后,鸿沟运河体系只剩下汳水了,从此以后,仅存的汳水便叫古汴渠,以区别于宋代的汴渠。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5,唐宋汴渠与汉代以前的古汴渠

到了隋代,隋炀帝以洛阳为东都,此时的东南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开发,已经非常的繁华。由于古汴渠多淤塞迂曲,且要经“徐州吕梁、百步” 两险恶,为连接洛阳和东南地区,隋炀帝便开通了通济渠。根据隋唐宋时期的记载,通济渠是由鸿沟总渠,直入淮河的,其流经的地方有荥阳,中牟,开封,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在盱眙汇入淮河。这和东汉时期的汴渠是不同的。通济渠的开通,对后来的唐宋王朝有巨大的作用,唐代中后期,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汴渠一度中断,给关中地区造成了极大的震动,盖因“军国费用,取资江淮”,而通济渠便是主要的运输通道。到了宋代,宋太祖建都开封,江南为帝国的粮仓,京师所需的粮食,大多来自于东南地区。而通济渠即承担了重要的运输作用,如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从各地运来的粮食多达550多万石,而江淮地区的就占400万石,这些粮食都是通过通济渠运来的,由此可见通济渠的重要作用。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沦陷,通济渠也逐渐淤塞。

这些是战国以来,黄淮地区运输通道的主干,当然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运河,但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致为颖水,涡水,东汉古汴渠,唐宋汴渠,泗水这几条。由于黄河的泛滥,以及战乱而疏于管理等原因,其人工开凿而连通济水,黄河的上游是非常易于淤塞的,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鸿沟体系,东汉的汴渠,隋代开通的通济渠(唐宋的汴渠)等等。虽然人工开凿的运河易于淤塞,但淮河的支流,如汝,颍、涡、泗等自然河道,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些支流,其上游依然具有人工开凿以连通黄河,济水的条件。如魏晋南北朝时,曹魏开通贾候渠,讨虏渠,广漕渠等连通颖水,东晋桓温开通桓公沟以连通泗水,巨野泽,济水等,唐宋的开通蔡河以连接颖水,元明清的京杭大运河等等,莫不如此。在后来的朝代里,这些河流经常被利用而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干道,也是历来为南北用兵的重要孔道。

在长江和淮河之间,也有水道相连。长江和淮河之间,影响最大的有2条水道,即肥巢运河和邗沟。这2条运河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可以远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太湖流域有一个大国吴国,其先后击败楚、越两国,成了东南地区的霸主。一系列的胜利,让吴王雄心勃勃,尤其在灭掉越国后,吴王夫差已经不满足于局限在东南地区了,要将眼光投向了列强环立的中原地区,想成为各国的盟主。而要成为中原盟主,必然要和齐国和晋国一较高低。而太湖流域的吴国和中原黄河流域相隔甚远,吴国在水泽之中,其主要兵力为水军,此时,我国东南地区和中原诸州无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因此,要实现吴国称霸并耀武于中原,威慑中原诸侯的目的,只有开凿运河,以投递水军。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6,邗沟的变迁

在长江下游和古淮河之间,为大片的低洼地,湖泊沼泽终横。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和南宋以后到现代的地理是不同的,当时洪泽湖,高邮,邵伯湖等湖泊还没出现,但有一个大湖泊射阳湖,还有其他的一些小湖泊。古射阳湖非常广大,其西起今宝应县射阳湖镇西安丰镇、太仓村一线,北至淮安市境内的泾口镇、左乡(博里镇东)一线,东经九龙口,至阜宁喻口村入海,南连大纵湖,地势低洼,湖荡连片。直到宋代时,射阳湖还是非常广大的,据史料记载:“潆洄三百余里。”到了现代,射阳湖已经湮灭了。吴国开通邗沟,便是利用这些地理条件,吴国在扬州引导长江水东北入射阳湖,在射阳湖西北,开通河道在淮安末口引淮河入射阳湖。在开通运河的同时,吴王夫差在运河水口今扬州长江边处筑有邗城,因而这条运河就叫邗沟。通过开通邗沟,吴国便能将兵力经邗沟、泗水快速便捷的投递到鲁国境内,到达齐国边境,从而对齐国作战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全歼十万齐军,一举击溃齐军。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7,吴齐艾陵之战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邗沟要由扬州经射阳湖到淮安,稍嫌迂远,另外,射阳湖非常宽广,湖面多风,船只容易遇险,后世各朝对邗沟进行了一次整理。此时高邮湖,邵伯湖,洪泽湖等还未形成,只有一些小湖泊,如白马湖,樊梁湖,津湖等,汉顺帝永和年间(公元136-141年),陈敏凿通白马湖,樊梁湖,津湖等湖泊,对邗沟进行取直,避开射阳湖。在以后的朝代里,曾经多次整理疏浚,如隋初,淮安末口堵塞,隋文帝开有山阳渎,因此邗沟又叫山阳渎。另外,邗沟又叫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渠水、韩江等等,虽然自东汉陈敏整理后,又有多次整理疏浚,其路线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8,现代京杭运河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9,菏水水道

话又回到吴国北上中原争霸的事情,在吴国击败齐国后,下个目标便是晋国是中原霸主。由太湖流域的吴国,经邗沟、泗水可北上鲁国、齐国,但却无法到达晋国,此时,鸿沟水运体系还未开凿。在济水和泗水间,地势低洼,济水在此区域内潴积,形成大片的沼泽湖泊,如赫赫有名的巨野泽,菏泽等,都是由济水潴积而成,具有开凿运河的良好条件,于是吴王夫差于今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便开凿了一条新的运河菏水,连接济水和泗水,这条运河由菏泽分出东南流,在鱼台附近流入泗水。于是吴王便可以经邗沟、泗水、菏水、济水而上北达晋国,而定陶便成为中原地区著名的经济都会、军事战略要地和水运交通中心。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0,吴王夫差北上与晋国会盟路线

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另外一条运河为巢肥运河,此时,淮河流域既不属楚,也不属吴,乃是东夷民族散居之地,当时尚未形成一个整然之国,为抵御南方强国楚国,中原诸侯大力支持吴国,而吴国想取的淮河流域,以能够和中原各国联系。楚国和中原各国争斗正欢,也想夺取淮河流域,战略上包围中原各诸侯国,为控制江淮地区,楚国早在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任用鄙人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开凿了巢肥运河。关于巢肥运河,由于历史久远,大部分已经湮塞不可考,因此又很多争议。据《水经注》记载,肥水和施水是同源异流两条自然河道,其源头都在将军岭,在源头处时能“施合于肥”。其中肥水往北在寿阳注入淮河,施水往南经巢湖,濡须水(今裕溪河)注入长江。因此,只要连通这2条河流,就可以由长江经巢湖,寿阳直接进入淮河流域。于是孙叔敖建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修成巢肥运河。巢肥运河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合肥曾经是沟通江淮、直达河、济、汝、泗四大水运网的重要枢纽之一。淮南王刘安从南方购进大批皮革鲍木之类物资,都是经巢肥运河转运过来的。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大力整治芍陂屯田,疏浚河道,孙权修建东关,这条线路甚至超过邗沟,一度成为中原到东南的主要通道,使得巢肥运河成为南北军争的重要通道。如诸葛恪北伐,西晋灭吴等等,都是利用此通道的。

以上便是黄淮,江淮之间的主要水运通道。关于淮东和淮西的战略价值的问题,其实就是交通线的问题。自古以来,无论那场战争,无不是以争夺交通线为前提。只要控制了交通线,则具有高机动性,而且后勤补给畅通,能将力量迅速投递到想到的地方。大军行动,需要运输大量的物质,在古代,水运是最便利的,用水运运输粮草的效率,是陆运用牛车人力运输的数十倍。因而,水路运输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淮河自西而东,处处可渡,是不可能处处设防的,而应择其要害重点设防。淮河北部自西到东,有多个大小水运通道,总的来说,有四条运河体系,即颖河,涡河,汴渠,泗水等,一旦控制这些通道,北军是无法南下的,而扼守这些通道的要害,便是这些河流入淮河的河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颖河,涡河,泗水等通道,俱汇于淮河南部两个总枢纽,即淮西的寿阳和淮东的淮安。此时,许昌,洛阳一带为北方政权的核心地带,如曹操就曾经以许昌为国都,曹丕篡汉后,迁都洛阳,但仍然以许昌为陪都。许,洛一带为曹魏的核心区域,淮河沿线一带便是曹魏的国防前沿。在这些区域内是驻有重兵的,曹操,邓艾等都曾在此区域大规模屯田的,如曹操屯田,“汉建安十四年,曹操到涡河上游的谯县(今亳州),引水军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开芍陂屯田”。邓艾屯田,“自寿春至京师,农官屯兵,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兵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许,洛一带,离颖水,涡水是很近,是非常便于魏国顺颖水,涡水投递兵力南下的。因而,此方向,是东吴国防的重中之重。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溃,趁着新胜,孙权欲取徐州,便问吕蒙,先夺取徐州还是合肥,吕蒙以为徐州地处中原,交通四达,攻占之后,不易驻守,最后孙权还是听取吕蒙的建议以合肥为重点。由于合肥事关东吴的存亡,曹魏来犯,则东吴要以“倾国之力”来迎击。在此情况下,曹魏和东吴便在此线长期对峙便行成了一个平衡状态,曹魏据寿春以拒东吴,而东吴据合肥以防曹魏。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1,涡、颖水道和寿春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2,寿春所扼守的水运要道

东吴的力量虽弱于曹魏,但东吴的水军还是强于曹魏的。水军的优点是机动灵活,一旦岸上作战不利,便可躲到船上。于是东吴北伐,多以水军为重。建安十七年,吕蒙守濡须,劝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诸将都说:上岸就击贼,洗干净脚就上船,还用什么船坞?吕蒙说:兵有利钝,也不可能百战百胜,如若失利,对方以骑兵追击,还能靠得近水入船吗?于是,孙权听从吕蒙建议,修建东关。可以说东关也是合肥的双重保险。巢湖北部,虽然有军事重镇合肥屏蔽,然合肥地处平原地带,是无险可守的,容易被攻破。而东关西为濡须山,东为七宝山,非常的险峻,若合肥失守,便可以据守东关,曹魏多次来犯,都是到了东关,就攻不下去了而返回。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3,东关、昭关所扼守的要道

东关所扼守的是水路,但巢肥运河在后世便淤塞不用了,而南北用兵,北军依然多沿涡、颖等水到寿春,然后直指历阳(和县),此线依然为重要的通道,可见陆路还是有很多通道的。在含山县北部,为大岘山和小岘山,是有道路通往寿阳。胡三省曰:六朝都建康,自历阳西趣寿阳,自寿阳东向建康,大小岘为往来之路要。在大岘山和小岘山之间,有一缺口,为天然之孔道,其上设有昭关,为庐寿(合肥、寿阳)往来之冲。南宋时期,金兵南下,自涡水顺流而下为重要通道。而大岘山和小岘山防御金兵的重要的屏障,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废帝完颜亮南侵,自涡口渡淮,守将王权弃合肥退屯昭关,又自昭关退保和县,淮西大扰。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金人入濠(凤阳)、滁(滁州),威胁到昭关后路和县,王彦弃昭关逃跑,淮东淮西几乎陷落。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4,晋军刘牢之进攻路线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5,淝水之战中前秦军淝水防线

后来的前秦在关中,北魏在洛阳,颖水,涡水等都有地利之便。此时,淮西的根本为寿阳,颖水,涡水的河口处的颖口,涡口,凤阳等处为扼守的要点。然而,因淮西只有巢肥运河通往长江,从颖水,涡水2个方向而来,必然会于寿阳,寿阳便成为淮西巨镇。由寿阳南下,经合肥,出东关,历阳,则金陵震动,因此,吕祉曰:“淮西建康之屏蔽,寿春又淮西之本源也。寿春失,则出合肥扰历阳,建康不得安枕矣。” 只要寿阳不失,敌虽深入,终不能越之而有淮南。公元376年,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北方,于是偏安于东南的东晋政权,便成为前秦统一全国的最后的政权。在此背景下,苻坚发动了统一战争。公元383年8月,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大军在项城集结,沿颖水顺流而下,沿线旌旗千里不绝。前秦军攻打寿阳,很快就攻克了,并依托八公山和淝水构筑防线。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战斗力强悍的“北府兵”8万自广陵(今扬州)沿淮河西上。趁前秦军还没集结完毕,晋军发动进攻,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洛涧为淮河上的一条季节性的小支流,在西岸已由前秦将领梁成率五万人沿河西岸驻守。刘牢之发动夜袭,大败前秦五万之众,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奔溃,争赴淮水,抛尸一万五千具。晋军继续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未等大军集结,便与晋军决战,于是便后移阵角,企图等晋军渡到一半时再发动进攻。不料在后移时,先前投降的晋将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军心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秦军溃逃,原来已经降服的各族趁机叛乱,前秦政权便土崩瓦解。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6,楚汉争霸中汉军进攻彭城的路线

淮河沿线和寿阳并称巨镇的,为淮东的淮安。在东汉以前,由于有荷水,古汴渠,泗水的存在,徐州,淮安一线,为南北的交通要道,楚汉相争时,刘邦兵分两路,北路由曹参、灌婴统率,沿济水、荷水进攻定陶,彭城击败龙且、项它。南路由刘邦亲自率领,由古汴渠向彭城进攻。西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此时吴国的都城为广陵,吴军北上,便是沿邗沟,泗水,古汴渠而行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荷水,古汴渠的淤塞干涸,此路一度不被重视,如曹魏时期,魏吴双方一直在寿,肥一线对峙,而徐州,淮安一线却多为偏师运动的方向。这是由于黄河的泛滥,鸿沟体系的淤塞,徐州并没有水道直接和汴,洛一带相连。如东晋桓温北伐,便是沿邗沟而行,在淮安溯泗水北上的,但此时古汴渠水浅,水道不通,桓温只能经徐州溯泗水而上,开通桓公沟通钜野泽,济水,使船只由清水进入黄河。同时命袁真沿涡水北上,打开荥阳石门往下游的汴渠放水。此时秋冬水枯,汴渠难以通行,粮草难以运来,而袁真始终无法开通石门,最终晋军军粮耗尽。桓温焚毁战船,退军而去,大败而回。刘裕北伐也是沿桓温的路线北上的,由于取得了胜利,荥阳石门也处于刘裕的控制下,自然可以往下流的汴渠放水。在刘裕归来时,由于济水,巨野泽,桓公沟,泗水路线非常迂远,且济水北岸的北魏对东晋军虎视眈眈,刘裕重新疏浚东汉时的汴渠,但在刘裕之后,东汉古汴渠终究淤塞。虽然汴渠淤塞,但泗水为自然水道,却具有稳定性,溯泗水而上,就可以进入齐鲁地区。刘裕灭山东境内的前燕,主力沿沂沐河谷而上,越穆陵关,克广固(山东青州),偏师便是沿泗水而上,经徐州,沛县,鱼台,进入鲁国境内。另外,泗水和济水之间,为大片的低洼地,稍加开凿,便可由泗水入济水,如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便是开通荷水,使得济水同泗水联通,而定陶也成为大都会。魏晋南北朝时期,桓温开通桓公沟,连接济水,巨野泽和泗水。在元代,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元王朝也是在泗水,清河之间开通运河。

守江为何要守淮,如何守淮?

17,唐宋时期淮安所扼守的水运要道

虽然古汴渠淤塞了,但在隋代时,又开通了通济渠。通过邗沟,通济渠,东南地区又可以直接通往汴,洛一带了。由于通济渠在唐宋时期的重要性,河口处的盱眙,便成了重要交通枢纽,宋绍兴十二年,宋金和议,置榷场于盱眙,其甚至能和寿阳,淮安并称淮河的3个战略核心。唐宋时期,就有2条重要的水道通往淮安而连接邗沟到江南,这2条水道便是泗水和通济渠。颖水,涡水在淮安的上游,当然也可以顺流而下,经淮安,入邗沟,到瓜步。如魏黄初五年、吴黄武三年(224),曹丕亲御龙舟,循蔡水(即狼荡渠),颍水,入淮河至寿春(今安徽寿县);然后顺淮河而下,经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魏黄初六年(225),曹丕以水师征吴,经谯(今安徽毫县)循涡水入淮。然后顺淮河而下至广陵(今江苏扬州)故城,临江观兵。戎卒数十万,旌旗数百里,有渡江之志。此时天寒结冰,船不得入江,吴人又严兵固守。曹丕见大江波涛汹涌,叹道:“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遂还师。在南北朝之后,由于巢肥运河的淤塞,邗沟的形势越重,由颖,涡,汴,泗诸流南下,俱要会于淮安,通过淮扬运河到扬州。如南宋陈敏曰:“楚州(淮安)南北噤喉也,长淮(淮河)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凡五,曰颍、曰蔡、曰涡、曰汴、曰泗,而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淮安)运河一处”。因此,南宋时期,“韩世忠顿兵八万于山阳(淮安),如老熊之当道,而淮东得以安寝,此守淮之要法也”。

总而言之,淮河为长江的屏蔽,盖因运道而言。淮河北岸有颖,涡,汴,泗等水道,扼守这些水道的要害有颖口,寿阳,涡口,凤阳,盱眙,淮安等处,而其中要以寿阳,淮安为根本,盖寿阳,淮安分别扼守淮河上下游,其中,寿阳扼守颖,涡二水之运道,又为古巢肥运河的起点,由寿阳南下经合肥,和县,则已经处于南京上游。淮安不仅扼守汴,泗二水运道,同时兼顾上游颖,涡等水道,由淮安沿淮扬运河便可到扬州。正如南宋张浚曰:“淮南诸屯,所以屏蔽大江,使贼得淮南,因粮就运,以为家计,则长江之险,与敌共有,江南未可保也。”“淮东宜于盱眙屯驻,以扼清河上流,淮西宜于濠(凤阳)、寿屯驻,以扼涡、颍运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