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原 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以上资料来源于360百科。 神话是披着神话外衣的历史,剥去神话的外衣就是历史!古往今来,所有的神话传说都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根据历史事实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因为人类的本身是不具有凭空想象的创造能力的! 神话传说的发展演变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不断的添枝加叶,不断的加入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最终揉和而成,如《圣经》中的伊甸园和大洪水的故事。另一种是对古代经典的误解误读而产生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中的许多神话故事就是如此产生的。那么“愚公移山”这个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通过对《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原文的试读,我认为“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并不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产生的,而是因为对原文的误解误读而产生的!原文中的“太行、王屋”两个山名表示的并不是两座山,而是“执行祖规和纠正违背祖规做法”的意思! 太行山与王屋山,分别坐落于山西和河南境内,虽然两山之间有山脉相连,但在几千年前的中国,这两座山的名称是不是现在的山名呢?那个年代的古人又是如何来区分这两座大山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再者,历来的神话传说都是以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伟大的历史人物做背景,基本上没有民间普通百姓成为神话传说主角的现象。愚公,按照现在的意思理解就是一位非常普通的民间百姓,其之所以成为神话传说的主角,不是因为身份,而是因为精神! 《列子-汤问》据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其原文的文字就一定是古汉字,而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汉字。古汉字与现代汉字在字意上的巨大差别,我们已经不厌其烦的多次说过,事实也与我们所说的完全一致! 这是古汉字“愚公移山”四个字,除了“移”字是篆文外,其余的三个字都是金文文字。首先让我们看看古汉字的“愚”字是什么意思?
鬼,是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出现的,虚幻的意思。 禹,是改变,改正,矫正的意思。 心,就是心里、心中、心的意思。 通过“鬼、禹、心”三个字的意思我们很容易得出“愚”字的古汉字意思,就是“改变心中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意思,也就是“去除心中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意思。 古汉字的“公”字,我们曾经在青铜器铭文的解读中做过多次的解读,就是“大家都喜欢或大家都希望”的意思。 这是古汉字“奢侈、移山”字体的对比图,左边的是“奢侈”两字,右边的是“移山”两字,从字形结构上看,他们所表示的意思和结构构成完全一致,奢侈是由两个“多”字构成,而“移山”则是一个“多”字的上下通用,所以“移山”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奢侈”的意思! 古汉字“愚公移山”四个字的含义我们都已解读完毕,其意思就是“去除人们心中不切实际的奢侈欲望”! 愚公移山,去除人们心中不切实际的奢侈欲望! 愚公,去除人们心中不切实际的幻想! 愚公移山四个字,在《列子-汤问》的原文中虽然没有出现连用,但原文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已经告诉了我们该文的内容是什么!因为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千古以来铲除邪恶的做法,都是以祖规为标准进行操作的!
人类的虚幻和幻想,多是对美好的想往,想往的目标则可以分为实际和不实际的,能实现和不能实现的,虽然不实际和不能实现是一种虚幻的想法,是一种追求奢侈的想法,但大多数人所想的都是这一种“鬼”想法。 “鬼”想法,就是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想法,就是一种最不切实际的想法,唯有去除这样的想法或思想认识,唯有求真务实才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才能够使社会的发展在追求实际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由此,我认为《列子-汤问》原文的真实意思并不是讲述“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而是表述思想内涵的历史内容,这个内容的核心就是“改变大众心中虚妄的幻想”,改变的依据就是祖规和祖法!因此,我认为在祖规祖法的各项规定中很可能包含有对“鬼”思想认识的限制性条款! 愚公,不是民间的百姓人物,移山,也不是真的要移除哪座大山,而是要移除人们心中不切实际的“鬼”! |
|
来自: 动力实体能 > 《祖规祖法(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