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伏羲历法发明之前,上古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变化几乎一无所知,对气候和季节的判断主要来自于草木枯荣和候鸟的冬去春来。草木枯荣的周期各不相同,而候鸟的迁徙却非常准时且有规律可寻。因此候鸟成为了上古时期人们判断季节变化的唯一象征物。那么,为什么判断季节的往复更替对人类显得特别重要呢?这就说明早在上古时代、历法出现之前,我们中华民族就已经产生了农耕,因为农耕,所以对季节变化的判断才显得尤为重要。 伏羲,风姓,生年不详。因其一生制历法、画八卦、创书契(文字)、规礼制等伟大而卓著的贡献,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历法的发明使人类几百万年来第一次对天地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有了清晰的认识,从此人类的生活中有了年、月、日的概念,有了春夏秋冬的分别,有了二十四节气,有了东南西北的方位。历法的发明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变了人类几百万年以来的生活方式,由原始蒙昧走向文明,走向科学。历法发明之初,文字尚未成形,信息载体极度匮乏,人们对于数学、天文等科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我们的先祖伏羲为了将历法普及天下以造福万民,画八卦,创书契,以鸟兽草木等为媒介来提高大众对历法的认识和理解。对季节气候反应敏感的候鸟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历法说明的载体和象征。 候鸟有很多种,有大雁、丹顶鹤、天鹅……等等。根据历史资料和出土的风鸟玉器来看,丹顶鹤的形象最为相符,丹顶鹤又被称为仙鹤。 风鸟(不是凤鸟):百度百科中介绍,风鸟,又称为极乐鸟,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中国没有,并且该鸟不是候鸟。 那么,风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
首先,我们应该确定风鸟就是一种鸟,并且是候鸟。既然百度百科中说的风鸟不是候鸟,并且中国没有这种鸟,那么中国上古所谓的风鸟就应该是其它名称的一种候鸟。但通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后,我们并没有发现候鸟中有叫风鸟的鸟类。所以,我认为这种候鸟肯定是存在的,但上古时代人们对鸟的称呼可能与今天有较大的差异,也或许风鸟的原名根本就不叫风鸟,而是人为的给某种候鸟起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新鸟名。 候鸟曾经是人们判断季节更替、气候变幻的象征物。在伏羲历法出现之后,由于信息载体的缺乏和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尚处于低级状态,所以候鸟对于季节气候判断的作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历法中所含的科学道理要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候鸟来传递给人们,以便于人们更快、更好的接受历法,认识历法。汉字是中华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一切一切的迷惑,和所有你想得知的答案都可以从汉字中寻找到蛛丝马迹和真知灼见。 伏羲发明了历法,候鸟又是历法的化身,所以要想解开风鸟之谜就必然离不开伏羲,只有加大对伏羲的研究才有可能获知正确的答案。 伏羲,风姓。让我们先来看看甲骨文“风”字的写法吧:哇!很遗憾呐,在象形字典中居然没有“风”字的记录,甚至于连金文都没有。于是我就再用汉典查查看,哈哈,汉典中查到了! 太让人匪夷所思了!通过前文我们对甲骨文“帝”“龙”等字的分析,当你看到甲骨文“风”字的写法时,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大吃一惊呢?甲骨文“风”字的上半部居然和甲骨文“帝”“龙”字的上半部完全一样!而且“风”字的成字原理和“龙”字一模一样,一个是在“帝”字的下半部替换上甲骨文的蛇字,一个则是直接用鸟的图案替换了“帝”字的下半部成为“风”字。由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即甲骨文“帝”字是甲骨文“龙”字与“风”字的字根或来源。帝--伏羲、历法。龙--伏羲人首蛇身的神话形象。风--伏羲的姓氏。那么,风鸟之名则有可能因“风”而来,“风”也可能随鸟而生。上古时期,大自然的风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刻感到风的存在,所以人们常常用鸟在天空中的飞翔来表示风的流动,这也是为什么“风”字的下半部以鸟的象形来表示的原因了。 风鸟--不是因为有风鸟这种神物的存在而命名的,而是由“帝”字和候鸟的象形图案组合而成的。风,即指大自然的风,又是伏羲的姓氏,还是风鸟,或风鸟的来源。 风鸟的形象--应该来自于某种候鸟的形象。而且必须是候鸟,因为只有候鸟才与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直接相关。风鸟的形象出现的很早,上古以前的风鸟图案我们已经无处可寻,但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判断,古人对风鸟的崇拜长达几万年之久,从夏商到晚清和民国初期,在我们中华文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够看到风鸟的影子,即使是在7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和6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也可以发现风鸟的形象。尤其是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风鸟玉器,风鸟的形象已经非常艺术化了,而且还附加了很多的抽象概念,此时的风鸟不但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同时也是时尚和艺术。由此可见其文明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且对风鸟的崇拜已时间久矣。 西汉石刻画--风鸟 百元人民币中的风鸟图案 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和玉璧 大家可以将西汉石刻画中的风鸟和红山文化中的玉鸟作一个对比,两者相距4000年哦!红山文化的两件玉器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通过中国现存各种候鸟与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中风鸟形象的对比,我个人认为丹顶鹤的外形与风鸟最为相符或接近。 丹顶鹤是一种候鸟,在中国分布较广。头顶红冠,修颈长腿,步履轻盈,其优雅高贵的姿态又被人们称为仙鹤。自古至今的几千年来,仙鹤都是吉祥、尊贵和长寿的象征。曾有人建议将其定为中国的国鸟。 如果说红山文化太过久远,以至于红山文化所处的朝代都无法考证,那么距今5300年前的良渚文化就应该是虞朝早期或虞朝之前的文化遗址了。虞朝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但根据良渚文化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和已脱离穴居状态的房屋建筑来看,虞朝之前显然还有其他朝代存在,而且良渚文化就很有可能是虞朝之前某个朝代的遗址。与6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一样,在良渚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的风鸟纹玉器和艺术化的风鸟形象。 以上两图均为良渚文化的风鸟玉器 以上两图为距今4600年至5000年前的湖北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风鸟玉佩。多么精美啊! 风鸟形象的发展至夏商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不但有大量风鸟形象的各种玉器,还有更多的风鸟图案出现在青铜器上,制作十分精美。 商代青铜器拓图 商周风鸟绿松石雕刻 商代艺术化的风鸟玉器 风鸟形象的发展至汉朝时期可谓是达到了鼎盛状态。风鸟不但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其艺术化的形象和图案大量的出现在玉器、青铜器、石刻和各种质地的画幅上。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以及该图的构图方式也在汉朝风靡一时。因图片资料太多和文章篇幅有限,下面将西周、秦汉时期的风鸟图片一并贴出: 西汉风鸟玉器 西汉漆木风鸟鼓架 西周风鸟纹玉器 春秋战国风鸟玉佩 秦汉风鸟纹玉器 西周风鸟纹青铜器,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 对伏羲女娲先祖的崇拜,对风鸟的崇拜,以及对西王母的崇拜,充分的表明了汉朝是一个仙凤四起,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受人们对风鸟崇拜的影响,风鸟形象上的很多因素也被移植到了龙的身上,如风鸟纹和风鸟独具特色的卷毛形象等都在汉朝后期的龙的身上有所体现,尤其是龙形象上多出的两条长长的鸟腿,使得龙的形象与风鸟的形象越来越接近,有时竟然难以分辨。上古有伏羲风鸟载日飞行的传说,风鸟与太阳结合的图案比比皆是,可是在汉代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的龙图案中,居然也看到了龙与太阳结合的形象图案(例如:后来的双龙戏珠图案,珠不是珠,而是太阳。),这充分的说明了汉代的龙已经摆脱了旧有的传统形象,为后来唐宋时期龙的真正成熟打下了基础。从汉字“龙”和“风”的字形字意上分析,“龙”字出现的较晚,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龙与风鸟却是长期同时并存的,由于风字和风鸟本身意义非凡,所以在长达几千年或上万年的风鸟崇拜中,龙的崇拜始终没有形成。至唐宋时期佛教盛行,风鸟的崇拜受到淡化,龙的形象则异军突起,渐渐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和皇权的象征。 唐代风鸟 汉代玉龙 宋代风鸟 看了这三张图,应该对风鸟形象的变化和龙形象的逐渐形成有个大概的了解吧。 虽然唐宋之后龙的形象迅速崛起,但人们对风鸟的崇拜却始终存在,直到清朝晚期和民国初年,风鸟才逐渐被人们慢慢遗忘,而龙则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 风鸟、龙、凤凰都不是大自然中曾经存在的某种动物,但又都与大自然中的某种动物的形象相类似,如:风鸟--候鸟(丹顶鹤),龙--蛇,凤凰--即是风皇,后人对伏羲的尊称。究其根本,他们的主要来源都是汉字。汉字博大精深,历史文明集于一字,汉字不是从商代起始,汉字是在商代之前就已经成熟。 【补充】凤凰:大自然中并不存在,其意是风皇,是对先祖伏羲的尊称。其形象来自于风鸟,但又柔和了龙的特点,其与龙形成雌雄搭配。凤凰的“凰”字成字很晚,甲骨文、金文中均没有发现,因此“凰”字极可能是在汉代或汉代之后才产生的新字。古有伏羲女娲,今有龙凤呈祥,或许这就是“凰”字的造字原因。 不要忘记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哦! 长篇连载,人类起源与人类文明传播 |
|
来自: 动力实体能 > 《祖规祖法(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