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为何如此艰深?为何数学如此强大?物数哲神科又有什么关系?

 无明7782 2020-01-21

数学的强大源自何处?为什么数学总让人感到困难重重?学习数学的意义何在?物理、数学、神学、哲学与科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本文,将会给出一种视角下的答案。

主题目录如下:

  • 数学为何强大
  • 数学难在哪里
  • 数学的艰深之处
  • 数学与我们的关系
  • 学习数学的意义
  • 物理、数学、哲学、神学与科学

数学为何强大

数学根本性的重要作用,就是——预测未来

数学抽象出万物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式呈现关系的逻辑性,通过严格证明保证公式的正确性,最后这些公式——因为刻画了万物结构之间固有的关系,从而使我们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有效准确的预测。

而数学证明所使用的方法——推理归纳,这两种思维模式,就是对万物内在规律,进行抽象总结的有效模式(即方法论)。

由此可见,数学公式提供了——预测工具,数学思维提供了——预测模式(它可以创造预测工具),合起来即是:数学提供了预测未来的能力。

那,预测未来有何作用?

从某种角度来看,预测未来就是人类智能的体现,即智能越强大,对未来的预测就越准确。而数学作为大脑思维的产物,其代表的——就是大脑预测能力的延伸与延展,即智能的效用

事实上,大脑无时无刻不在预测未来,短期预测——形成了下意识与直觉,长期预测——形成了决策与选择,前者是本能,后者是智能(与本能)。但正是凭借智能的效用,不断调整预测误差,提高预测未来的能力,我们才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创造期望中的未来。

而作为无处不在的二级混沌系统(受预测影响的系统),其结果非常依赖于预测行为本身,即:预测参与决定了结果。那么这种情况,预测未来其实就是在创造未来,即: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预测的未来,而这取决于预测未来的准确率。

那么,预测未来——其实有预测范围预测时间两个维度,也就是说预测准确率,会随着预测范围和时间的增长而不断下降。而预测能力越强,预测准确率就会越高,可以预测的范围和时间也就会越广泛。

显然,数学公式(即预测工具)能够在特定范围内,进行忽视时间的准确预测,但超过了一定范围(或边界),其预测准确率就会开始下降。而数学思维(即预测模式),则可以在提供充分数据算力的情况下,进行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内的有效预测

综上可见,数学预测未来的能力,正是人类文明能够发展,并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基石。当然,从基石到建筑,从预测到结果,中间需要并隔着的是——迭代试错,而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调整预测误差,然后逼近预测结果(或永远无法抵达,就换个方向继续迭代试错)。

数学难在哪里

有三个层面:

第一,信息路径的缺失。

数学游戏的规则,注定了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每一次推理都有逻辑的前后关联,那么在环环相扣的上下文之间,必定就会有一条——可抵达与可理解的路径。但如果,缺失了构建路径的哪怕任意微小的一个环节,那么整条路径就会被隐藏起来,或是变的不可理解。

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整条信息的逻辑路径(即逻辑链)存储到大脑(结构)里——这依赖于与整条路径相关联的千千万万条路径——而这就是信息的积累和认知的上下文。

那么,数学推理过程中的不可理解,就意味着这个过程的步骤,没有详细到每一步的信息呈现,都足以让一个人的信息积累,拥有可抵达的路径。所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息积累(即不同的脑神经结构),理解相同推理过程的难易度,都将会是不同的。

第二,本能的排斥抽象。

数学的抽象,让其完全脱离了现实,而大脑天生就喜欢存储与现实息息相关的信息——因为这有利于适应环境,从而在进化过程中,被环境筛选留存下来。

那么,数学信息的抽象与脱离现实,就有很大的概率让——基因构建的本能算法,所排斥。

埃隆马斯克,就曾说,“我们大脑的进化方式是记住跟我们相关的事物,所以一定要建立相关性,不然记忆的过程会很痛苦,也很困难,因为看上去太抽象而无关紧要。所以必须有相关性和重要性,要理解事物的原因,才能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识。”

而如果进化本能(基因信息的排列组合)随机到了——“强烈排斥抽象”的这个模式,就会严重影响信息路径的积累,从而让层层路径依赖的数学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步步惊心、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最终无可避免地演变成——从入门到放弃的结局。

显然,有些进化本能,并没有随机到“排斥抽象”的模式,而是随机到了“喜欢抽象”的模式,这就会发展成为——对数学(即抽象)的好奇、探索与热爱,甚至是“无尽的爱”——这称之为数学天赋(这种爱,可能还伴随着惊叹、折服、兴奋、崇拜、欲望与征服等复杂情感)。

第三,信息的不对称。

很多有数学信息积累和训练的人,在使用语言或文字叙述证明过程时候,会不自觉或下意识地省略某些在他们看来,是已知显而易见的过程及步骤,更或是,他们会把某些重要(但别人未必知道的)结论,来当做推理的基础或前提。

那么缺少了这些过程、步骤、基础和前提,必然就会让证明过程变得难以理解,或是不可理解。这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形成了推理路径上下文逻辑关联信息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果。

当然,解决这个信息不对称的办法,不能是依靠别人事无巨细的解读,或给出一个冗余繁琐的推理过程。

因为大脑,是会遵循最小能量消耗来处理问题的,而共识的认知基础,就是一种简洁和捷径——代表着能量的最小消耗。并且,为了配套能量消耗的算法,人类心理还进化出了一个本能模式,即是:每多一分知识,就会少一分对没有这个知识人的理解。

那么,这就会让一个人的信息积累,与鄙视成正比,与耐心成反比——而这都是本能模式的运作。

所以,唯有通过不断训练,来提高个人的信息积累,才能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理解困难与交流困难(否则就只能不交流了)。而这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数学的信息壁垒

最后,德国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曾说过:

“数学最令人困难的地方,在于不管任何人,想要进入它,就必须在自己心里,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的把它的发展(推理演绎)再现一次。所以,哪怕只是掌握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如果不能把它所赖以成立的所有前提(信息上下文),以及它们之间所有的相互联系(逻辑路径),都加以理解消化——那么,则都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或许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所需要的细节,就是信息在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中,产生具有逻辑相似性一致性的——映射结构(路径与回路)。

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上没有难到学不会的已知信息,只有不完整的信息路径——让人感到走投无路与无路可走。

数学的艰深之处

有四个层面:

第一,随机性。

数学结论的探索,充满了随机信息的过滤和筛选,有时候一层纸的概念和一个角度的理解,就可以挡住人们几十年、几百年。

那么,在正确信息的路径出现之前,只有随机的猜想和探索,能够找到那个正确的猜想,并能够坚持走出,并走完,整条信息路径的概率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在获得确定的正确之前,你怎么知道哪个方向就是正确的?你怎么知道还需要坚持多久才能有结果?

很容易出现的是,错误的方向、错误的结果、错误的一生,以及微不足道的结果和没有结果,而于此同时,放弃——却是由本能给你撑腰的异常容易

第二,信息量。

已知的信息越多,信息的关联性就越多,可连通路径的可选择性也就越多,显然这就降低了找到正确路径的概率

同时,信息量增加,不仅增加了信息的复杂性,也增加了信息噪音的干扰,这会让大脑能够记住和理解的有效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解析能力,都不断下降(想象少即是多原理)。

而已知的越多,与已知交接的边界——未知也就更多,这无形中分散了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探索力量——也就是减少了相关的有效信息,从而增加了突破的难度。

第三,智能上限。

数学领域的信息,细分艰深之后,信息路径就会变长,于是探索一个具体细分的问题,首先就需要走完前面与之相关的整条路径,并掌握上下文路径上的所有信息,这在筛选掉很多人——削弱局部探索力量——的同时,也是对大脑智能上限的巨大挑战。

第四,现实问题。

人类智能只要一天被困于身体,就会一天受制于本能的控制。用爱可以发电,但爱的电源来自于本能,因此发电的前提是“取悦本能”(个人或他人及众人),而本能会本能地排斥抽象(即用数学难以取悦本能)。

数学与我们的关系

我们可以对数学公式一无所知,同时也可以没有经过特定的数学思维训练。但数学思维,即推理(排列组合)与归纳(抽象提取),是根植于大脑智能的工作模式。也就是说,文明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在使用数学思维进行工作与生活,即:预测未来(短期与长期)。

事实上,万物都是结构,结构的关系呈现了逻辑性——其中包括了合理性存在性。所以,没人可以逃离结构与关系所构建的“底层”,而数学捕捉了结构与关系,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对结构与关系的预测能力。

甚至可以说,基因都是借助了“数学”才构建了可以“预测未来”的大脑及其智能。

而我们与数学,真正的关系是——数学预测未来,更好的生活依赖于预测未来才能达成,并且人脑本身就内建了“数学功能”,需要通过数学训练来激活(为什么动物无法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的意义

学习数学,即掌握数学公式与训练数学思维,可以激发并强化大脑智能,增强预测能力,并在大脑中生成“特定”的神经网络结构。而这个脑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预测、决策与选择。

试想,在没有任何(或只有少量)数学知识的时代,那时候的人们与社会,都对未来都进行了什么样的预测,接着又根据这些预测产生怎么样的行为,最后又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数学对于预测和生活以及文明的发展,有着怎么样的效用,以及二级混沌系统有多么的普遍了。

那么,如果不学习数学,其实对生存没有0或1的影响,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无法拥有越来越强的预测能力。而预测能力,能够让我们在面临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都做出(更大概率)更好的选择,而一次次更好的选择,积累起来,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可以展开想象力,但质变是无法想象的)。

这里学习数学的意思是,进行数学思维(即推理与归纳)的使用和训练,而不是死记硬背数学公式,或是进行数学规律的探索发现。术业有专攻,数学规律的版图扩充,是职业数学家的工作,这需要天赋与运气。

最后,在没有足够数学思维的时候,我们甚至都无法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数学,以及数学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但大脑中的“数学功能”却在无时无刻地运转着。

物理、数学、哲学、神学与科学

物理——是从可触及的现实出发,观察总结,并抽象出规律,而当这些规律符号化、抽象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只剩下数学模型上的逻辑推理与自洽解读了。

数学——是在颅内神经现实所运行的虚拟现实里,进行的逻辑演绎,其结果既可以与物理现实有关系,也可以没有关系,充满了随机性。其随机的结果,有时可以抵达虚拟现实的底层(如0和1),与哲学相遇。

哲学——是神经现实递归运作的产物,即:认知功能试图去认知其自身运行的底层构建。例如:宇宙的外面,人生的意义,意识的本质等等,都是对“系统”底层构建的思考,而认知功能本身,就是构建在这个“系统”之上的,所以哲学思考一定无解且会带来痛苦(因为递归而找不到最底层)。

神学——是一种笼统抽象,带有主观心理暗示和感官模仿的“心灵拟合”,用来修补哲学思考中的失落、空虚与恐惧,以维持神经现实运作的稳定。

科学——是建立在数学之上,专门用来操控物理现实的认知。

主题相关文章:

  1. 数学的本质与万物的关联
  2. 迭代试错——是互联网思维,也是大自然的进化法则
  3. 宇宙的奥秘:递归、分形、循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