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与教育》•空间思维

 陈昱行思录 2022-02-14

​落光了叶子的树,落上又飞走各种各样的鸟,真像一幅幅带伴奏的画儿。如果你曾经在乡村住过,如果你住过的村庄环绕树林,如果你曾在鸟雀的鸣唱里望向天空的树,如果你曾在树下静静地读书,也曾在树下看雪听雨晒太阳,你一定会如我这般沉醉,你也会在夜里做飞翔的梦……


本章开头作者提问:看到本章标题时,你觉得“空间思维”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本人想了想:1.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度量;2.在直线、平面和立体空间中确定位置;3.用“数”给予“形”精确的描述,用“形”给予“数”直观的表征,从而解决问题;4.能够在不同维度之间对形状进行转化;5.在同一维度中对物体或形状进行平移、旋转、对称等等运动;……

空间能力主要有两种:1.空间定向(方向感);2.空间视觉化。

儿童对数学信息的加工有至少两种途径:1.以言语-逻辑方式加工数学信息;2.以视觉方式加工数学信息。

个人观点:分类是一种分析手段,实际情况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要不得!

然后再看我一开始的问题回答,1可以归入3,2、4、5可以勉强归为一类,3里有视觉化的成分。

空间定向

1.两种空间知识:一种是基于自己的身体——基于自身的参照系;一种是基于其他物体——基于外部的参照系。
2.基于自身或基于外部的参照系都有初期和后期之分。关乎反应学习、线索学习、位置学习。

3.空间定位能力为将来学习坐标系奠定早期的内隐的基础。

4.书中提及“心理地图”,说了它不是什么,“不是在脑海中有张地图”“不是一张纸质地图的心理图像”;但书上没有说明它是什么,它是什么?

百度百科说:心理地图是盲人为了顺利到达目的地,熟记应走路线以及沿途路标和线索而形成的印象路线图。这个解释让我对书中的“不是”的强调愈加迷惑!儿童的心理地图到底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在摒弃“不是”说里涉及的机械的解释,而提醒我们注意,心理地图是一种心理上的位置与线索构建。


空间视觉化

1.表象:生成表象——检查表象——回答与该表象有关的问题——保持表象,以便进行其他心理操作——变换表象

2.视觉表征在我们的生活和数学中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所以:有没有盲人数学家?中途才盲的不算,也就是没有视觉经验和视觉概念的,生下来就盲的才算,有没有?)

3.空间视觉化能力,是生成和操作(包括移动、匹配、合并)二维和三维物体的心理表象所涉及的心理过程。空间视觉化能力可以指导画图。

4.如上图,图式表征比图画表征需要更高程度的数学抽象,但是凡事无绝对,很多儿童可以在有数学信息的图中同时画出形象化的物体,比如画出形象逼真的树,相当于将上面两张图合二为一,这也是有着较高数学抽象和数学思维的作品。因此,有没有将树画成抽象的竖线不能决定其思维含量的高低。


绘制和使用地图时引导儿童:方向——往哪里走?距离——走多远?位置——在哪儿?身份——什么对象?

不可过渡依赖直观图片和图标,而是逐渐学会抽象、概括和符号化。

将身体运动、纸笔任务和电脑任务结合起来,能促进数学技能与地图技能的发展。

这里需要指出,“画绘本”中的故事因素当然不可或缺,都是如果仅仅有故事,或者仅仅将图画用于绘制故事就太低幼了!我们主张融入其他数学画形式,其实质即提升图式表征的含量。很多老师虽然做了很多学生画绘本的尝试,但是一直处于画故事的底层次,很可惜!


空间思维的学习路径

1.学习目标:丰富儿童的几何与空间知识

2.学习路径:

(1)空间方位:运用地标和路径——运用本地-自身参照系——运用较小的本地参照系——运用本地参照系——使用地图——绘制坐标图——按路线图走——运用参照系

(2)空间视觉化与表象:简单平移——简单旋转——开始平移、翻转和旋转——运用平移、翻转和旋转——沿对角线运动——表象运动


从视觉思维到空间思维

视觉思维:一种与有限的、表面的视觉观念绑定的思维;

空间思维:儿童通过学习操作动态表象,丰富自己的图形表象库,将自己的空间知识与言语-分析形性知识联系起来,能够超越视觉思维,达到与概念联系的灵活的空间思维。

这一段让我想到一句话:数学画,是为了数学化。哈哈哈!但又不仅仅为了数学化!而在于数学育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