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知道的贵州 | 出乎意料!由曲艺发展出来的地方戏——黔剧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20-01-21

黔剧,曾经叫文琴戏,也叫“贵州弹词”,是贵州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你知道吗?曾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的黔剧,竟然是由曲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面咱们就来说说黔剧的诞生。

你不知道的贵州

你不知道的贵州

00:00 / 10:30

(点击音频播放完整版)

说黔剧之前,咱们必须先认识一种曲艺形式“贵州扬琴”。看到这个名字,相信有些朋友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苏州评弹的模样,是吧?其实,贵州扬琴和苏州评弹的形式类似,不同的是语言和乐器都不一样,但都属于有音乐的“弹词”表演形式。贵州扬琴,也称作贵州弹词、文琴,是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分角色坐唱的说唱艺术。

文琴戏

清朝嘉庆年间的贵筑县人颜词徽,道光年间兴义的张国华等人,都曾在诗文中提到过贵阳有扬琴这类的表演。光绪年间,云南扬琴、四川扬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丝弦等相继传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扬琴的发展。光绪九年(1833),王石青、蒋发三、丁小瑞三人在贵阳建立扬琴“三友社”,在“文音茶社”里公开演唱。之后,黔西、织金、安顺、毕节陆续有了。最早的贵州扬琴唱本是《二度梅》,由光绪十六年王石青编次。

《二度梅》

1950年,大定县(今贵州大方)的扬琴艺人为配合“清匪反霸”运动,用贵州扬琴的曲调为秦腔剧本《穷人恨》配曲,用当地方言演出。此剧用扬琴、三弦、胡琴伴奏的调子,传达悲喜的剧情,歌曲台词通俗易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黔剧剧照

1952年秋,黔西县扬琴艺人徐有三、封炳坤、李绍芝、魏利亨等,将婺剧剧本《百日缘》配以贵州扬琴唱腔,用当地方言道白,模仿京剧、川剧的表演、锣鼓,演出获得成功,并取名为文琴戏。

黔剧《天渠》剧照

1956年5月,黔西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黔西县文琴剧团,贵州出现了第一个专业文琴剧团。

1957年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或半专业文琴剧团,并于1959到1960年间举行了两次文琴戏会演,黔西县文琴剧团作为贵州的地方剧种出访了四川,到成都、重庆演出。

1960年2月,中共贵州省委正式将文琴戏命名为黔剧,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代表剧目:《奢香夫人》、《秦娘美》。

一键转发,为贵州点赞!

本节目所涉历史内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 黄石明 王青 责编: 石右 编审: 王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