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中有国:看起来寻常的历史故事画,却隐藏着深厚的“强国观念”

 wsyqn 2020-01-21

宋代拥有者诸多精彩绝伦的绘画,人们往往倾羡于宋画的写实与精美,却不知在许多宋画中都隐藏着一种深厚的"强国观念"。所谓的"强国观念",其实就是指当时人们对于国家的一种自信的认识,就比如《晋文公复国图》一类的绘画,借助"复国"主题,来表现希望宋王朝能够恢复原来的国土与政权威望。

类似于南宋李唐所画的《晋文公复国图》,这样表达"强国观念"的宋代绘画有很多,不同于《晋文公复国图》在画面所反映的"对外的国家关系"和"对内的国家关系"。《免胃图》描绘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劝退进犯回纥军队的故事,它反映的关系是当时唐朝政权与不肯就范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因而也属于对外国家关系的体现。《便桥会盟图》唐太宗时期民族团结的会盟情景,同样也属于此类。宋代多种以"文姬归汉"故事为蓝本的画作的出现反映了类似问题。《伯夷叔齐采薇图》反映的是不忘故国,拒绝新朝的故事,主题是来歌颂伯夷叔齐的气节,同时曲折地反映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臣民对国家的认识。

画中有国:看起来寻常的历史故事画,却隐藏着深厚的"强国观念"
画中有国:看起来寻常的历史故事画,却隐藏着深厚的"强国观念"

南宋 李唐 《晋文公复国图》

01、画中有国:宋代绘画中隐藏的"强国观念"

再宋代,对于"强国观念"反映最为突出的其实是山水画。比如,我们现在熟知的"马一角"与"夏半边",在无形之中便在画面中被灌入了一种"亡国山水"的悲切情绪。马远、夏圭作为南宋宫廷的绘画大师,都身局"南宋四大家"之列,并且影响到了后代的画家们,马远的儿子马麟就深受其影响。

不同于马远、夏圭这些南宋绘画前辈们画中较为明显的情感表露,在马麟的绘画中,我们似乎第一眼并不会察觉到任何与国家相关的讯息,显得更为含蓄与混沌。在马麟的《夕阳山水图》中,画中描绘的景致已经不再仅仅是现实中的风景,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残山剩水的极致状态,并且借以诗意的情绪为之渲染。画面上的一句宋理宗的题词:"山含秋色近,燕渡夕阳迟",如若仔细品味,可以发现其中蕴含者一代南宋帝王内心中太多的无奈与凄楚,在这层含义理解中,所谓的画中强国观念便不再难以让人心灵神会了!

在宋代的一些山水画论中,当时就有人将山水峰峦与君臣关系作类比。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绘画中的国家理念在当时运用得十分娴熟与广泛,并且宋代画家中比较重视这一方面的绘画表现。

山水先理会大山,各为主峰,主峰既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大者小者,以其一镜主之于此,故曰主峰,如君臣上下也。

画中有国:看起来寻常的历史故事画,却隐藏着深厚的"强国观念"

郭熙风格的山水画

作为一种强大的国家观念,对内表现为对理想国家内部政权结构的诉求,而对外表现为对外族交往中的"优势心理"的观念。这也许是当时宋代王朝在深层次中急需表达与彰显的国家形象,毕竟宋王朝已经饱受外族凌辱,自己的外在身板不够硬的话,恐怕宋人们都会人心惶惶,难以汇聚一种良好的社会共同认知。

除此之外,在宋代其它一些画史著作中,也都会有"强国观念"的深刻体现,尤其表现在对于"番族"的论述中。"番族"是因为"思察正朔",而愿意"稽首称番",并且"愿受一廖而为氓",对蕃族的鄙视从中可知,而且他们"乐率贡职",对于它们的"职贡","亦古先哲所未尝弃也",对这种主动来"职贡"的行为,我们是不会嫌弃的,可见当时对"番族"的认识态度。在《宣和画谱·卷八》中便有一番对于"番族"的特别描述:

解缦胡之缨而敛枉魏阔,袖操戈之手而思察正朔,梯山航海,稽首称蕃,愿受一座而为氓。至有遣子弟入学,乐率贡职,奔走而来宾者,则虽异域之远,风声气俗不同,亦古先哲所未尝弃也。

画中有国:看起来寻常的历史故事画,却隐藏着深厚的"强国观念"

宋代绘画中的番族人物

宋代的"强国观念"在绘画领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中兴瑞应图》中,豪迈激烈的跋语彰显出当时抗战人士们的内心澎湃。曹勋有说到:"维是狡兔,色应金方,因时特出,意在腾骤。圣人应运,抚定陆梁。一矢殖之,遂灭天狼。""强国观念"在坚持抗战的宋人的内心中俨然已经深深落根,他们希望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而不再被外族凌辱。画名中的"中兴"一词,更是直接表明了当时众多爱国人士的衷心夙愿。

02、《文姬归汉图》:图像中含蓄表达的国家观念

"文姬归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关于历史中的蔡文姬,或者可以称她为蔡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魏晋之间佚名作者的《蔡琰别传》和南朝范哗《后汉书.董祀妻传》,同时这也是文姬归汉故事的一个起点。蔡琰与她的匈奴丈夫,一共生了两个胡儿。可是,两个胡儿"低贱"的血统不能见容于汉族士流大族的世界,所以曹操拿来的"金帛"只赎回了她一人。身为一名女子,也只能抛弃丈夫与儿子,回归到汉族的生活。

如今,流传有众多版本的《文姬归汉图》,这也成为了一种记录典型时刻的图像历史,乃至在《乐府诗集》中所录晚唐刘商的《胡茄十八拍》诗序中都有论及:

蔡文姬善琴,能为离笃别鹤之操。胡虏犯中原,为胡人所掠,入番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与岂有旧,教大将军赎以归汉。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茄,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茄声为十八拍,今之《胡茄弄》是也。

画中有国:看起来寻常的历史故事画,却隐藏着深厚的"强国观念"

《文姬归汉图》局部

南宋人曾经画过的一幅《文姬归汉图》,又可以叫作《胡茄十八拍图》。这幅画显然是依据《乐府诗集》所定的基调发展出来的,先坐实了该胡人丈夫确是左贤王,然后把左贤王塑造成一位温柔深情的丈夫,虽然是他亲自带兵到蔡家杀人越货,掳走了文姬(第一拍),但在北行的路上他就对文姬细心呵护(第二拍),然后娶了她(第三拍)。从画面提供的信息来看,他们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关系。为了改善文姬的情绪,他劝她加餐(第五拍)、陪她观星(第六拍)、听乐(第七拍),为了文姬产子欣喜万分,守候在帐篷外面(第十幅),他与文姬共同抚养两个孩子,当汉使来迎,文姬去意已决,他设宴送行,当众失声痛哭(第十三拍),然后不辞辛苦,一直送到汉匈边境(第十四拍),才不得不带着孩子一步三回头地怅然离去(第十五)。除了第一拍以强盗形象出现之外,这里的左贤王是中国古代上少有的"模范丈夫"形象,他的一片深情,换得家庭离散的悲惨结局。至此,这个艺术形象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同情。

《文姬归汉图》画面中,虽然并未明显地体现出君臣关系,但是透过故事背后,我们却能够发现其中隐藏的深切国家感情。古代女子是否要遵循必要的"道统",是否只能沦为一种政治的工具?无论如何,《文姬归汉图》这一类型的图像中,如今看来,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一种家国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宋人对于国家主权的一种认识与争取。

画中有国:看起来寻常的历史故事画,却隐藏着深厚的"强国观念"

《文姬归汉图》局部

"文姬归汉"题材的绘画在后世也是十分流行,尤其这一母题在明清时期更为流行,从文学、音乐、美术推进到戏剧,经过刘商的减痛化处理和画家的浪漫化改造,它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喜闻乐见。不过,当初下令画它的宋朝廷所欲求表达的一种国家观念——民族矛盾中的文化优越感,己经荡然无存。清高宗弘历在其中一卷《文姬归汉图》后面的题诗中,便明确地表明了他被文姬的家庭悲剧深深打动。

刖足修史犹不许,何用千金赎一女!去留两地不忍言,十八拍中字字苦。

明纪无还蔡女还,红颜命亦有夷艰。汉家乡郡原如故,二十年来转眼间。

何人笔底传神韵,八字双眉吏千恨。前瞻故国心欲飞,回忆双儿泪偷找。

破庵猎背朔风生,严寒那畏归鞭鸣。候门父老意何急,戎王马上难为情。

至此,《文姬归汉图》画面故事背后所蕴含家国优越感逐渐在后世瓦解消亡,留下的仅仅是情感上对于一名身世悲惨女子的深切同情与感触,宋代的强国记忆逐渐在历史的尘埃中消散、分解、沉淀……

画中有国:看起来寻常的历史故事画,却隐藏着深厚的"强国观念"

《文姬归汉图》

03、总结:"格物致知"与"强国观念",一个多元繁杂的宋代绘画思想体系

宋代崇尚理学,在绘画领域中也深受"格物致知"理念的影响,绘画作品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感在绘画中被体现得十分明显。而在"强国观念"的引领之下,宋代许多绘画带有了鲜明的民族性与含蓄的文化优越感。强国主题绘画的大量出现,也反映出当时宋代人们的内心需求,后人的题跋解读再次参与到了宋代绘画中"强国观念"的建构,不断被重新识别与阐释。如今的我们,是否也能够从宋画中体悟出一二呢?

画中有国:看起来寻常的历史故事画,却隐藏着深厚的"强国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