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采访了1000位老人,发现了晚年幸福的4个真相

 雪飘飘2000 2020-01-22

我采访了1000位老人,发现了晚年幸福的4个真相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了上千位老人,他们平均年龄84岁,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过去一年世界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日本,83.7岁。而数据显示的中国人均寿命则是76.1岁。

这一千多位老人,对于全国平均寿命并无严格的统计学意义,只能说明,因为养老,这些长寿的老人集中住在了一家养老机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象过自己76.1岁的样子——如果你平日注重身心健康的话,大概率会活得更长久,活到85岁,或者90岁。

老年的你,是和孩子住在一起,还是住在自己家里,或者住到养老机构?

老年的你,是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还是一个人在房间消磨时光,或者整日躺在床上?

老年的你,是平和接受生命的规律,还是每日求医问药,或者悲观叹息?

没想过?

祝贺你,年轻的你正处于人生的鼎盛时期,活在当下。

想过?

恭喜你,成熟的你着眼于未来,深谋远虑,

无论我们现在是30岁、40岁、50岁,还是60岁,我们都会迎来人生的下一个十年,直到80岁、90岁,或者更久。

通过与这些年龄阶段在70-95岁不等的长者沟通交流,并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活动,我发现了晚年幸福的4个真相。

真相一

与养育几个孩子无关

与和孩子的关系有关

他们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大部分夫妻都养育了2-4个孩子。由于个人理念或客观原因,也有生育了5个及以上孩子,或者独生及不生的。

孩子少,关系好的,有;孩子多,关系好的,有;孩子少,关系不好的,有;孩子多,关系不好的,也有。即,他们感觉幸福与否,与孩子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和孩子的关系有关。

关系好,孩子们会经常来看他们,吃饭闲聊,共享天伦之乐。如果远在异国他乡,则通过互联网问候话家常。

关系不好,走动频率很低,即使探望,也大多出于道义,一言不合,剑拔弩张。即使生活在同一城市,一年到头也难见一次。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儿时,父母是关键;父母老了,孩子是主导。就像,孩子没有能力强求父母的爱与陪伴一样,父母也没有办法苛求孩子的亲与探望。

关乎亲子关系的,除了与生俱来的血缘,更在于十几年的养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是否倾注了心力与智慧,是否把孩子培养成了懂得感恩与回馈的人。

一个优秀的孩子,除了造福社会,也成就了自己,成全了父母。

反之,一个不成器的孩子,不仅成为社会的负担,还蹉跎了自己,连累了父母。

真相二

与是否结婚无关

与婚姻是否幸福有关

他们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这么自主与自由,不婚和离婚都属“异类”。

工作中,我接触最多的是主流人群,他们在适当的年龄结婚生子,并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相濡以沫。

尽管经历过上山下乡、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他们始终在一起,执子之手,不离不弃。

只要双方都健在的长者,基本都走过了金婚,有十几对走过了钻石婚,婚龄最长的是78年——你没看错,是已经结婚78年了,而不是78岁。这两位爷爷奶奶同岁,刚刚过去的2019年,他们在同一天庆祝了百岁寿诞。

任何一个年代,有幸福的婚姻,也必定有不幸的婚姻。

终止婚姻的不幸,方法只有两个:一是离婚,离开错的人。二是双方共同成长,生出经营婚姻的智慧。

那些年轻时婚姻不幸,既没有勇气离婚也没有用心经营的人,到老了依然充满怨怼,同时,也给孩子们的生活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就像,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矛盾,需要请家长一样。老年人在机构发生矛盾,也需要请家长——不过家长是他们的孩子而已。

独身或离婚的长者,基本都有非凡的勇气对抗世俗的压力,当他们到了晚年,已能安然享受当下的生活,活出一个人的姿态。

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相处和谐的少年夫妻,才能成为老年的伴侣。那些自始至终错误的婚姻,只会成为老年幸福的绊脚石。

真相三

与年轻时的职业无关

与个人兴趣爱好有关

我工作的老年机构,聚集了全国多个城市的长者。他们那个年代,从业的准则基本是“从一而终”,是老师就在一个学校几十年,是医生就在一个医院几十年,是工人就在一个厂矿几十年。

最终决定晚年幸福与否的,并不是他们年轻时从事的职业,而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公寓有各种老年大学的课程,包括诗词鉴赏、书法绘画、音乐等,各种委员会,包括合唱团、舞蹈队、象棋委员会等,各种乐器,包括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各种运动场所,包括台球室、泳池、健身房等,以及其它活动场所,包括电影院、图书馆等。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棋琴书画,再或者读书看报、游泳太极,但凡有一项特别的喜好,都较少出现焦虑或抑郁。

专注于兴趣爱好,则较少关注生活的烦恼与琐碎,较少关注那些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比如无法扭转的生老病死,曾经经历的艰难困苦,纠缠不清的人际关系……从而安享宁静的晚年生活。

反之,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长者,即使没有太大的健康问题,也常常自感不适,辗转求医问药,或者焦虑不安,纠结于生活的一地鸡毛。

真相四

与身体状况有关

与心理状态关系重大

人这一生,决定不了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当然也决定不了什么时候生病,以及生什么病。

可以决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以尽可能保持身体健康,且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疾病时,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一般来讲,年轻时就注重BMI、饮食均衡而规律、没有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坚持运动的人,到了老年身体素质都比较好。这类人因为自控力和自律性比较强,常常在专业领域相当出色,心态上也自信开朗。

同时,血糖已经超标了,还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不愿服药的长者也有。这类人的生命基本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心态上也相对消极,自然很难享受到晚年生活的饱满与富足。

人到晚年的身体状况,无论健康与否,大都是经年累月积累的结果。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身体问题与心理问题息息相关。那些潜伏在记忆深处的情感创伤,往往会以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呈现出来,表现为自感不适,医生却检查不出多大的毛病。

每个人活到八九十岁,写出一辈子的经历,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有岁月悠长的缠绵,有让人感动的瞬间、有值得追忆的时刻,也有刻骨铭心的艰难。

心胸豁达的长者常能用平和的心态回首过往,安享当下,从容安排未来的生活。活不明白的长者,则依然在计较的漩涡为难自己。

写在最后

我们都还年轻,我们都不曾老去。

无论我们多么年轻,我们都终将老去。

年轻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看见自己以何种状态老去,或许,我们能活得更乐观一点、更积极一点、更努力一点、更有爱一点、更智慧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