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架之前为什么要掰手指?50年,他掰手指36500次,掰出个诺贝尔奖

 常欢喜的图书馆 2020-01-22

这年头讲究仪式感,连打架斗殴也如此。

电影里常有这样的镜头,两伙古惑仔谈判失败,准备开打。开打前,他们有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掰手指

一手握拳,另一手用力一按,啪、啪、啪……

脖子一伸,有条不紊慢慢转一圈,啪、啪、啪……

打架前掰手指,有两个目的。

一是活动筋骨,达到热身的效果;

二是营造气势,震慑对方。

武力值先不论,反正配上那不可一世的表情,听那清脆的声音,让人心惊胆战。

掰手指的音,有人听起来很爽,很人听了会厌恶。

这声音怎么来的?

很多人会猜,是骨头碰撞的声音吧。

其实不全是。对于掰手指发现的有点沉闷的“啪啪”声,科学家有几种解释,包括“韧带拉伸的声”,“骨头磨擦碰撞声”,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关节里有气泡,是气泡破碎的声音。

关节的全称其实应该叫“滑膜关节”,是身体中最灵活的部分,两块骨头之间充满了粘稠的液体——滑液。

滑液里有许多长而润滑的分子,主要起缓冲和润滑作用。除此这外,滑液里还有大量溶解的气体分子。

当你拉伸关节的时候,由于滑液的量不会变多,就造成了一个低压区,将溶解的气体吸出,形成气泡。

这就过程就像你拧开一瓶苏打水,会听见轻轻的“啪啪”声,那是气泡破碎的声音。

我们浑身上下的关节很多,理论上来讲,有关节的地方,就有可能发出声音。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骨骼清奇的人,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也能掰响,比如肩部、膝盖、腰、臀部、脚趾等。

小时候为了装酷,喜欢模仿“大佬们”掰手指吓唬人,这时候家里长辈会唠叨你:掰手指不好,会得关节炎!

这不,60多年前,美国有个年轻小伙,掰手指掰成习惯,动不动就在人面前“耍威风”,家里人可烦死他。

老妈为了让他消停一点,就告诫他说掰手指多了,老了会得关节炎。

小伙子性子很倔,偏不信邪。

不论老妈说的是不是真的,他都想亲自验证一下。

小伙子虽然皮,但较起真来无人能及。

他开始每天至少掰两次指关节,为了对比,他还区分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一律只掰左手,不掰右手。

他日复一日地掰,每天至少掰两次,详细记录每天掰手指的次数。

这一掰,他就掰了50年,从小鲜肉到白发苍苍的老爷子。

到1998年,他已经掰了半个世纪的手指,实验期够长了,该得出结论了。

50年来,根据纪录,他的左手已经掰了至少36500次,右手从来不掰。

两只手的状态,从肉眼看来,除了年轻时的皮光肉滑变成满手皱纹,并无异样。

为了观察内部情况,他还去拍了X光片。

两只手都健康得很,并没有像老妈说的那样会得关节炎。

他很开心自己用实验破了“掰手指会得关节炎”的谣言,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这其实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于是,他把这项历经半个世纪的研究内容写成一篇论文,名为《指关节开裂会导致手指关节炎吗?》,并将其公开发表。

这个老爷子就是美国医学博唐纳德·昂格尔(Donald L. Unger),因为这个发现,83岁的他获得了2009年的搞笑诺贝尔医学奖

之前波叔就讲过,搞笑诺贝尔奖虽然表面看上去很沙雕,但人家绝对是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

站在领奖台上,老爷子得意了发表感言:

妈妈,你错了!你看到了吧,我可以不吃花椰菜了吗?

老爷子用50年的实验证明:掰手指和关节炎没关系。

有人提出质疑,老爷子的实验对象只有他自己,样本量太少,不足以证明这一结论。

事实上,自老爷子提出结论后,有人做了更严谨的实验。

2011年,有人找了215名自愿者,进行同样的研究,结果同样证明,关节炎这个锅,掰手指不背。

2015年,有研究都又找了一群自愿者,更详细地证明,掰手指与不掰手指,在手指的疼痛、肿胀、灵活性与抓握力上基本没什么区别。

掰,还是不掰,不是问题。

喜欢掰手指的人,可能会上瘾。

人的身体各个部位是有牵连的。掰手指时,关节周围的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因此受到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得到增加,有助于消炎和解除痉挛,再配上“啪”地响音,整个过程就一个“爽”字。

然而,关节也不是随便掰的。

每个人的骨骼、韧带强度不同。用力不够,掰不响;用力过猛,可能掰骨折。

没掰过的人,还是要悠着点。

记住,耍酷有风险。

今日心情 轻松

当年被吓到的你,现在可以释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