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溥仪退位时,清朝的12位铁帽子王,他们各怀鬼胎,有三种不同表现

 历来现实 2020-01-22

什么是铁帽子王?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说起。

分封制就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收买人心,对那些为自己打江山立功的大臣、贵族进行封赏的制度。

一般来说都会对那些人给以爵位,封王封侯,同时还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特权;这种制度从周代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清朝。

每个朝代封赏的叫法和待遇不尽相同,铁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叫法,待遇也别出心裁。清朝在建国之初,对为他们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进行论功行赏。

当时满清统治者也封赏了很多功臣,其中还有几个汉族大臣。比如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

不过从统治者内心来讲,封异姓为王是权宜之计,担心他们造反。所以异姓、异族为王下场都不太好,找个茬就免去爵位、剥夺封号,还拿走性命。

只有对自己家族的人,皇帝才是真心的。

满清在开国前期和统治时期,皇室宗亲共有12个人封王,被称为铁帽子王。

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世袭,跟铁打一样牢靠。不但活着享尽荣华,死后还能配享太庙,更死去的皇帝们在一起接受后人朝拜。

不用说,铁帽子王对大清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

铁帽子王是跟大清一个鼻孔出气的,他们是既得利益集团,大清退位了,一切特权肯定受到影响。因此说大清灭亡的时候,他们内心肯定是无比悲哀,一百个不乐意。

可是,铁帽子王在大清灭亡的关键时候,因为性格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总的说来,他们的态度大体分为三类。

一、坚决反对、誓死捍卫。

良弼、毓朗、溥伟、载涛、载泽、铁良等人为首的清朝皇族,立场相同,他们不甘心失败,不自量力,要螳臂当车,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前进,武力勤王,誓死捍卫满清反动政权。为了这个共同目标,他们组建了反革命组织——宗社党。

宗社党的宗旨就是拥护溥仪英明领导,反对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犯上作乱,对于乱臣贼子要坚决镇压,格杀勿论。在这些大清忠臣、死硬分子中,溥伟就是铁帽子王恭亲王。他是恭亲王奕訢鬼子六的孙子,世袭铁帽子王爵位。

剩下的人,也都是亲王大臣的后代,他们计划罢免袁世凯的内阁总理,必要时除掉袁世凯,让毓朗、载泽主持内阁工作,由铁良担任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镇压"乱党"。

但他们的图谋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前,注定会一败涂地,宗社党头头爱新觉罗·良弼也在1912年1月溥仪退位前被革命党刺杀身亡。

另一个坚决反对清帝退位的就是肃亲王善耆,此人在当时的铁帽子王里面地位较高,当时他拒不在溥仪退位的诏书上签字。

溥仪退位后,他投靠日本人想复辟,两次发起满蒙独立运动,还把自己的女儿金碧辉送给日本人川岛浪速,这个金碧辉日后改成日本名字,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就是臭名昭著的特务川岛芳子。

但民主已经成为天下大势,专制已经成为过街老鼠,顽固分子善耆的阴谋注定要失败。

二、吃里扒外、响应民国。

按照常理,不管表面如何,在内心里,大清的铁帽子王对满清的灭亡是兔死狐悲的,但却有一个人非常高兴,这个人是庆亲王奕劻。

武昌起义前,奕劻临危受命出任首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组成庆亲王内阁。可是这个庆亲王是个大贪官,被称为和珅第二,爱财没底线,早已被袁世凯收买,变成一个“内奸”。

武昌起义后,奕劻认贼作父,让袁世凯代其出任总理大臣。袁世凯逼溥仪退位的时候,又给奕劻五十万两白银,奕劻见钱眼开,屁颠屁颠跑前跑后劝说隆裕太后,让溥仪退位。

三、明哲保身、默不作声。

溥仪退位前,由于宗社党爱新觉罗·良弼被刺,铁帽子王爷们惊恐万状,知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觉得还是明哲保身的好,所以他们就选择了集体沉默。他们是顺承郡王讷勒赫、克勤群王晏森、礼亲王世铎、郑亲王昭煦等人。

而且袁世凯虽然是曹操第二,但也没有把事做绝,对待自己的旧主们,还是非常客气的。在袁世凯制定的《清室优待条件》中,给予皇族们极其优厚的待遇。亲王们还可以保留自己的财产,拥有很多政治特权。因此多数亲王们对溥仪的退位是听之任之的。他们不想表态,因为表态了也没用,何苦做无谓的挣扎呢?

不管铁帽子王们支持还是反对,他们的态度已经无关紧要。因为军权掌握在野心家袁世凯手里,袁世凯想取而代之,谁也奈何不了,别说是12个,就是120个铁帽子王也只能风中叹息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