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儿女拉扯大,但到了最后,当父母躺在病床上需要儿女的时候,为什么陪在身边的却是保姆和狗? 实践派 上海父亲的遗嘱: 留给女儿1块钱,其余给保姆 “我的遗产留给女儿吴某某一元,其余财产包括房产一套……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儿女拉扯大,但到了最后,当父母躺在病床上需要儿女的时候,为什么陪在身边的却是保姆和狗? 实践派 上海父亲的遗嘱: 留给女儿1块钱,其余给保姆 “我的遗产留给女儿吴某某一元,其余财产包括房产一套、存款80万元,全部留给陈女士。” 这个“陈女士”是谁?为什么只给女儿留1块钱? 原来,这是上海一位老人,在医院病床上立下的遗嘱。老人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而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唯一的女儿也“没时间”。 他最后遗憾地看了一眼病房的门,在这份遗嘱上签了字。 遗嘱上面的“陈女士”,既不是女儿吴某某的母亲,也不是异性姐妹,甚至连亲戚关系都没有! 事实上,陈女士几个月前才认识吴某某和她父亲。 她是一位保姆。 很显然,父亲故意“留给女儿吴某某一元”,是在羞辱女儿——你只值1块钱!否则,完全可以在遗嘱中不提这个女儿! 古语有云: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临终前的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的亲骨肉? 我们暂且不去说这个父亲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把女儿抚养成人的,只需看看这个女儿在拿到父亲遗嘱后的表现,就能理解这位父亲立遗嘱时的悲凉。 女儿在网上发了《爸生病我请保姆照顾,他去世时我不在身边,看到他的遗产,我愣了》的帖子“求助”: “自从我妈去世以后,我爸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我很忙,虽说都是在同一座城市,可我下班以后,再去看我爸也是比较麻烦。 所以在没有给爸找保姆前,我是基本上一个月会过去一趟。 后来请了保姆,我比较放心了,有什么事,保姆就会送去医院。我基本上两三个月会过去一趟。 我爸一开始也是希望我能够经常回去陪陪他,可是后来就不再搭理我,也没有给我打过电话。爸去世的时候,我都没有在身边陪着,心脏病突发,保姆送到医院之后,抢救无效死亡。 我没有想到,葬礼后保姆竟然拿出一份遗嘱,只留给了我一块钱遗产,其他东西竟然都被他送给了保姆,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寒心呐!在父母最需要子女的时候,你不在身边,同一座城市竟然两三个月才去看望一次生病的老父亲!你还好意思争遗产! 我不敢想象,这位父亲在最后弥留之际,心里该有多么的凄凉,也许他在咒骂自己吧…… 但是,这样的父亲不只一个。 北京父亲的遗嘱: 女儿一分不给,留给宠物狗和保姆 几年前,北京市二中院曾审理过一个遗产纠纷案。 也是一位老父亲,丧偶多年,虽然有一对儿女,但常年陪在身边的却只有保姆和宠物“小豆狗”。 在身体越来越差的时候,他也曾渴望儿女能够轮流来看望他,陪他聊聊天!他不缺钱,不会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只是精神上孤独。 但儿子女儿都“很忙”,忙到电话都渐渐没有了。 老父亲开始绝望。 去世前,老父亲立好了遗嘱,将过半的财产留给了生前陪伴的保姆,还特意分出10%的财产给自己养的宠物“小豆狗”,没有留一分钱给自己的儿女。 他在遗嘱中写道: “他俩都没有尽孝道,我也没享受在他们成年后应得的尊严和孝顺,财产没他们份儿!” 连狗都可以继承我的财产,但你们不配,“你们连狗都不如!” 但这对儿女不仅不反思、不悔恨、不尴尬,竟然还好意思理直气壮地争夺财产!还想把老父亲最后的遗嘱、最后的意愿推翻! 难道他们看不出父亲字里行间的绝望与气愤吗?他们的心不会痛吗?谁规定儿子比狗就高一等? 法律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法院最终裁决:老人遗嘱的表达方式符合他生前的生活习惯及心理需求,支持遗嘱的有效性。 法官胡建勇说:财产该怎么分,分给谁,是老人的权利。 为人儿女,你的确天生就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但作为父母,也有剥夺你继承的权利! 在尽孝上,你没有把他当成父母,凭什么在财产继承上又自诩为“儿女”?你不配! 谁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你有颜面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吗? 80多岁老父亲抱病出庭作证: 遗嘱是我立的,所有财产给保姆 1995年,郑哲的妻子去世,因悲伤过度,他也住进了医院。 在这个最需要亲人的时刻,女儿郑小丽却因为母亲留下的财产问题与父亲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将家里的存折卷走,扔下生病的老父亲。父女关系恶化。 从此以后,一直是保姆寇华在照顾郑哲,这一做就是20年。 2014年,郑哲立下遗嘱,将房子及其所有财务给保姆寇华,上面有郑哲和两名见证人的签字。不久,郑哲因病住院,出院时女儿郑小丽直接将父亲接到自己家里,拒绝让寇华照顾老人,同时不承认父亲的遗嘱。 当年8月,已经80多岁的郑哲颤巍巍地出庭,证明该遗嘱是自己亲自立下。但郑小丽仍不认可,她觉得自己是老人唯一子女,并且已经尽了赡养义务,财产应该归她所有。 官司还没打完,郑哲老人就去世了。 法院最终裁定,该遗嘱具有法律效应,房产归寇华继承。 关键时候撇下父亲20年,在临终前把父亲抢到家里“尽赡养义务”,然后以此争夺遗产!好一个孝顺的女儿! 我们在气愤这些不孝子女的同时,有没有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为什么我付出了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啊! 怎样才能养出孝顺的子女? 下面这张温馨的照片,应该有不少人曾看过: 这是一对大连母子,妈妈是环卫清洁工,儿子每个周末,都会一大早过来帮妈妈打扫街道。打扫完后,母子两还会坐在这株大榕树下歇息、聊天。温情的画面,令人感动。 所以,要培养出感恩、孝顺的孩子,第一步是让孩子参与劳动,切实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 1,学会放手,让孩子参与劳动 就如上图的那个母亲,尽管放手让孩子去扫街道。不要怕路人的指指点点,也没有必要太维护孩子虚荣的自尊心,更不要对孩子说“扫地有什么出息?快回家读书去!” 但绝大多数父母,都做不到这样,他们宁愿自己累死,也不舍得让孩子稍微参与一下体力劳动。 这看似在保护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表达爱、感恩的行为,久而久之,他就习以为常了。 我们要记住:每个孩子不是生来就懂得感恩的。 只要孩子愿意动手劳动,就要去鼓励。否则,你迟早会养出啃老族。 啃老族不是孩子一定要啃,也不是孩子愿意啃,而是父母的培养,让他只能去啃,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感恩、孝顺的能力! 白眼狼和啃老族,都是父母包办出来的,而只有劳动,才能让孩子更快独立,更切实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从而自发地产生责任感、学会感恩。 所以,如果你是农民,那就让孩子适当的下田劳动;如果你是工人,那就让孩子体验一下工厂;如果你是售货员,那就让孩子也去陪几天岗;如果你是家庭主妇,那就让孩子参与家务活…… 2,作为家长,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不要只懂得对小的好,更要对老的好。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浙江常山县,有一个姓江的村民,已经60多岁了,站在法庭上失声痛哭。 原来26年前,他因为不赡养父母,被自己的老父亲告上法庭; 而26年之后,他因为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赡养他,又把两个不孝子告上了法庭。 悔恨难当的他,禁不住老泪纵横! 我们常说,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父母认为孩子不孝顺的时候,原因可能就在——因为父母也是不孝顺的人。 3,欣赏孩子的每个孝顺行为 在我家沐沐只有两岁的时候,我发现他每次吃东西,都舍不得给爷爷奶奶,即使自己吃不完,也要先抢到手里再说。 我就当着他的面,经常把好吃的递给爷爷奶奶,他也开始慢慢地有样学样。而这个时候,不论是我还是老人,都会不失时机地夸奖“沐沐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爸爸为你感到骄傲!” 后来沐沐稍大了一些,只要爷爷从外面做事回来,我和他都会抢着给爷爷端水,还会甜甜地说一句“爷爷你累不累?”这在他已经成为了一种乐趣。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奖励他的这种行为;孩子不会做你想让他做的事,他只会做对他有好处的事,也就是能得到鼓励和奖励的事。 做多了做久了,就成为习惯了。 4,孝顺≠愚孝≠听话 很多宝妈跟宝爸吵架的时候会说:“你能不能不要这么愚孝,什么都听你妈的!” 而一转脸,她又会跟不听话的孩子说:“你要气死我是不是?一点都不听话!” 其实,这两个说法都不对。 孝顺不是愚孝,更不是听话。我们既不能对长辈言听计从,也不能要求孩子“你什么都别说,按我的做”。 孝顺的前提是,双方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要懂得尊重。仅仅做到“什么都听父母的”,那不是孝顺,那是奴才;同时,我们也不要把孩子训练成听话的奴才! 作为父母,我们大多数都是平凡的,随着年岁的逝去,也渐渐懂得,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伟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终将从父母的期望中,逐渐归于平凡。 而孝心,尤其平凡,它是衡量人的标准之一。 当我听说,出家人要斩断红尘,要抛妻弃子,要断绝父母养育之恩,要以大爱之名舍弃小爱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不是真正的精神出家,而只是肉体出家。 真正的大爱,都是从爱身边的人开始,都是从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开始。 家,才是一切开始的地方; 家,才是一切回归的地方。 实践派.问答 本文是实践派关于“感恩教育”专题的一篇文章。 每当您看到子女不孝的新闻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您对孩子又是怎么进行感恩教育的呢? 欢迎您在文章底部留言,一起探讨。 天天实践 2018-12-28 09:09:45 搜狐网 https://house.focus.cn/zixun/ed977717d73d603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