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驳韩鑫关于我先祖陈舜俞的文章

 陈家典故陈向阳 2020-01-23

我在网络查找先祖陈舜俞的资料时,偶然看到2018年湖南科技大学韩鑫写的一篇“陈舜俞生平与政治主张研究”硕士论文,读完以后感觉相当不快,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和看法。

研究古人的资料时,我们需要本着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研究,但是韩文(“韩鑫的论文”简称,下面同)太多主观意识,妄意菲薄,令人不齿

在韩文第5页,说“陈舜俞的族系已不可考”,“大概家境普通,祖上没有仕宦”。韩简直是胡扯,网络上面随便就可以发现和找到陈舜俞的族系,特别是在2018年的时候。陈舜俞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十四世孙。祖上赫赫有名,而且历朝历代多有仕宦。既然韩认为族系已不可考,如何能够认为“大概家境普通,祖上没有仕宦”?就在韩文第5页,韩又提到陈舜俞说父亲“不幸卒于官舍”。何为“官舍”,韩似乎没有去想和理解。前面还说 陈舜俞大概家境普通,祖上没有仕宦”,后面又写陈舜俞的父亲“不幸卒于官舍”。前后矛盾,简单的事情都分析不出来。韩文说陈舜俞家境贫寒,还举证陈舜俞说父亲“典衣买书供我读”。其实家境贫寒人家的衣服如何能够典衣?家境贫寒人家的衣服还值钱吗?还能够去典吗?韩好像没有这个方面的思维。 其实从这个事情来判断,陈舜俞的父亲是一个清官,一个好官,但不是韩文说的陈舜俞家境贫寒。

陈氏族谱记载陈舜俞的父亲是陈恪,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己卯科特奏名進士,忠州南宾尉,以父功任滑州推官,卒于任。“滑州推官”就是在滑州做分管司法的官,“卒于任”就是在任的时候去世,这个和陈舜俞说父亲“不幸卒于官舍”是相符合的。陈舜俞的爷爷是陈希亮,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乙丑科進士(與倆侄同榜,時號三雋),官至少師、司徒;希亮于大理广明中避乱由京兆迁蜀青神东山。天圣八(1030)年庚午岁与兄希陶子庸[字景回]、谕[一说是尧钦、尧登]三人同登进士。嘉祐二(1057)年开封府判官,太常少卿,河南转运使。从百度可知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以前﹐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按现在理解,就是河南省的省长,再次一等就是省运输厅厅长兼组织部财政部司法厅厅长部长。因为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这个和韩说“大概”“祖上没有仕宦”相去甚远。

韩文第5页又提到陈舜俞“毕竟其所中只是进士乙科,在北宋士大夫群体中可能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事实是陈舜俞北宋庆历六年(1046)登乙科进士,嘉佑四年(1059年)再获制科第一,名闻天下,怎么可能是一个无名小卒?另外据陈氏族谱记载陈舜俞的夫人是名闻天下的枢密副使范仲庵的女儿范顺和张氏。范仲庵就是那位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名臣

我考证得知,从历史资料看,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类似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陈氏族谱记载范仲庵任枢密副使的时候,女儿嫁陈舜俞 范仲庵官职经常变化,只有在庆历三年(1043年)那一年才任枢密副使,陈舜俞时年17周岁。17岁结婚那个年代是正常的。这个事情证明陈氏族谱记载的情况和历史史实相符。另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职有权的范仲庵何以和陈家联姻,自然是门当户对。17岁陈舜俞当时还未有功名,一个国防部副部长的女儿要嫁给他,所以也证明陈家当时的地位。1046陈舜俞20周岁(有资料说21岁,那个是虚岁)进士当时已有老丈人在朝廷任官。但是范仲庵也是文人性格,喜欢直谏,所以官职时升时降,一下子做参知政事类似现在的副总理),一下子又做某地知州(类似现在的市长)。范仲庵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陈舜俞一样有才,性格和老丈人范仲庵类似,所以仕途也是曲折。

韩自认为陈舜俞家境贫寒”“祖上没有仕宦”“无名小卒”(韩文第5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陈舜俞不得不竭力向高官展示自己,希冀求得他们的欣赏,以得到他们的举荐与提拔,走上了干谒的道路”(韩文第5页) 。韩的这一段文字非常猥琐,简直是用现代社会的小人之心在猜度后面韩就开始编故事,他把论文当成小说或者电影剧本来写。他说陈舜俞第一个干谒对象是欧阳修,然后又说“干谒欧阳修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与欧阳修取得了联系,可能也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你看他用了“不得而知”“可能”这些词语。你都不知道的事情,你能这样编吗?!!!他的证据就是多少年以后,陈舜俞请欧阳修替父亲写“墓志铭”。再后面韩举的其他例子,都非常荒唐,我都不想一个一个去反驳。

在论文的里面,韩特别用了一些篇幅谈关于王安石变法,陈舜俞先反对然后又赞成的事情。韩通过这个事情,极力贬低我先祖陈舜俞的人格。韩文第30页,韩说“陈舜俞翻悔青苗一事,在今日看来颇令人不齿”。

多大的事情,让韩认为“令人不齿”。事情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王安石时任参知政事类似宰相现在来说就是总理搞了一个青苗法,内容就是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陈舜俞当时屯田员外郎身份任山阴县就是在山阴县做县长),他上 书反对,认为这是别为一赋以敝海内,非王道之举。上书后,被贬谪监南康军盐酒税,重又弃官归隐白牛村。再后来,说陈舜俞又上书赞成青苗法。所以这样就使韩认为“令人不齿”。

我查百度“王安石变法”词条看到,青苗法现在的评价是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局限: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这个青苗法有二面性,一是利政府,增政府收入;二是加重农民负担,因为是强制借贷,利息偏高。大家留意这个“强制”,你不借都不行。

陈舜俞时任县长,为民考虑,反对青苗法。而且为了反对,自己上疏自劾,而被贬职。请问韩,你一直塑造陈舜俞拼命求官求职的形象,难道有这样为民自劾贬职的人吗?陈舜俞父亲去世,陈舜俞时任天台县的从事,辞官在家戴孝3年,那个时候还是刚刚中了进士,年轻有为,仕途如日中天的时候。

再后来,又有陈舜俞上书赞成青苗法的说法,韩也认为这个说法有争论,但是他还是肯定了这个说法。按照韩的逻辑,一个政策下来,我刚刚开始反对,以后我就一直都要反对,不能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了,就是小人,就是“令人不齿”,什么天大的事情啊,不就是一个法,一个政策而已吗?现代社会,政府里面多少这样的事情发生,会有人认为“令人不齿”吗?王安石的青苗法,另外一面是有利于政府,如果仅仅为政府考虑,增加收入,赞成又有何不可?我以前思想不通,现在思想通了,是大不了的事情吗?只是为了一个政策而已。

韩把陈舜俞翻悔青苗的事情说得如此不堪,为了加重他的看法,还引用了其他人语,陈舜俞翻悔青苗东京“闻者以为笑”,另外参知政事冯京想重用陈舜俞但是遭到王安石的阻止。王说陈舜俞“为人反复,如何可用也”。还有《续资治通鉴长编》说陈舜俞为人矫激不情”等等。

当时,王安石搞新法,朝廷里面有人赞成,有人反对,特别是王安石拉帮结派,你赞成他就是他的人,反对的人就给搞下去。所以有人和他说,杀几个反对的人,他马上就重用他。韩似乎他自己就是王安石,站在王安石那边嘲笑讽刺鄙视反对的人,那些人说的坏话拿来用,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没有错。其实是大错特错。

我们来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评价王安石的,维基百科“王安石”条目可以找到下面的资料:同朝的张方平评论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早在嘉祐五年,苏轼被授河南府福昌县主薄,王安石亲自题写了制词,他在内对苏轼的才能多有夸赞。而当欧阳修劝说苏轼的父亲苏询同王安石交游时,苏洵拒绝了,他说王安石不近人情,很难不会祸害天下。他在后来写的这篇《辨奸论》中断定王安石为人阴险贼恶,更用王衍卢杞竖刁易牙开方等人为例,说天下将被其祸明太祖朱元璋对王安石变法深恶痛绝: 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竞进,天下骚然,此可为戒清康熙也认定王安石为亡国之臣、千古罪人。

陈舜俞在朝廷的仕途不顺,也与王安石范仲庵的态度有关。何以见得,因为范仲庵王安石同出一个师门,晏殊门下。范仲庵为相在前,王安石为相在后。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可是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皇帝面前说范仲淹的坏话:“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难怪陈舜俞会受到王安石的渚多排挤,因为陈舜俞是范仲淹的女婿,难免被人认为是范仲淹的“党助”

我找到一首王安石写给陈舜俞的诗,甚耐人寻味:

送陈舜俞制科东归

诸贤发策未央宫,独得菑川一老翁。
曲学暮年终汉相,高谈平日漫周公。
君今壮岁收科第,我欲它时看事功。
闻说慨然真有意,赠行聊似古人风。

从题目看,应该是陈舜俞获制科第一以后发生的事情,王安石陈舜俞东归而写的诗, 王安石在诗中陈舜俞比作汉武帝丞相公孙弘,殷殷期许,溢于言表当时王安石还未做丞相何于王安石如此奉承陈舜俞而且亲自送别陈舜俞不得而知。韩的论文认为陈舜俞是“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从上面的事情看,完全与事实不符。

尽管王安石在历史上很多负面评论,但是我们作为后人,也要客观的看问题,肯定他的成就。

韩一方面说陈舜俞翻悔青苗“令人不齿”,另外一方面,又奇怪“当时与之交游的士大夫们,却并未受到此事的影响”(韩文第30页)。这些人是谁呢?是参知政事冯京,行高洁的刘涣还有名震天下的苏轼苏东坡。韩对此很奇怪,为此他又编了一堆东西出来。其实有什么好奇怪的?是韩你自己推理错了,你用你错误的思维去推理。好人都给你推歪。做学术不是你这样做的,用什么关系学求官学去推理古人。你用这样的思维出去社会工作也一样会出问题的。

在网络名人简介里面,我看到有关陈舜俞的介绍,这个才是正解:

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是枫泾人,当时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虽官居高位,但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政正直,因看不惯朝廷中的一些丑恶现象,几次罢官,隐居故里。  他平时喜欢吟诗作画,学识渊博,与诗人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交往甚厚,称为莫逆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作诗,谈笑人生。死后,司马光还为他写了凭吊诗:“海隅方万里,豪隽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声华四方耸,器业一朝伸,他日苍生望,非徒泽寿春。”意思说天涯海角方圆几百里,能找出几个象他这样有杰出才能、才智出众、正直、贤良的人呢?百里之内才求得这样一个人才,他是经过三起三落才得以声誉四方。他为百姓所做的事,是天下苍生有目共睹的,并没有因为大起大落而荒度一生。苏东坡也曾“哭祭其殡”,到他的棺材前哭着为他写了祭文,后来陆游为这篇祭文作跋道:“东坡前后集祭文凡40首,惟祭贤良陈公辞指最哀。读之使人感叹流涕。”

还有就是陈氏族谱的记载:开漳圣王陈元光十四世孙陈舜俞,字令举、令峰,号东湖,谥端荘。生宋天圣四年丙寅四月十四日亥时(公元一零二六年),卒宋元丰六年癸亥三月初八日子时(公元一零八三年),享寿五十八岁。妣,范氏,讳顺。枢密副使范仲庵女,谥勤敏,合葬府君墓。妣,生宋天圣三年乙丑二月初一日酉时(公元一零二五年),卒宋元丰七年甲子五月初十日午时(公元一零八四年),享寿六十岁。妣,张氏。舜俞举宋庆历进士又举制科第一。官知諫院,宋熙宁中,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浙江绍兴),青甫法行舜俞不奉令,上疏自劾,责监河南南康酒税。卒。尝居秀州之白玉山,自号白玉居士,有《庐山记》、《都官集》等十四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