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发现帝尧都城,墓葬呈现一奇怪现象:儒家又一次篡改了历史?

 钟剑文 2020-01-23

年代测定显示,陶寺遗址最早始于公元前2300年。而且,仅中期城址总面积就高达280万平,无论时间还是地点规模,都指向了史书记载中的帝尧都城。

结合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甚至帝舜帝禹都曾设都于此,是最早的“中国”。

然而,在陶寺遗址的贵族墓葬中,却出现了非比寻常的残暴一面,这一考古发现令人不解:儒家口中的尧舜禹是上古圣人,治下国泰民安,为何帝尧都城的墓葬惨遭破坏?

山西发现帝尧都城,墓葬呈现一奇怪现象:儒家又一次篡改了历史?

陶寺遗址墓葬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位于遗址东南部面积4万多平的早期墓葬,夹杂晚期墓葬,以及难以确定时间的墓葬;二是位于遗址东南部中期小城内,面积约1万平的中期墓地。

其中M3015、M22类超级大墓中,墓主随葬品中有玉钺(象征军权)、特磬(象征神权)等,可见墓主掌握神权、军权、族权,应该是一个国王。

考古显示,这些早期、中期或晚期的大墓,几乎都遭到毁坏,比如破棺抛尸,有的甚至尸骨不存,墓主人的尸骨、棺木、随葬品被随处丢弃。其中,一个35岁左右的女性骨架,被折断颈部而死,下体还被插入了牛角,非常残暴。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被毁墓葬中,考古依然挖出大量陪葬品,有些陪葬品是被故意打碎,因此毁墓的目的应该不是为了“盗宝”!

学者推断:陶寺遗址明显的毁墓对象均是当时身份地位崇高者,且以王者为最主要对象。毁墓者有意而为,目标明确,目的就是掘坟曝尸。

山西发现帝尧都城,墓葬呈现一奇怪现象:儒家又一次篡改了历史?

那么,帝尧都城的陶寺遗址,为何出现如此残暴的一幕?

众所周知的是,尧舜禹是实行禅让制,最早记载于孔子所作的《尚书》中。所谓禅让,就是不以血缘论,而以道德治国论,即“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

尽管后世所谓的禅让,无一不是武装威逼,比如王莽篡汉、曹丕代汉、赵匡胤代周等,都是打着禅让的名义,但实情如何我们都知道。虽说如此,人们也只是认为后世礼崩乐坏,而依然赞美尧舜禹的禅让,渴望儒家经典中记载的上古禅让。

因此,至少从儒家经典文献中可知,帝尧都城的陶寺遗址,权力交接应该极为和谐和充满脉脉温情,而绝非如此残暴的报复性毁墓!

山西发现帝尧都城,墓葬呈现一奇怪现象:儒家又一次篡改了历史?

是儒家经典记载有误,或篡改了历史,还是另有原因?

出现报复性毁墓现象的原因,不外呼有二个:一是内部动乱,某一家族或一个群体,对最高统治集团的仇恨报复;二是外来势力的入侵,但根据考古和史书记载,当时华夏联盟是最强势力,其他外来势力可能性不大。

学者王克林研究发现,或许揭开了真相:陶寺遗址是以陶唐氏为首,联合了虞氏和夏后氏等氏族部落联盟。所以后来学者推测,陶寺遗址早中期属于唐尧,晚期属于虞舜,大禹可能属于末期,最终放弃陶寺遗址都城地位,迁都到河南登封县阳城(王城岗遗址)。

因此,陶寺遗址毁墓行为,很可能是内部报复行为,即因为陶寺遗址是三个或更多部落组成,唐尧实力最强,压制舜禹部落,成为了首领,后来虞舜强大之后,推翻唐尧部落统治,由于仇恨而毁墓,夏禹部落强大之后,做了与唐尧一样的事情。

可见,很可能是孔子篡改了尧舜禹继位的历史,将尧舜禹权力交接的残酷斗争,描绘成了一个美好的传说!

山西发现帝尧都城,墓葬呈现一奇怪现象:儒家又一次篡改了历史?

令人奇怪的是,孔子等儒家为何篡改这一段历史?原因很简单,孔子时代周朝已经礼崩乐坏,为了宣传仁义道德,让人看到一个美好的上古时代,不要总是阴谋诡计和争权夺利,而是告诉诸侯应该像舜禹一样实行仁政德政,孔子就篡改了这一段历史。由于尧舜禹“不传于子”,三人没有直接血缘关系,所以孔子就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禅让”出来。

可见,《竹书记年》中记载的“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才是真实历史,尧舜禹充满仁义的禅让,只是孔子和儒家给予了包装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篡改历史并非第一次,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不少春秋战国史料记载是“流血漂杵”,但在孟子等儒家笔下,就成了仁者无敌,变成了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周武王只是靠仁义就推翻了商王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