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瓷笔记:王振宇官窑粉青釉,“禁欲系男神”的高级感!

 孔_夫子 2020-01-23

1983年的夏天,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大事。
比如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带着世界上第一个女宇航员上了太空;
中国则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劫机案,卓长仁带着同伙劫了296号航班飞到了南朝鲜;
韩国更不好受,他们的客机成为了美军侦察机的挡箭牌而被苏联导弹击中,机上269名人员全部丧生。
……
那一年,33岁的开封市工艺美术公司技术员王振宇也摊上了大事:
他要入宫了!
他们此前写了一份关于进入故宫考察北宋官窑瓷器并对比当代复烧产品的报告,最终惊动了高层领导。
时任副总理余秋里不仅特批了报告,还要求国办和故博予以协助。
虽然时隔37年,70岁的王振宇依旧很清晰地记得那天入宫的情景:
那是周一的上午九点,阳光很好,天空很蓝,气温也不太高。
他们没有大G,也顾不上拍照回来发朋友圈,但一行四人却有着闭馆撒欢的感觉。
穿过长长回廊,跨过重重门槛,王振宇和同事们终于在中国最神秘的文物库房里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宋官窑器物真容。
王振宇回忆说,当层层锦缎包裹的官窑器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世界就像静止了一样,被这逾越千年的艺术臻粹所观照震撼。
         官窑粉青釉波罗子残器 
官窑青釉弦纹瓶
四件器物分别是笔洗、花瓶、笔筒和尊,釉若凝脂,纹如蟹爪,紫口铁足,造型古朴,直逾两周,由原民国“督陶官”郭葆昌先生划定为“北宋官窑”。
有记载表明,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对器物清点造册时,共有24件器物被划定为“北宋官窑”。
而这次近距离的观察,也让王振宇此生和宋代官窑瓷器再也无法分开。
次年六月,他们复烧的北宋官窑器物顺利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验收。

王振宇从开封市工艺美术公司退休后,便开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汴京官瓷。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手工器物的生产,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年前,我入手了第一只北官窑器物,是一只直壁圈足粉青釉的洗式杯,色偏蓝灰,器型简约。
时至今日,此杯依旧是我最爱的器物之一。
前些日子,我又从王振宇的徒弟郭根兴先生处收到了一只品相全美的粉青釉洗式杯和天青釉盅杯。

粉青的釉色有着“晨露未干时,隔纱望晴空”的美感,整体色泽比之前的器物青粉一些,天青釉则显得有些亮蓝。
《景德镇陶录》中曾经写到:“汝瓷在宋烧者淡青,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
但总体对比来看,灰粉青会显得更高级一些。
其实,北官窑追求的是类和田青玉的质感,制作过程中粘釉的次数一般在三遍以上。

从郭先生给我发来的复烧官窑瓷片来看,其内外釉水的厚度相加已经接近坯体本身的厚度,呈现出了完全不同于汝窑的色彩和质感。
同时,北官窑厚胎厚釉的工艺也区别于南官窑的薄胎厚釉,即便是一只杯子也会给人以厚重压手的感觉。
不论是把玩还是清供,其都呈现出更加古朴悠远的历史韵味,摩挲中还带着些许中原大地莽然沧桑的颗粒触感。

在我看来,王窑器物的粉青釉色有着类莫兰迪色调的“高级美感”,是一种独特的在蓝色里渗入了灰色调的雅致素色。
即便是开片里的鳝血纹路,也像是粉色里加入了灰白片,不鲜亮,不妖艳,不张扬,有着禁欲系“男神”的冷峻魅力。

这样低饱和度的釉色,平和自持,舒缓雅致,有着略显冷静的感觉,却让人越看越能心生欢喜。
相比较之下,市场上充盈着的各类崭新器物,拼命地用各种手段去讨好你,却会让人从内心里远离。
这也许就是生性不羁的北宋徽宗,长期在宫廷里不能恣意开车,而略显苦闷压抑的美学观照。

北宋官窑存在的历史很短,大约修建于徽宗执政的政和年间,而毁于宋金战火,前后不过十数年时间。
官窑青釉弦纹瓶
南宋文人叶寘的《坦斋笔衡》记录了从定瓷到汝窑以及北南官窑的发展历程: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窑器,名曰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官窑青釉圆洗
由于古代开封城淹没在黄河之下六米深处,北宋官窑的窑址至今未曾发现,且无纪年款器物的出土证明,所以在学术界有否认北宋官窑存在的声音,还有主张“汝窑”即为官窑的观点。
这其中除了有正常的学术探讨差异外,还夹杂着地域甚至经济利益的纠葛,此处不做太多评论。
考古发掘杭州老虎洞窑掩埋坑
20世纪的首尾,南宋官窑两大窑址,杭州乌龟山郊坛下窑址和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先后被发掘。
21世纪初,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被发掘。
这些考古发现一一论证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所以“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袭故京遗制”当有特定的含义。
前几年,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曾对馆藏宋代官窑做无损分析研究。
其中,七件六角菱花式碟官窑器物的化学成分与南宋官窑及明清景德镇仿官窑器物明显不同,更接近河南本土的矿物成分,但又与汝窑有明显差异。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认为,“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北宋官窑产品,即为开封窑产品。


前些日子,我在杭州也专门看了南宋官窑,传世器物展出比较丰富。
应该说,南宋官窑的工艺受汝窑和龙泉青瓷的影响更多一些,釉色更偏绿一些,部分器型则传承了北宋官窑仿周汉青铜礼器的造型。
马未都先生在《瓷之色》一书中总结了两者的差异:

胎,北宋厚重,南宋轻薄一些;釉,北宋乳浊不透,南宋透而玻璃感强;色,北宋强调灰蓝基调,南宋则以天青为主。

王振宇的官窑器物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些差异,胎体厚重,釉质乳浊。

器物开片大且深,片纹有柳叶纹、牛毛纹和蟹爪纹等等,通过沁色做出了鳝鱼血的效果。

器口所施之釉微有下垂,内胎微露显出天然的紫口;垫饼支烧,胎足无釉,还原气氛下成为黑红色,正是铁足的模样。
器物的手感滑腻,有些许颗粒感,釉色如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
虽是新瓷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有种天然古朴的雅致味道。

放大镜下,器物的石英颗粒和长石结晶明显,如同棉絮一般。
气泡浮在釉中,有着“沧海遗珠”的艺术景致,与汝窑的“寥若晨星”和哥窑的“聚沫攒珠”都有不同。
从茶器使用角度而言,相比较景德瓷器的轻薄、龙泉青瓷的婉约乃至台湾茶器的嬗变,开封的仿北官窑会显得有些粗厚,加上老手工艺人的不擅于表达,所以器物品牌在茶器圈内的声名并不彰显。
但从瓷器收藏的角度来看,作为建国后在原产地成功复烧北宋官窑的技术负责人,王振宇的作品无疑会留下历史的印迹。

王振宇:

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

从22岁年在神垕学习制瓷技术开始,王振宇始终坚持自己亲手制瓷,迄今近50年。
即便已经年逾70,也有了弟子们的帮助,但他依然坚持自己每日去修胚上釉和烧窑。
对原料的挑选也一定要自己亲眼看过才放心。
官窑的各项工艺早就渗入了他的骨子里,而其作品本身也成为了当代开封城市的一张名片。
王振宇说,官窑离不开开封,无法到南方生根复烧,也不能用外地的烧法来革新。官窑的烧成跟它的釉料、它的配方,它的独特历史工艺,它的用水、甚至它烧制时的天气、空气湿度,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一辈子,能够和它一起度过,也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份。现在,我要把它完整地传承下去⋯”

王振宇和徒弟郭根兴

柳宗悦在《工艺之道》里写道:
如同日课般的劳作,使他们的作品成为美的器物。他们的作品并无美之约束,而是神在安排他们劳动的命运。
工艺之美来自于熟练劳动的赐予,器物之美是人的汗水浇灌出来的。
我相信,也只有这样的美,才值得被永久珍藏!


这是我的茶器故事
我是陈不烦
我在这里,和你一起
玩茶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