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建构​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九

 昵称65712878 2020-01-23

校长、校园安保、总务后勤、制度规范和信息平台共同构成校园安全内部治理结构,在校长的领导和带动下完善校园安全治理的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

首先,制定详细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明确在校教职工的责任和义务。校长要充分发挥好在学校组织中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的作用,领导师生依据国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法规、政策制定符合本校的校园安全治理规范,进一步明确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义务和责任,使校园安全治理有据可循。

其次,加强学校安全保卫人员的遴选和培训,塑造一支规范、训练有素的安保队伍。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安保人员大多为退休返聘人员,他们在年龄、力量、专业素养等方面欠佳,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突发重大事件,因而,加强学校安保人员的遴选和培训至关重要。学校安保人员最好为青壮年,并应具有一定的保安资质或从业经验,按照一定的学生数量配置(一般参考值为500∶1),并配备相应的防护器械;同时学校要定期对安保人员进行消防、突发事件的专题培训,增强安保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学校安保人员的职责在于把好学校安全的第一道门,对来访人员进行登记和核查,定时、定点对校园进行巡查。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的校园警察制度或派驻模式。美国的校园警察隶属于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由校长和董事会直接领导,校园警察具有依法行使执法权、打击违法犯罪、案件侦破和维护校园秩序等职能。我国也应将校园警察纳入校园安全治理机制中,从而增强学校安全治理能力。

再次,学校的总务后勤部门要定期对学校校舍、校车、监控设备、教学设备等进行维护。校园安全不仅要通过制度和技术来保障,还要降低和排除客观物质环境可能对师生造成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定期对学校的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确保各种设备性能良好,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最后,建立校园安全信息平台和舆情监控系统,让信息技术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校园安全的工作机制涉及五个重要的环节:‘安全预防、危机预警、问题应对、事件干预、善后工作’,其中最关键、影响面最大的则是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危机预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学校和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保障学生安全,因此,学校要尝试建立学生身心和行为动态监测系统,实时跟进不同学生的成长状况,了解和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通过及时的教育和引导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时,学校要在各个年级建立不同层次的安全和危机干预监控系统,由于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行为表现,因此构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危机干预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教育舆情调研与预警系统,了解学生、家长、教育工作人员、社会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建议与想法,给予他们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使校园安全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全文见《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2期)
文章来源 | 《教育文摘周报》2019年第17期
责任编辑 | 李  霞
微信编辑 | 孟思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