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是一年春节到,春联、门神、福字、除夕、压岁钱、团年饭……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春节!

 书语人间 2020-01-24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372本书

《漫话春节》

大家好~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漫话春节》。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除夕夜了~

与往年的春节不同,因为前些日子「新型冠状病毒」的大面积爆发,不少人取消了回老家过年、走亲访友、外出旅行的计划,选择待在家里,静候疫情的过去。

对此,灵遥也想和留守在家的朋友们说一声,「辛苦了!」


现在,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 —— 「春节」上来,来一起看看这个华夏子孙最在意的传统节日,背后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01.
春节的起源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红彤彤的窗花、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年饭、乐融融的全家福……所有的喜庆元素都一一欢悦地铺洒开来。

不过,你知道吗?

据记载,作为中华第一节,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春节的起源也有很多说法,但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春季由虞舜兴起: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群臣,祭拜天地。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当成是「岁首」,也就是后来的「春节」。

除了这个说法,春节和过年还有一个来自「农业」的说法。

古时候,先民们主要以务农为生。而为了指导耕种,先人们便观察月亮周期变化,以每月不见月亮的那一天为「朔」,正月「朔」日即为「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端。

虽然,在秦朝时期,为了避开秦始皇嬴政的「政」,没有了正月,过年也被安排到了十月初一,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在编撰《太初历》的时候,便已经把「正月初一」给正式定为新年,一直延续到今天。

02.
春节的民俗活动

毫无疑问,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民俗最集中的传统节日。

狭义上来讲,春节一般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是腊月二十三的灶祭便已经开始了。

至于春节的结束,则要到了大年十五,也就是「元宵节」。因此,北方地区不少在外打工的游子都会过了大年十五再回大城市里打工。

那么,古时候,春节期间都有哪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呢?

1.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桃木板」。

其实,之所以要挂「桃木板」,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相传有一个叫做鬼域的世界,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一名神荼,一名郁垒。如果有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和郁垒便会把它给抓起来,送去喂老虎。

因此,人们认为天下的恶鬼都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便干脆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也祈求来年福运。

更多内容,请戳:

春节趣事知多少:贴了这么多年的春联,竟然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讲究!

2.  贴门神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

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又由于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

于是,人们便在门上贴成双成对的门神,一白脸,一黑脸,都是甲胄执戈,悬挂佩剑,威武非凡,用来守护家人。

至于这两个人是谁,一个说法是镇守鬼域世界的神荼、郁垒,以达到祛除恶鬼,镇邪去恶的目的。

二一个说法是唐太宗时期的秦琼、尉迟恭。据说,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秦琼、尉迟恭二位将领便自动请缨在宫门两侧镇守,结果,当天夜里便没有了鬼魅呼号。

后来,神荼、郁垒这两位门神的位置,也便逐渐被秦琼、尉迟恭给取代了。

3.   「福」字和窗花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一开始据说是因为姜子牙在封神时,把自己的妻子给封为了穷神,并告诉她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于是,为了不让穷神光临,老百姓便纷纷在自己家门口贴上了「福」字。

不过,有一个说法,虽然「福」字倒着贴有「福到了」的意思,但是,自己家门外的福字一定不能倒着贴,以免把家里的福气都给了别人。

4.  放鞭炮

鞭炮,又名「爆竹」,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爆火烧竹,爆裂发生,用来驱鬼,「爆竹」一词也由此得名。

到了现在,即便是出于对安全和环境的考虑,政府禁止城市里的居民在新年里点燃爆竹,但是,传统的节日和庆典上,我们仍然能够听着爆竹的声声响,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

5.  除夕守岁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因此,不少人也会选择在这一天夜里不睡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而同时,这也是人们点燃蜡烛或是油灯,赶跑一切瘟疫,与家人话家常的日子。

至于北方不少地区,现在则流传着除夕守岁不关灯的习俗,来祈求来年顺顺当当。

6.   拜年和压岁钱

拜年,和从长辈手里拿到压岁钱,是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活动。

早在汉代,便已经出现了拜年之风,百官无论是否认识,都要恭祝彼此新年快乐,老百姓们则大多会走访亲友,恭祝一声「新年快乐」。

而,长辈们在接受了晚辈们的拜年后,便会把早已经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水果等食品端出来,给晚辈们品尝。

与此同时,长辈们大多会给小辈们准备一个压岁钱红包,在除夕夜放在小孩子的枕头下面,点亮灯火,替小孩子们压岁,祈求孩子的健康快乐。

7.   团年饭

在春节民俗中,吃团圆饭一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

只是,不同于现在了做一大桌子菜,过去的团年饭主要由年糕、馄炖、饺子、长寿面组成,表达了希望吃过团年饭的家人生活一年比一年更好的意思。

至于那些远在外地,没法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朋友,则会由家人帮忙给留一个位置,留一副碗筷,表示与Ta团聚。

03.
新时代,新文化

说完了传统的春节习俗后,我们来看看现代人都是如何欢度春节的。

刚刚建国的时候,由于物质条件落后,交通不太方便等种种原因,人们往往都只能在春节这个大节日里,暂时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吃上一顿好的。

同时,逢年过节也是商店里打折的时候。于是,家里的大人们便也会在春节,带着老人、孩子去商场,给他们买新衣服、新文具和好吃的,也就是俗称的「办年货」

虽然,现在的物质供给已经很充分了,但是,不少人为了迎接从外地回家的亲人,也会趁着大过年的时候,外出买些平日里舍不得吃的食,倒是把「办年货」这个风俗给沿续了下来。

除了办年货,赶春运,也是不少外地游子春节前后的必备节目。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也上不少朋友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去到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里打工。

因此,每到过年,便成了他们回家探望父母和老人的好日子。于是,不管车票有多么难抢,机票有多么昂贵,身在外地的朋友,都会牵着另一半和孩子,带着年货,回家过年。

最后一点,便是手机拜年了。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微信发祝福」和「抢红包」这样的方式,来和远在他乡的家人庆祝新年。

因此,你今年若是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回家过年,也别忘给家里人发条信息,发个红包,视频一下,共度新年呀~

以上,便是全书的内容。

春节在华夏历史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而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挂念和思乡之情,也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因此,无论你这一年在外面过得怎么样,都别忘了向爱你的,和你爱的人,互道一声「新年快乐」,整顿好情绪,重新出发~

祝好!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