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大型纪录片33医理篇——阴晴圆缺

 悟道谈风水 2020-01-25

【提要】天才的时间医学思想,2500年前,就已经有了精辟表述。时间医学,从《黄帝内经》中走出来,走进了当代世界医学。

《黄帝内经》的时间医学,是极其天才精辟的学说。甚至可以说是极为超前,极为先锋的学说。当代西方医学才刚刚开始研究。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各种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时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时间在医学上意义重大。

首先,人体的生理活动,与一天的时间相对应,而一天的时间是以阴阳分段的。那么,一天的阴阳是如何流转变化的呢?“平旦(早晨)至日中(中午),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入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就是说,早晨到中午(这段时间),属于天气的阳气时间段,是阳中之阳(一天之中阳气鼎盛的时间)。中午到黄昏(这段时间),仍属于天气的阳气时间段,但却是阳中之阴,即从这个时间段开始,由阳转入阴(阳气在逐渐消退,阴气在逐渐上升了)。入夜到鸡鸣时分,属于天气的阴气时间段,是阴中之阴(一天之中阴气鼎盛的时间)。鸡鸣到早晨,仍属天气的阴气时间段,但却是阴中之阳,即从这个时间段开始,阴又转入阳(阴气逐渐消退,阳气逐渐上升了)。人体的气血运行与天地日月的运转相应,人体内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也是与一天时间的阴阳变化相对应的。

黄帝问,有时冷热合适,也有人突然病倒,这是什么缘故?歧伯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是非常深刻的道理。这表明人与大自然,与时间息息相关。 以天上的明月为例,满月时海水西盛。人气血积于身,肌肉、皮肤充实细致,即使遇到风邪病邪,其侵入体内也不会很深。如果月缺亏空,则海水东盛。人体气血空虚,遇到病邪,便会入侵很深,发病也突然凶猛。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气血阴阳的生理活动,是与时间因素息息相关的,并且具有周期性,规律性的变化。人体阴阳的消长受季节变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体内正气与脏腑的关系,也具有周期性的变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比如男性血酯固醇,一般在冬季高,春夏季低。钙、磷代谢也有明显的季节的变化。

《黄帝内经》特别说明了斗转星移,日落日升,潮水涨落与人体密切相关。月亮圆缺的时间周期,不仅引起潮汐起落,也是人体虚实的外界自然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的月亮周期论述,在妇女月经周期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妇女月经的二十八天周期,恰好处于“恒星月”周期27天7小时43分11.47秒、“朔望月”和月相变化的周期29天12小时44分2.78秒之间。而成熟卵的形成,也呈现14天正负2天的周期。

上海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教学组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凌耀星教授说:“月亮的形状,它(呢)跟潮汐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内经》提到,潮汐对于人体的关系。《内经》认为月圆的时候,跟月缺的时候,不但影响到潮汐,就是潮水的变化,而且影响到人的生理。所以说人的生理治疗的时候,也必须根据这个规律。像妇女月经,每一个月周期来一次。这个就是说,人身体跟天、地也是相应的。”

美国医学家莫里斯、伯利等人研究认为,月有阴晴圆缺,人的情绪、健康和行为,因此时好时坏。在月满时,心脏病和脑病患者特别容易发病,出血性溃疡病发作最厉害,溢血症最严重,中风与癫痫、惊厥发生最频繁,精神病人情绪最不稳定,许多人难以入眠并有紧张感。

月球的引力,吸引地球上的海洋而产生潮汐。人体与地球表面的情况有些相似。体内大约80 %是水份,20 %是固体。从化学角度看,人体内的水分,与海水并无本质的不同。科学家认为,月球的引力,同样对人的体液产生作用和影响。研究表明,月球引力较强时,人体内的酶和内分泌更有活动力,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心理状况较为紧张,从而导致人的情绪、健康、行为发生微妙的变化。

《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晋侯患病,郑简公派子产大夫为使者去慰问。晋大夫叔向向子产询问晋侯的病因。子产说,“我听说君子把一天分为四个阶段,早晨听政,白天访问,晚上修令,夜间休息。通过有规律性的活动,调节和散发体气,不至于造成壅塞凝滞的疾病。”

凌耀星教授说:“《内经》把一天分为四季,早上是春,中午是夏,傍晚是秋,半夜是冬。那么人身体的阳气也就跟着它而不同,一般的病早上好一点,中午还可以,下午要慢慢地重一点,半夜就比较更重了。所以我们用药,哪怕是判断预后,也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早晨人气开始生发,病气因此衰收,所以称为“旦慧”。白天人气较盛,正胜邪,所以谓之“昼安”。黄昏后人气开始衰收,邪气开始生发,所以病情渐渐加重,而谓之“夕加”。到半夜时分,人气进入脏腑,邪气布满全身所以病情大大加重,谓之“夜甚”。这种体验恐怕人人都有。所以不慎生病的时候,千万注意这个(病情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因素。从时间这个要素上,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付维康先生指出,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病人一般在早晨、中午时病情稳定,入夜后,特别是半夜前后,病情变化大,甚至恶化死亡。


《黄帝内经》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了时间因素对不同疾病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特殊规律。

(字幕)肝病者 平旦慧 下晡(读音:bu,哺)甚 半夜静

就是说,肝病患者,早晨状况较好,下午三点到五点病情加重,半夜时安静。

(字幕)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静

就是说,心病患者,中午状况较好,半夜时分病情严重,早晨安静。

(字幕)脾病者日昳(读音:die,迭)慧 日出甚 下晡静

就是说,脾病患者,太阳偏西的时候(状况)较好,日出的时候严重,下午三点到五点安静。

(字幕)肺病者 下晡慧 日中甚 夜半静

就是说,肺病患者,下午三点到五点(情况)较好,中午的时候病情加重,半夜时分安静。

(字幕)肾病者 夜半慧 四季甚 下晡静

就是说,肾病患者,半夜时较好,下午三点到五点安静。(字幕语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全文详见附录)

上述情况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比如,肺病咯血,常常出现在白天;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作多在夜里;结核病、风湿病的发热往往出现在下午;哮喘病大多在夜间发作和加重;而五更泄,则更是典型的具有时间规律的病症。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这位58岁的妇女,抑郁症已经有两三年了。(那个)吃西药效果不是太稳定,时好时坏,所以就想吃中药看看(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她的表现(呢)就是,早上一醒来,天快亮的时候,大概是早上四、五点钟吧,就开始心烦,懊恼。这个老太太可能是胶东人,说我这一醒来心里就好痒好痒好痒(烦)。找我看病的时候,她一边这么说着,我心里好痒啊(烦),就一边哭。大概我给她看了有十几分钟,不到二十分钟,她就给我哭诉了二十分钟。

诉什么呢?无非就是说我心里难受,难受得不得了,(好痒好痒好痒,)其实老是这句话。询问病因,比较清楚,就是她在发病之前,她的丈夫,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因为工伤突然去世了,老太太受精神打击,受不了了。我一想这个病因很清楚,(她的好痒好痒,也就是)心中不舒服呗,也是属于肝胆郁热的现象,再加上早晨四五点钟,这是寅卯时,三点到五点就是寅时,五点到七点就是卯时,早晨,寅卯这个时间,按中医的时间医学来算,是与肝胆之气相通应的,或者说它就属于肝胆。肝胆之气在这个时候就应当最旺盛。(那么这个)老太太四、五点钟一醒来就好痒好痒(烦)的受不了,加上病程长了,就属于肝胆痰热在内了。所以应该清化肝胆痰热的方法去治疗。

我就给她开了一个礼拜的中药。这个病人拿了药吃了之后,下个礼拜又来了,依然如此。还是一边哭一边跟我说了二十分钟。我想有问题,我治得不错呀,为什么效果不好呢?再仔细询问,再思考一下,还发现了一个特点。这老太太还说,每天(到)下午三点以后,心情就明显好转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提着篮子去买菜,买点东西,回来再操持家务。早晨一醒来,那又干不了活了,就一天这么难受,三点以后明显好转。这是什么问题呢?考虑到三点以后,其实又到了申时了。申时和酉时,(下午)三点到七点这段时间,在五行属金,在脏腑就属于肺和大肠。本来病是肝胆,是属于木的,肝胆之气不疏,木郁在里面。

我原来给她疏泄肝胆,对不对,对了,但是力量不够。当金气生的时候,自然界的气候一变,她就好转,金气一盛就可以把原来木气给它治一下就好了。好,就按这个道理去考虑问题。也就在原来那个方子的基础上又加了两味宣散利肺气的药,也就是让她的金气盛一下,一方面我给她疏泄肝胆,一方面利肺气,用金,还是用了金克木来治疗。吃下去之后非常好。第三个礼拜再来看的时候,老太太讲了,说我吃了你三副药以后,早晨起来就不难受了,就不那么好痒(烦)好痒(烦)的难受了。”

肝病,一般在夏季病愈,夏季没有好转,到秋季就更严重,如果过了秋季、冬季,到春季又开始发作。心病,一般在长夏季节病愈,长夏如果不好转,在冬季就更严重,如果能过了冬季、春季,到夏季优惠复发。脾病,一般在秋季病愈,秋季没有好转,在(到第二年的)春季就更严重,如果能过了春季、夏季,到长夏季节会复发。肺病,一般在冬季病愈,冬季没有好转,在(来年的)夏季就更严重,如果能过了夏季、长夏,会在秋季复发。肾病,一般在春季病愈,春季不好转,拖到长夏就更严重,如果能过了长夏、秋季,到冬季就会复发。

全国古籍领导小组成员兼学术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余瀛鳌教授:“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还有因地制宜。根据节令的不同,在治疗上就会加以综合考虑。”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王庆其教授:“同样的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治疗的方法要有所变化。”

(字幕:《生生子医案》)

邱公子,二十岁左右,随父亲大司马邱老到北方治理黄河,并居住在那里。邱公子患有白浊病,即小便色白,混浊,精液时常随尿而出。从山东、淮扬、镇江到江右三吴等地,一路上请了许多名医治疗,医治了三年,仍然没有效果。癸酉年冬天,大司马恭请名医,人称生生子的孙一奎给公子看病。孙医生诊其脉,短促而微弱,关处脉搏跳动流畅,尺处脉象浮而有力。诊后,公子便很信任而又亲近地请孙医生开药方。孙医生说,公子的病很容易治好,只要到明年初春服一剂药就能好了,但是现在不可以。公子请求说,先生是名医大家,常常是救人之所急,凭你的医术治我这样的小病,一定是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何必要等到来年呢?孙医生回答,这不是什么秘不可宣的事。《黄帝内经》说,一定要顺应阴阳升降沉浮的规律。又说,天时不能违背。公子所患是湿痰下流症,湿痰由尿液排出。《黄帝内经》指出,治痰必先理气,治疗方法应从阴出发而引导阳,现在是冬天,应该是闭藏的时候,冬天之所以要闭藏,实际上,是为第二年春天的生长作准备。换言之,冬天的闭藏,是春天生长发育的根本。没有冬天的闭藏,就没有春天的生长,天人一理,万物都是一样。所以,这个药方必须到明年开春才能服用。这就是遵循了《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的理论精神。

《黄帝内经》还特别强调人体与“八纪”的关系。八纪,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八个节气中,《黄帝内经》最注重夏至、冬至这两个节气。光照时间的长短,对人体生命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一年当中,夏至的光照时间最长,冬至则最短。这长短两极与疾病密切相关。据有关资料统计,1958年至1978年之间,对南京、上海五个医疗单位的49402例疾病死亡人进行调查发现,冬至的死亡率明显最高。如果把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进行比较,其死亡率高低的次序是,冬至大于秋分,秋分大于春分,春分大于夏至。《黄帝内经》反复告诫医生们,必须依天时,注意时间因素,根据与时间相应的人体生理周期进行诊断和治疗。否则,便会出现误诊误治,或失去疗机。一句话“因时而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