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365》--009.阴阳的相互关系

 保和堂 2019-08-29

·黄帝内经365·

·第一章  生气通天· 

·第二节  阴阳·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009

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先生为“阴阳”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一分为二”是个哲学名词,是对阴阳相互关系极为生动简洁的表述,体现了阴阳一体论思想,说明阴阳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这个事物将不复存在。这是我们理解阴阳相互作用的基础。

    (一)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说的是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最有代表性的表述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这句话对仗工整,理解起来也并不难。恰如夫妻两地分居,一方在外打拼,一方在家留守,就是阴阳的内守外使关系。传统家庭男(阳)主外,女(阴)主内,表达的也是阴阳的这种关系。对于生命体而言,阴阳的这种互根互用是保证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因任何原因导致阴阳背离,守使失职,依存脱节,生命体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固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这样,又衍生出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概念。阴阳作为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各自以对方作为其存在的条件。就是说,阴阳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在《黄帝内经》中,阴阳互根互用大多用于解释相对现象或相对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寒属阴,热属阳,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就无所谓寒。兴奋属阳,抑制属阴,没有兴奋,就无所谓抑制;没有抑制,就无所谓兴奋。气属阳,血属阴,没有气的温煦推动,就没有血的滋养化生;没有血的滋养化生,就没有气的温煦推动。

    (二)阴阳的对立制约。

我们已经知道,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间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水与火,天与地,日与月,动与静,升与降,寒与热等等。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与统一,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即对立是事物相反的一面,而统一是相成的一面。这种统一是通过阴阳二气固有的运动形式完成的。

阴阳二气的运动形成了天地,又化生了万物,所以阴阳的运动无处不在。阳主动,阴主静,动之后,必随以静,静之后,必随以动,一动一静,如影随形,所谓“动则阳生,动之极则静,静则阴生,静之极必动。”如此往复运动,这是阴阳之间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重在协调阴阳之间的力量对比,目的是造成阴阳的“相对平衡”。《黄帝内经》使用的术语叫做“阴平阳秘”(“秘”即“密”,致密、固密,此处又含有阴阳亲近之意。)“阴平阳秘”是一个健康机体、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医治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现在我们以阴阳的升降运动来解读阴阳的对立制约。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著名医家朱震亨以“阴阳比和”为出发点,提出“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一升一降,无有穷已。”(《局方发挥》)朱氏认为,阴阳升降既有阳升阴降的一面,又有阴升阳降的一面,就阴阳对立制约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天地阴阳之气,阳主升,阴主降,是阴阳的基本属性。而阴升阳降是阴阳制约,达到阴阳比和的具体表现。所以阴之升,依赖阳的推动;阳之降,需要阴的引导。太极图中就包含了“阳主升,升已而降;阴主降,降已而升”的原理。

阴阳相互制约最常见的是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交替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也就是所谓的“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从太极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阳盛之处一阴已生;阴盛之处一阳已化。所以阳在至阴之位而上升,使阴不下走;阴则从至阳之位而下降,使阳不上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夏至之后,阳气走向极盛,天气炎热无比,而恰在此时,天生一阴,制约炎热之性,使天气转向凉爽(夏至四十五天后立秋)。冬至以后,阴气走向极盛,天气愈发寒凉,而此时天生一阳,制约寒冷之性,使天气逐渐转向温暖(冬至四十五天后立春)。如果没有这样的阴阳制约,我们这个星球或者进入传说中的冰河期,或者自我爆炸,为宇宙扩张作贡献去了。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事实上,阴阳消长的过程,就是阴阳制约的过程,目的都是为了使阴阳达到相对平衡(阴平阳秘)。消长作为阴阳的一种运动方式是绝对的,不会完全停止的。而平衡只是相对的,只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一种状态。前面说到的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也是一种阴阳消长的过程。《素问·金匮真言论》还说到昼夜消长:“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由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的特性,规定了阴阳消长变化的基本形式是阴阳互为消长,即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这是阴阳消长的常态,是达成“阴平阳秘”的主要方式。如果在阴阳消长过程中只有阴或阳一方的消长,而无另一方的消长;或一方消之太过,或一方长之太过,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这是阴阳消长的变态,是病理现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表述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时就要使用治疗手段进行针对性的纠偏,以达到消长平衡。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阴阳消长关系的发展。阴阳消长双方沿着或消或长的方向走入极端,使阴阳相互关系发生质的变化。《黄帝内经》谓之“阴阳之变”:“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盛则热,热盛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灵枢·论疾诊尺》)

阴阳消长转化更重要的前提是阴阳的依存互根。我们从太极图的结构中可以很清楚地认知这一点。把阴阳相互转化的法则引入社会人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极必反”和“时来运转”。物极必反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一个著名哲学观点,叫做“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而我们所所熟知的老子另一句名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则是对“物极必反”规律的最好注脚。这些论点都表明,事物总是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道家崇尚“无为”,就是从太极阴阳运动变化的法则得出的结论。道家认为人类的一切主观活动都是徒劳的。当然道家所谓的“无为”不是什么事也不干,而是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善守其常,不要多事。插叙“物极必反”的道理,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阴阳的相互转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是“极”、“重”,转化的基础是阴阳的依存互根。“极”与“重”的意义相仿。比如我们登高,上了山巅,不可能再上升,只能下山,甚至回到原起点。过桥也这样,做官也这样。阴阳升降运动中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素问·六微旨大论》)的本质属性也体现着阴阳的相互转化。

从医学阴阳的角度进行分析,依存互根,对立制约,消长转化,阴阳的这些相互作用,一个共同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生命体的“阴平阳秘”,换成现代医学的说法,则这样一些相互作用,蕴含了生命体的自我保护、自我防御、自我修复与再生的巨大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