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零一九年度阅读报告

 深溪虎堂 2020-11-08
二零一九年读了不少书,收获很大。
 
除了那些已经林林总总写了长长短短各种书评的作品以外,我觉得还有些书是值得说一说,或者本身就是上佳之选,值得推荐,或者对于个人来说,感触特别深刻,愿与天下好书者分享,也许三者兼而有之,亦是寻常。
 
一位朋友说得好,读书有点像吸毒,一旦沾上钻进去了,那就再也拔不出来了。
 
此言极是。
 


《国富论》
 
第一次看《国富论》时候,还是念高中,不过其实压根儿没有看懂,主要说为了吹牛逼用的。
 
所以过了这么多年,重新捧起这本鼎鼎大名的经济学界扛鼎大作,心里就好像是小女生见初恋男友,欢呼雀跃有之,心如鹿撞亦有之,这无疑是本好书,但是万一看不懂咋办?
 
事实证明,所谓经典,都是有道理的。所谓大神,同样也是有道理的。这本书之所以可以流传这么久,还能历久弥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亚当·斯密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方式讲清楚,这一条说来简单,能做到的没几个。
 
对于《国富论》这样的大作,如果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同时需要借助中文译本的话,选择合适的版本很重要。综合网络各家评论,推荐以下数种较为合适:
 
一是商务印书馆版本,1930年由郭大力、王亚南译(王亚南曾任厦门大学校长),1972年再版。去年因为总理说自己喜欢《道德情操论》,引得出版界热捧亚当斯密的著作,上海三联书店于是乘势将这个版本再版推出。
 
二是陕西人民出版社,杨敬年译本。译者已经是百岁高龄的南开大学教授,书中引用了熊彼特的注释和导读,内容比较丰富,受到不少读者追捧。
 
三是人民日报出版社,胡长明翻译,语言精炼生动,通俗易懂,最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版本。
 


《庞贝三日》
 
加入了一个读书群,群内各位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庞贝三日》,于是去买来一睹为快。
 
如同书名所示,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著名的庞贝古城,对,位于意大利那座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所吞没的古城。这是一件妇孺皆知的历史事件,不过作者阿尔贝托·安杰拉(Alberto?Angela)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写作手法,既不是一板一眼的历史文献回忆录,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架空虚构小说,简单地说,可以是把两者合二为一,全景回忆式的作品。
 
《庞贝三日》为读者展现了被火山喷发彻底毁灭前的古城庞贝的“貌似真实的”的一幕幕场景:从地貌建筑城市规模,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交通方式种种细节。同时,它将让读者逐一认识从那场史上最惨重的灾难中死里逃生的七个幸存者:他们的性别、名字、年龄、职业。以此为线索,本书为读者提供一条探察庞贝及其周边地区的真实、准确的路线,即当时的罗马帝国城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该书是作者阿尔贝托·安杰拉通过对考古文献及现场的每一个最细微的发现加以精密的、科学的观察,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融合了火山学家、历史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法医学专家的研究和意见,献给世人的一部辉煌著作。
 


《切尔诺贝利的祭悼》
 
这本书和《切尔诺贝利的哀鸣》其实是同一本书,只不过2015年的时候还是《切尔诺贝利的哀鸣》,到了2018年就变成了《切尔诺贝利的祭悼》,不过后来好奇心作怪,发现在2012年的时候这本书叫《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不过作者都是同一个人:S.A.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乌克兰,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她采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来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包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著有《二手时间》,《战争中没有女性》,《锌制男孩》等作品。曾获得包括瑞典笔会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2013年和2014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2015年获奖。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核事故,除了技术发展道路上无法避免的挫折以外,作者将笔触更多的放在了对于前苏联官僚主义的控诉上面,由于其独特的写作方式,使得文字本身具有格外强大的力量,可谓是字字血泪。
 
不过,我一直觉得读任何一本书还是要从正反两面去看,本书同样不应例外。
 


《人生海海》
 
麦家新书,好友推荐。
 
虽然是一本时间跨度超过半个多世纪的长篇小说,不过行文之处,依然是麦家一如既往的犀利风格,就像《暗算》和《风声》一样,看似云淡风轻的描述之中,常常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股桀骜不群的杀气,大概,那就是对于命运无声的抗争和怒吼吧。
 
很久没有这种拿到手就停不下来的体验了,眼睛好像被粘在了文字上一样,读完之后,也不知道应该叹息,还是应该胡言乱语一番,反反复复在心中萦绕的一个念头就是“人生啊,有的时候真TMD操蛋啊!”有那么一瞬间,会让人想起那个活着的富贵,只不过上校的一生,高高低低,更加起伏跌宕一些,所以,他的日子也要更苦一些。
 
每次读到类似的故事,总是会想起《静静的顿河》扉页上的那句话,比起战争和瘟疫,更加可怕的是被逆流的命运裹挟。
 


《巨大的鸿沟》
 
我承认自己选择这本书的第一个目的是作者:约瑟夫 E.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他可以说是全球最尖端的经济学家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同时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思想委员会的联合主席。2001年,因为他对信息经济学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前,他还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斯蒂格利茨教授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是著名的经济学教育家之一。他还曾担任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直到十二年后的今天,这个世界的经济情况似乎在朝着越来越糟糕的路上越跑越远了,其中作为全球当仁不让的经济一哥,美国,自然是大家重点关注的目标。这本书不会提供最终答案,不过作为一家之言,那是极好的。
 


《新史太阁记》
 
同样是来自好友推荐的作品,不过他推荐的是司马辽太郎,在他口中,这是日本通俗历史小说写作第一人, 一股脑的推荐了一大堆书给我,《龙马之行》,《国盗物语》,《新选组血风录》,《城塞》等等,其中最推崇的就是这本《新史太阁记》,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看,认真看,看完之后还要约个酒局,好好讨论一番。
 
这是一本关于丰臣秀吉的小说,这位日本战国时期第一奇人,自幼出身寒微,少年饱尝苦难,得到织田信长赏识,在战国乱世大放异彩,“猴子”终于登上历史大舞台。金崎退却战,粮困鸟取城,水攻高松城。中国大反攻,平息光秀叛乱,决战贱岳岭,消灭胜家势力,安抚毛利,怀柔家康,最终结束战国乱世,统一日本全国,完成称霸天下大业,战功赫赫,可谓一世枭雄。
 
作为连续九年荣获日本最受欢迎作家第一名的高手,司马辽太郎的文笔无疑是流畅而华丽的,虽然出场人物众多,但是每个人都是栩栩如生,绝无重复之惑,而且作者本人清晰坦荡,不偏不倚的立场,对于一名历史题材作家来说,尤为可贵。
 
唯一可惜的就是作者要是能把丰臣秀吉的后半生也加进去就好了,嘿嘿。
 


《智能商业》
 
今年中国商业界的重磅新闻中,肯定少不了这一条,马云退休了,终于可以去做他向往的老师了,但是阿里巴巴依然在,这个横空出世的商业帝国注定将在历史上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名字。关于阿里巴巴的书很多,各种类型的都有,不过我认为这本《智能商业》是最值得阅读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作者曾鸣其人,和一般的专业作家不同,曾鸣首先是阿里的军师,当之无愧的战略执行官,所以这本《智能商业》和吴晓波写得《腾讯传》不同,没有那么多传奇,没有那么多趣闻,甚至读起来多多少少不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是因为这是纯干货,是那种读起来需要消耗大量脑细胞的工具书,不是用来消遣娱乐的小说。
 
其二是作者本人的态度,与那些职业吹鼓手的拍马屁不同,曾鸣是以一种非常坦诚大度,真挚犀利的态度来回忆并且剖析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并且不止于此,姑妄猜测他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从底层逻辑的角度上来诠释什么才是阿里巴巴最有价值的核心要素。
 
作为一名学者,曾鸣在书中从头到尾都是保留着冷静克制,在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并没有盲目自大,自吹自擂,而是以一种极其谦逊的口吻坦诚整个团队同样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跌跌撞撞中走到今天的,某种程度上,运气好同样是上天的垂青。
 
这无疑可以极大地赢得读者的尊重和好感。
 


《周恩来传》
 
在中国,如果不加姓氏的提到“总理”二字,只能有一个人担得起这种荣誉,那就是周恩来,新中国的周总理,别无二选。
 
关于总理的传记很多,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我会更愿意推荐国外作家的版本,原因自然不仅仅是为了多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本书的作者是迪克·威尔逊,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之前曾经读过他的另一本大作《毛泽东传》,颇有一番收获。他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和法学双料硕士,此后又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性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迪克·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不仅仅在于史料的发掘和收集,同样值得借鉴的还有其立场和观点,相对而言,客观公允是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威尔逊著作颇丰,其他关于中国的主要著述还有《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毫无疑问,本书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以至于不用太留意就可以发现文中随处可见的撕裂感,理由就不说了。不过即使如此、如果你读过足够多的相关读物,还是可以把那些支离破碎的细节全部串起来,然后发现一些妙趣横生的东西。
 


《雪国》
 
对于作者川端康成,相信爱好文学的朋友们都会知道这个名字,那么对于他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雪国》,自然也是耳熟能详的。这本有着“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盛誉的作品实在是承担了太多的美誉,以至于打开扉页开始阅读的时候甚至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敬畏,当然,这种小心翼翼或许还是来自于那种书中无处不在,恍若一触即碎的极致之美。
 
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奖时的评语“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无疑在《雪国》一书中获得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果仔细分辨一番的话,作为读者,从文字本身获得的享受,远远大于故事情节本身。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纤毫毕现的笔触,生动精准的揣摩,常常令读者叹为观止,阅读之时难免会有这样的猜想,书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本人吧?这是不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不然的话,怎么去解释如此传神贴切的描绘呢?
 
读《雪国》,可以享受单纯的文字之美。
 


《历史的温度》(一到四)
 
和前面的几本书不一样,这是一套来自于公众号“馒头说”的合集。只不过自己之前并没有关注过,所以拿来看的时候,自然还是津津有味的。和那套著名的《鱼羊野史》不同,《历史的温度》并不是采用类似“历史上的今天”结构,作者张玮相对而言更加聚焦于历史上的著名事件,然后从今天的角度加以剖析。
 
大约摸因为是同龄人的缘故,所以读着读着,常常会不禁会心的笑起来。因为同一件历史事件,我们在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现在重新去看,自然都是不一样的味道,比如关于孙中山和袁世凯的评价,在读的书足够多之后,你大概也会和我一样同意胡适的那句名言” 历史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 当然现在这句话又被证明不是他的本意,不过我觉得他说得挺对的。
 
和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红作家或者满腹牢骚肠欲断的过期酸儒不同,字里行间的张玮是一个很温和的人,虽然他其实很坚持。令人称道的是,哪怕大家观点相左,甚至针锋相对,同样可以做到心平气和的好好说话,这个自然是极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