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山东淄博临淄区出土文物赏析——铜敦篇

 gudian386 2020-01-26

铜敦(dui)是东周时期礼制破坏下鼎簋制度衰落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食器类型,《礼记·内则》:“敦牟卮匜”,郑玄注:“敦、牟黍稷器也。”说明敦是一种盛黍稷的食器。“敦”字并非器铭中自名之本字,只是因其自名与敦同音而文献假借敦为其名,青铜器自名与“敦”同音者器型有两类,一种是器盖相合成圜形,另一种是器平底,或微圜近平。

齐国铜敦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精品多,敦的自名最早见于齐国之敦(齐侯敦、陈侯午敦),光绪19年(1893年)出土于河北易县的齐侯敦,乃齐侯媵女之器,自名“膳敦”, 专家以为即郑玄为《仪礼·士丧礼》作注时所言无足之敦,所谓“废敦”。同形制的器物,在汉、淮地区或被称为盆,体现出齐、楚等地的区域文化差异。

铜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消失。山东淄博临淄齐文化博物院馆藏的铜敦器型丰富,现将重要馆藏铜敦的基本信息介绍如下:

1、人形足敦

春秋时期,高13.0厘米,口径11.6厘米,1964年出土于山东淄博临淄齐都镇河崖头村

子母口带盖,上置四环形钮,深腹,圜底。腹部饰对称环形耳,下承三人形足,作双手扶膝跪坐状。盖、腹均饰以蟠螭纹,以细密的珍珠纹为地。腹中部饰一周綯索纹。

2、无足铜敦

春秋时期,高8.6厘米,口径20.7厘米,1991出土于山东淄博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

侈口,折沿,束颈,鼓腹,平底,无足,腹部饰对称环形耳及凸弦纹三周。

3、乳钉纹敦

春秋时期,高17.0厘米,口径20.5厘米,1973年出土于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镇禇家庄

折沿,方唇,束颈,折肩,鼓腹,圜底,下置三蹄形足。弧形盖置三蹄形钮,边沿有三卡扣卡住器口,腹部饰对称环形耳,盖及腹部均饰乳钉纹。

4、“苑何忌”青铜敦

春秋时期,高 21.2 厘米,口径 18 厘米,1987年年出土于山东淄博临淄区敬仲镇白兔丘村

深腹圜底,高圈足,腹两侧有环耳。此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唯王正九月辰在丁亥,苑可(何)忌作厥元子仲姞媵錞。”从铭文内容看,这是姞姓贵族为其女出嫁所作的陪嫁品。

5、球形敦

战国时期,高18.5厘米,口径15.5厘米,2010年出土于山东淄博临淄区淄江花园辛店二号墓

子母口扣合后为球形。腹部饰对称环耳,圜底,腹底与盖上各有三环形钮。此种球形敦是受楚式球形敦影响,发展为有齐地特色的三环钮足球形敦。

6、勾连雷纹敦

战国时期,高16.5厘米,口径15.0厘米,2002年出土于山东淄博临淄区城区北部排污工程

子母口,器、盖同形,器、盖均略作半球形,扣合后整器呈球形,三足两耳均作环形;盖面自中部依次饰涡纹、虺纹和桃叶纹;盖边缘及腹部饰勾连雷纹,上用谷粒纹铺填。

7、奁形敦

战国时期,高17.7厘米,口径15.0厘米,1987年出土于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陵街道聂仙庄

整体呈圆筒形。子母口,盖和器身套合在一起。盖顶和器底各有三个环形钮,分别作为捉手和器足。器盖取下倒置后,可作三足盒使用。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王室不再具有西周时期那样支配其它诸侯国的统治地位,出现了区域性的青铜文化圈,各诸侯国形成自己独特的青铜器形制与青铜工艺风格,产生于此时的青铜敦,器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上述春秋时期的乳钉纹敦,及战国时期的三环钮足球形敦都是具有明显齐地特色的铜敦。到战国晚期,青铜敦在数量上急剧减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