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国由“皇国”向“国家”演进

 思明居士 2020-01-26

要是谈到古代中国的制度,小伙伴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科举制、郡县制”等等,抑或是想起“重农抑商”之类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举、社会等领域得以发展、辉煌的基础。但要从大历史观角度来看整个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核心制度的话,那么莫过于当属是“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了,它才是贯穿这个历史发展时期的主线索。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古代国家的财税、兵丁与徭役等几乎都是来自于农业和农民。更别提要统治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帝国有多么大的难度了。而确保这一切稳定的基石就是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朝廷,而朝廷要发挥好统治效率很大程度上就看是否存在一个合理高效的政权组织制度了。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国由“皇国”向“国家”演进

西汉帝国

汉朝与唐朝,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她们有很多共性,例如都是强盛的大一统王朝、都有杰出的帝王代表、都是疆域辽阔的大帝国、都把中华文明远播四方等等。以此为凭证,很多中国人都以这两个朝代为古代中国之代表,并感到十足的骄傲与自豪。作者也是这样感觉的。不过在小编看来从制度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衡量的话,这两个朝代最重要的还在于其朝廷的组织制度的“先进性”。而且从汉过渡到唐,朝廷组织制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演变过程,即从“皇国”到“国家”性质的演进。

三公九卿,反映了汉朝国家之 “皇国”特色

“三公九卿”制乃是秦始皇所开创的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封建朝廷的组织制度。它的出现是伴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设需要而产生的。只不过秦朝太过于短暂了,仅仅过了十多年就“消失了”。不过好在“汉承秦制”,因而这项制度并没有随着秦朝的灭亡而消失,它得以在大一统的汉朝发展和完善。这也从侧面反映这种制度在当时国家治理中的“先进性”。小编上一篇文章讲到(具体参考《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古代国家由“家”向“国”转变的标志》一文)三公九卿制度实质上反映的是国家政权性质由“封建时代”的“家族式政权”向大一统时代的“国家式政权”转变。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国由“皇国”向“国家”演进

秦帝国

在“封建制度”下,整个国家权力实际上被划分给了无数“家族”统治下的家庭政权。从法理上来说诸侯要接受天子的领导与管辖,在现实政治实践中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法理上的义务和效忠关系……从这些官吏的职能和隶属于丞相的性质来看,到了秦汉时期,那时候已经是“化家为国”了,原来管理贵族事务的,现在也管理国家大事了。

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逐步巩固,贵族势力的进一步衰落。到了汉代整个国家整体上已经是一个由朝廷任命的官吏治理的“国家”了,而不是“贵族领地”,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地方上。不过要是仔细推敲的话在朝廷层面,还多多少少带有“皇家特色”。即在汉一代,虽说其他贵族没有了,但皇家族势力不小,虽说皇家此时已经在名义上代表整个国家,但不完全如此。外戚贵族更多的是谋求自家利益,如汉初至武帝时期的吕家、窦家、王家等这些外戚贵族他们恐怕就不是代表国家了,更多是利用国家权力谋私利。更何况此时在地方时还有“郡国并行”制度,那些诸侯国实际上上也是代表的皇族而不是天下。所以汉代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在政治上体现出浓浓的“皇家”味道,这种味道在三公九卿制度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国由“皇国”向“国家”演进

汉朝的“三公九卿”

(一) 三公,汉朝大一统国家中朝廷层面的“皇家”主管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位列朝廷官吏的首位等级,相应的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他们由皇帝直接任免并且对其负责。而在他们之中丞相又是主要的,太尉就是搞搞平时的军队建设而已,并无调兵职权,因此他是皇家的军事主管。平时没多大实际用处,但地位高。御史大夫实际上是副丞相,是协助丞相管理监察事务的,当然也是对皇帝负责,因此他是皇家的监察主管。丞相就不用说了,天下百官之首,即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是皇家的大总管,下面的“九卿”就是归其管理的。丞相,也就是宰相在之前本来就是诸侯王家庭的主管,到了大一统国家中他自然还是皇家的主管。但根本不同的是,虽然他还得管理皇家事务,但更多的也要处理朝廷的事务。换句话说在汉朝的朝廷组织制度下丞相即使皇家的内臣也是国家的行政首脑。此时还没有实现朝廷的事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当然从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性质来看,要想彻底分开也是不可能的,做不到的。只是在汉朝,三公职位,尤其是丞相一职往往都和皇族外戚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汉朝前期尤为明显。如汉武帝统治前期的窦婴和田蚡两位丞相,他们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外戚势力。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也不停的换相。因此总得来说在汉朝,朝廷的政治制度安排下的官员实则是皇家的主管,也是国家的官员。二者混在一起,更多的体现的还是皇家主管性质。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国由“皇国”向“国家”演进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窦婴和田蚡形象

(二) 九卿,官职与权力的背后体现出浓厚的“皇家”气息

要说三公还需要分析一下才能发现其背后隐藏的“皇家”主管特点的话,那九卿就更明显,一看便知。汉朝的九卿不论是从哪个角度看他们都是在替皇家服务的。当然此时的国家已经不是贵族国家了,他们也要处理国家的事务,但更多的还是体现他们的“皇家”官吏特点。小编就找几个例子来给予说明:

太仆:犹之皇帝的车夫。《论语》:“子适卫,冉有仆。”“仆”是赶车的。皇帝出去,太仆就替他赶车。那是皇帝的汽车司机。

卫尉:是一个武职,掌门卫屯兵,这是皇宫的卫兵司令。当时凡属军事方面的官都称“尉”。廷尉:是掌法的。犯了皇帝的法,都归他管。宗正:是管皇帝的家族,其同姓本家及异姓亲戚的。

太常:在秦代叫“奉常”。这个“常”字,本当作“尝”。他是管祭祀祖先鬼神的…所以汉廷九卿的第一卿,也是管祭祀的。这个官,正名定义,该属于皇家,管皇家的庙,管皇家祭祖的一个家务官。

此可见,我们从这些官员的名称和所掌管的职权来看,汉代的九卿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官员,虽然他们也处理一些国家的事务,但他们还主要是皇家事务的管理者,不好算作是朝廷和公职。

说到这里有两点是小编需要说明的,以免造成误解。首先是汉代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了,她代表的是天下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贵族家庭的利益,这一点和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以及周天子是有根本不同的,即使是皇族也必须要代表天下人之利益,否则就没有合法性。尤其是在地方上的郡县制推行(当然还有诸侯国存在,但实际上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因此才说汉朝不再是一家一姓的家族式贵族国家了。二是,虽然说这是个“国家”,但是由于还处于封建社会早期,汉朝的朝廷组织制度还保留着浓厚的皇家特色,朝廷的“三公九卿”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一种皇室特点,他们从职权来看基本上就是皇室的官吏,更多的是围绕皇家事务展开工作的。因而小编把体现在朝廷组织制度上存在明显皇家特色的汉朝称之为“皇国”,即皇族影响极大的体系在朝廷的政治组织制度上,体现在国家官吏的职权上。以便为了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所体现的“国家特色”作区别。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国由“皇国”向“国家”演进

汉代宫殿绘画图

三省六部制,完全体现出唐朝的“国家化”性质

“三省六部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三公九卿制”之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朝廷组织制度了。它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隋朝时期基本上确立了。但其功能和作用完善并发挥到极致还是在唐朝时期才得以实现。这一点和汉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太像了,原因嘛也简单,就是隋朝同样太过于短暂了,导致这项朝廷组织制度还来不及“发育”隋朝就亡了。因此汉与唐的历史是那么惊人的相似。唐朝是被众多中国人公认的古代辉煌时期。政治清明、管理高效,而这些当然离不开其当时看来科学合理的朝廷组织制度——三省六部制了。该项制度在唐代主要是由唐太宗到武则天时期完善定型的。

(一) 三省制度的安排,体现出唐代朝廷制度的优化设计

三省制度与三公制度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朝廷最高职权的分散。在汉代,丞相是最高的行政首脑,实际上成为了唯一最高的领导,他只向皇帝负责。而丞相基本上就是皇族的人员担任,或者深受皇族的影响。他还得总管皇家事务与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因此朝廷的权力高度集中在一个官僚机构身上,体现在丞相一人的职责上。但是到了唐朝的三省制度下情况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朝廷最高职权一分为三,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处理国家事务的流程模式。注意了,这里的三省主要是处理国家事务而非皇家事务,此时的皇家事务其实更多的变成了皇帝的家事,由皇帝专门安排机构和职员负责。三省机构共同组成了朝廷组织制度,它们有着严格的职权和办事规则,他们是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最高组织机关。因此从这点来看,三省的设立就表明了此时唐朝更像一个“国家”而不是“皇家”。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国由“皇国”向“国家”演进

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三省就是所谓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此三省职权的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时期的宰相职权,而且还不包括监察权,唐朝也有自己的御史大夫和御史专门负责监察事务,而且不隶属于三省。这样也可以看出唐朝相对于汉朝来说,朝廷的组织制度更加的国家化,实用化和世俗化了

唐朝初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因为他们专门负责其所属朝廷中枢机构一切事务,而且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决策集团核心组成人员。中书省的长官名叫中书令;门下省则叫侍中;尚书省是尚书令(因为李世民做过,所以尚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是副职,即尚书左右仆射)。这些官职名称的来历和大意是:

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皇宫中奉侍皇帝。尚书本是皇帝内廷秘书。故就官职名义而言,这三个官,原本都是内廷官。

但是官职名义含义虽然说是内廷官,但是其在唐代的制度中,他们都是处理朝廷政府事务的核心领导者。是彻底的外朝官员,基本上和皇家事务没有瓜葛,他们也不参与皇家事务,除非皇帝制定或者询问意见。而且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唐朝,三省长官最高品级是三品官(就像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宰相狄仁杰虽为内史却是三品官)。唐朝虽然设立了九品官职,但是最高等级的一二品等级均授予朝廷元老级人物,作为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唐代的皇族或大族门阀虽然地位高,但是他们并没有行政实权,不承担实际的行政责任。这样的话相比于汉朝,唐朝的皇族对国家事务的影响力更小了,整个国家事务处于皇帝领导下的三省掌管中,皇帝与三省长官组成了唐朝真正的领导核心集团。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国由“皇国”向“国家”演进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形象

更重要的是到了后来,不仅仅是三省长官能参与到朝廷的核心决策活动中,还有更多的人也得到了这种资格。出于处理国家事务的实际需要,也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分散相权,唐朝统治者弄出来个“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些人也能获得参与政事堂议政的资格,他们也成为了朝廷组织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而三省的职权划分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唐朝的“国家化”特点。表明这是一个高度集中化,实用化,国家化的政权。

中书省主要负责发布命令。整个政府的一切最高命令,都是由中书省发出的。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命令,即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勅”。除最高长官中书令以外还有副职中书侍郎,以及若干中书舍人。他们即使官职较小,但有拟诏之权,是国家的重要官吏。紧接着门下省则负责复核诏令。门下侍中和副职侍郎接到诏命后,要加以复核,就是对诏命进行再次审查。同样那些更低一级的“给事中”也可以对诏命提出意见。当门下省认为不合规或不同意后,有权批注送还。用今天的行政理论来看,门下省的作用就在于副署,其实就是一种审查。至于尚书省就是个执行者了。即“诏勅自中书定旨、门下覆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国由“皇国”向“国家”演进

三省的职权示意图

如果诏命被门下省驳斥的话,那基本上就白费了。此时便由中书省和门下省联合举行会议,这种制度被称之为“政事堂”。刚开始是在门下省举行,后来则转移到了中书省,而且除两省长官和副长官以外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参与,人数有时候比较多。

(二) 六部的名称和职权,反映唐代朝廷的完全“国家化”性质

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国朝廷的核心制度之一,自隋朝建立统一政权以来一直到清朝结束都采用了这项制度。它们隶属于尚书省,和汉代的九卿有类似的功能,但还是很大不同。唐太宗时期,尚书省六部的名称和排名是:吏、礼、民(户)、兵、刑、工。之后朝代的顺序有所变化,但内容不变。它们的职权分别是:

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之权。官吏必先经过考试,再由吏部分发任用。五品以上官,由宰相决定,但吏部可以提名。五品以下官,宰相不过问,全由吏部依法任用。户部:掌管民政、户口等事。礼部:主管宗教、教育事宜。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司法。工部:主管建设。

六部与九卿相比,其先进性和直接性就更明显了。汉代的九卿从官职名称到官员职权都充满了浓浓的“皇家”味道。如掌管军队的卫尉,体现着皇家特色。本来卫尉就是皇宫的守卫领导。而在六部中,直接叫“兵部”,很直白就体现出它的职能和责任,就是掌管国家和朝廷军事,建设军队的。再比如太常一职,乃是皇家祭祀管理者,唐代叫“礼部”直接体现出该部门的行政职能,也就是国家的礼法和礼制管理部门 它规范的是社会等级制度,国家秩序,而不仅仅是祭祀或者皇家事务。至于“吏部”更不用多少了,一个字就彻底体现了这个部门的职能和性质,那就是替朝廷管理官员,治理吏治的。

因此,相比于汉朝的九卿,唐朝的六部显然成为了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在是像皇帝的侍从一样,也不再有浓浓的“皇家”味道,而是彻底彻尾的“国家机构”,而那些官员也不是皇家事务兼职代理人,而是真正的朝廷管理者,国家官吏。从这点来说,到了唐朝,朝廷组织制度已经很成熟了,也比之汉朝进步了。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古代中国由“皇国”向“国家”演进

唐朝疆域

古代朝廷由“皇家”向“国家”转变的总结

从汉朝之“三公九卿制度”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看似简单的事关朝廷组织制度的变化而已,实际上我们从这种制度的演进看到的是国家的进一步“国家化”演进。

秦始皇建立一套完整的从朝廷到地方的制度,从而使原来的“家族政治”转化为“国家政治”但是还并没有把古代中国带入一个完全国家化的境界,皇家事务和国家事务还在有扯不清的关系,朝廷的官员更多的还体现着皇家的家臣的性质。这一点在秦汉“三公九卿制度”上体现的比较明显。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与完善基本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尤其是六部的设立和其名称职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家自唐以后的“国家化”特点,朝廷不再是皇家的朝廷,而是国家的朝廷,皇帝真正代表了国家的核心利益,这也是古代中国朝廷政权合法性的根基。朝廷的主要机构和主要核心官员都是国家的官吏,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因此可以说,从三公九卿制度到三省六部制,表面上体现的是朝廷组织制度的变化,实质上反应的是自汉到唐,朝廷由“皇国”到“国家”转变。

参考文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