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謇《家诫》译注

 全神贯注 2020-01-26

赵鹏

【说明】民国十年(1921)张謇69岁,由于渐渐感到暮年的临近,他迫切希望儿子能够尽快成才并继承家业,因而辑此来作为告诫。这篇《家诫》刻写在一块石质屏风上,放置于东奥山庄倚锦楼前的庭院。东奥山庄在南通城南郊的军山东麓,是张謇准备在此安度晚年的一座别墅。

 

【原文】

我之爱子孙,犹之古人也;爱之而欲勉之以进德而继业,亦犹古人也。与其述己意,毋宁述古人。乃掇古诫子语,书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若先世言行之足资师法者,自有《述训》在。

【注释】

  1. 掇:拾取。引申作摘取,选取。

  • 书:书写,记载。此处指刻写。

【译文】

我钟爱儿孙们,也像古人一样。因为钟爱,所以期望增进道德修养,进而来继承家业,这也像古人一样。因此,与其为这事专门来阐述自己的意见,倒不如列举些古人的议论。于是,选择了几段古人教育儿女的话,刻写在庭院的屏风上,好让儿孙们在进出时一眼就能看到,并引起内心的省思。至于家中先代讲的话做的事,其中有很值得学习仿效的,早已编写成《述训》在那里了。

 

【原文】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汉·刘向

【说明】

这段话节录于刘向的《戒子歆书》,讲述祸福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以此告诫儿子用敬畏之心来处世,提防骄奢心的产生。刘向(公元前77─前6),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议大夫、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是西汉著名的学者,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他的儿子刘歆(?─23),字子骏,曾任黄门侍郎等职,新莽时任国师,因谋刺王莽的事暴露而自杀。他继承父业,总校群书,编成《七略》等书,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

【注释】

  1. 董生:指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前179─前104),所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

  • 闾:里巷的大门。

【译文】

董仲舒有句话说:“吊唁的人还在家门这儿,庆贺的人已经来到里巷门口了。”这是说,人有了忧患,就会心怀恐惧而谨慎、恭敬地处理事务;谨慎、恭敬地处理事务,就必然会获得完善的成果,因而福泽也就会跟随而来到了。他又说:“庆贺的人还在家门这儿,而吊唁的人已经来到里巷门口了。”这是说,享受着福泽,容易产生骄傲、奢侈之心;而骄傲、奢侈就会招引来祸事,所以吊唁的人也会跟随而来了。

 

【原文】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

【说明】

这段话节录于诸葛亮的《诫子书》,论述了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强调以静修身,力戒轻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曾辅佐刘备创建蜀汉政权,担任丞相,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因没有亲生儿子,便过继了哥哥的次子诸葛乔为己子。诸葛乔字伯松,曾任驸马都尉,可惜较早就去世了。

【注释】

  1. 慆慢:怠惰,轻忽。

  • 险躁:鲁莽,浮躁。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们的立身处世,以宁静来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良好的品德。不能恬淡寡欲,就无法彰明自己的志趣;不能心境宁静,就无法使自己的思虑达到深远。学习,必须心静才会有收获;才干,必须依靠学习才会养成。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轻浮怠惰,必然不能精研学问;偏激浮躁,必然不能陶冶性情。

 

【原文】

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魏·王修

【说明】

这段话节录于王修的《诫子书》,讲人的一言一行都要经过慎重周密的思考。王修字叔治,三国时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史书记载,曹操曾到他家中,看到贮放的粮食很少,而藏书却有数百卷之多,大为叹服,礼请他出来做官。他在做官时,因能够打击豪强,扶助弱小,从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他的儿子王忠,曾任东莱太守、散骑常侍等官;另一个儿子王仪,因为直言司马昭的过错而遭杀害;孙子王褒,志节高尚,不愿做官,一直依靠教书种田为生。

【译文】

说话要经过思考才说,做事要考虑周密才做,这都是操使情感、完善道德的法则。违背了这些,就会招致失败。

 

【原文】

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尚为人师;若能保书,终不为小人。谚曰:“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隋·颜之推

【说明】

这段话节录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讲述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颜之推(531─591),字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他曾在梁、北齐、周和隋朝做过官,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文集三十卷,而以《颜氏家训》二十篇最为出名。他的三个儿子思鲁、愍楚、游秦,都能够继承家学,而孙子颜师古更是著名的学者。

【注释】

  1.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为孔子言行的记录。

  •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专论述孝道,宣扬宗法思想。

  • “谚曰”句:原文为:“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伎:通“技”,才智,技艺。

【译文】

虽然祖上千百代都是平民下等人,只要有知道读《论语》、《孝经》等书籍的,尚且可以成为人们的老师。虽然祖上千百代都是达官贵人,只要有不通晓书籍记载的,没有不沦落为耕田养马之类的下等人。从这一点看,怎么能够不去自我勉励呢!如果家中能做到经常保持有几百卷书籍,这个家庭即使过了千年,也不会有人沦为下等人。

 

【原文】

凡门第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则得罪重于他人。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为人所妒。懿行实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摈之。──唐·柳玭

【说明】

这段话节录于柳玭的《诫子弟书》,讲出生在门第高的人更要心存戒惧。柳玭是唐代末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曾做过宰相,后被人陷害而贬为泸州刺史。他出生在一个世代高官的家庭,而这个家庭又是以严格教育子弟被世所知,他们的教育被誉称为“柳氏家法”。柳玭的父亲仲郢,少年读书疲倦时,母亲就让他舔食熊胆汁做的药丸,用苦味来刺激他以愤读书。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柳母“和丸教子”的故事。

【注释】

  1. 门地:门:家,家族;地:地位,等级。义近“门第”。

  • 恃:依靠,凭借。

  • 懿行:美好的德行。

  • 疵累:疵:毛病,缺点或过失;累:牵累,连累。

  • 摈:排斥,弃绝。

【译文】

凡是处在地位高大的家族的人,只能常保存着戒惧之心,不能够以家族地位高大而作为依仗。立身处世的一举一动,只要在一件事上有些闪失,所得到的罪过就要重过平常人。家庭地位高,骄傲的心理就容易滋生;家族旺盛,就容易受到别人的妒忌。明明具有美好的操行和真才实学,别人却不一定相信;然而稍微有些小毛病的牵连,别人都要来斥责。

 

【原文】

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静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宋·胡安国

【说明】

这段话节录于胡安国的《与子寅书》,讲述人生处世的基本态度。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宋代著名的经学家。他在北宋时考中进士,南宋初年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后来因病而辞职,潜心研究经籍,著有《春秋传》二十卷,死后谥“文定”。南通过去建有四贤词,所祀四人中就有他在,这是因为他曾经当过通州知州。本信所给的胡寅,原是他弟弟的儿子,后来过继给他了。胡寅字仲明,也是进士出身,曾因主张抗击金兵的入侵,遭到秦桧的迫害,直到秦桧死后才复官。他的著作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悲然集》等。

【注释】

操执:操:操持,拿着;执:执掌,掌握。

【译文】

居心要用忠厚、信用、诚实作为根本,行为要用端庄、清正、冷静来表现操守,处理事情要用明晰、机敏、果断来辨别是非。

 

【原文】

勿妄与人接。只是勤俭,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窃为汝愿之;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未免为汝忧之。──朱熹

【说明】

这段话节录于朱熹的《与长子受之书》,所讲二事,一是交游要有选择,一是讲勤谨二字的重要。朱熹(1130─1200),字元晦,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诞生于福建北部的建阳考亭,曾任秘书阁修撰等官。他从事教育五十多年,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学说,在明清两代被奉为儒学正宗。他的大儿子名塾,字受之,曾跟从大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学习,可惜死得很早。

【注释】

  1. 勿妄与人接:原文为:“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此皆当请于先生,听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见得五七分。更问以审之,百无所失矣。”张謇节其意而缩改成一句。

  • 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译文】

不要胡乱地和别人接交。要守住的,只有“勤”和“谨”两个字。遵循着它而上进,将会得到无限的美好的结果,我在这儿不敢明白地指出,但却私下里为你祝愿;反过来,违背它而向下走,就会得到无限的不好的结果,对此我不想明白地指出,但却忍不住要为你担忧。

(作者单位:南通博物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