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有真乐,虽至苦不能使之不乐'———浅说苏轼的美食人生

 寥斋 2020-01-27

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总会有发愁的时候。既然有愁,那必定会有消愁的方法。李白选择喝酒,'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选择独自落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以上二位有所不同的是,苏轼也发愁,但他通过吃东西来消愁。所以余光中说,和李白一起旅游,虽然浪漫,不切实际;和杜甫一起,又觉得太过严肃;唯有和苏轼一起,才能有说有笑,感受这人间烟火。

苏先生一生的脚步停留在四个地方,分别是黄州,杭州,惠州,儋州。这四个地点承载他一生的文学,同样也成就他的'吃货'人生。

一、黄州之乐,食肉无穷

他被贬黄州之前,蒙受'乌台诗案'之冤,险些遭受杀身之祸。多亏一众老臣和王安石的劝阻,免死下放做一个团练副使。团练副使名义上是一个官,实际上要守本地官员的监视,一举一动尽在别人眼中。经过这件事后,苏轼的心变冷了,他只希望后半生能安乐就好,辉煌前半生,后半生风尘漫漫。黄州是他曲折仕途的开端,也是他文学造诣的巅峰时期。黄州在当时也算一个贫瘠之地,在他初到黄州的时候,就曾经四处游山玩水,借此打消心中的愁思,可他未曾想过,黄州居然有如此美景: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在写这首《初到黄州》的时候就已经表明自己的心志:'生平为口忙',在他看来,贬官不贬官已经无伤大雅,生平的头等大事是要满足口福。'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看长江穿过黄州,江里都是美味的鱼,他对鱼这种食物似乎有着独特的感受:烹的鱼要鲜,鱼的大小要适中,吃鱼的时间也马虎不得。作为美食家,他吃过鲥鱼:

姜芽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吃得时候,不去鱼鳞,鳞下尽是脂肪。烹调过后,入口即化,鱼脂鲜香,桃香犹在。

放眼望去一片翠绿皆是竹子。有美景一定有美食,而黄州这片土地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久而久之,他发现黄州不只有鱼,还有美味的猪肉。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这道菜说明了,就是白水煮肉。其实早在苏轼从政徐州的时候,就发明了这道菜。当时徐州发了大水,苏轼和全城百姓一起抗洪,使得人民百姓得以安康。百姓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先生看见半扇的猪肉,先是推辞,后来发现推辞不掉,收下之后就做成了一道美食 '回赠肉'。后来的人改良多种方法,成为了现在的'东坡肉'。

黄州的困难消磨不了他的意志,他登赤鼻矶的时候就写下《赤壁赋》,临黄州就写下《黄州寒食帖》。在灰暗的日子里,用美食疗愈了心灵的创伤,也是美食,为他打开另一扇多彩的门,同样也是美食,为他装点出不一样的人生。以豁达向世人证明,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二、流落惠州,'与狗争食'

看到标题,是否被吓了一跳。一名大文人,怎么可能沦落到与狗争食。其实这并非是我胡言,而是诗人自道。当时诗人遭逢第二次变故,被朝廷的新党势力贬到了惠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诗人秉持着:'贬谪不怕,誓与美食同行'的作风到了惠州,被他发现的美食之一就是羊蝎子,即是带里脊肉和脊髓的完整的羊脊椎骨。诗人品尝之后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给弟弟苏辙写信: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身为犯官的苏轼还是保持低调做人,只是向杀羊的说给我留些羊脊髓的肉。将此部位用水煮到微熟,用酒渍一会儿,再撒点盐放在火上慢慢烘烤,烤到骨肉微焦。这样的做法不仅连皮带肉全部吃完,就连骨头之间的骨髓也吮吸不剩。当狗再啃食羊骨的时候,也没什么东西可以食用了。

广东是亚热带气候,自然盛产热带水果,而荔枝也是其中的一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酷爱的水果,就算千里之遥,也不惜开漕用冰块运来。当苏轼与荔枝确认过眼神之后,便确定了他们之间的缘分。果然,在美食的面前,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苏轼品尝剥开外表,露出晶莹的果肉后,就写下了一篇《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花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这一吃不要紧,吃上瘾了。为了将自己前半生没吃过的荔枝统统补上,他决定一天吃三百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老看到美好的景色还在联想美食,可以说朝廷的政敌还将苏轼贬到一个神仙之地。在惠州,饿了就吃羊肉;渴了,就吃荔枝。而他本人也在这种美食生活中度过了三年。

三、孤舟送儋,食蚝读书

可能是朝廷的政敌看苏轼过的太快活,于是便把他贬到更远的地方:儋州,即现在的海南。在古代,儋州瘴气横生,荒凉偏僻,发配到儋州是仅比杀头之罪轻一点的刑法。

到了儋州,苏轼的第一感觉就是'无':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苏轼连用六个'无'字,足以表现儋州环境之恶劣。但这丝毫改变不了诗人寻求美食的心,诗人又寻求到一种美食,生蚝: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所谓'分我此美',看起来反倒像是诗人苦痛中的自我安慰,但生蚝的确给诗人带来难以割舍的美味,以至于后人在《清暑笔淡》中也说道: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诗人在儋州不仅吃美食,还读好书:

'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此句中所读之书,就是陶渊明的诗集,苏轼本人曾言:'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后世的袁枚也在《随园诗话》中谈到:'陶诗甘,杜诗苦'。在他看来,陶渊明的诗集慰藉了诗人空虚的精神。一边看诗,一边和诗,同先人进行跨时代的唱和。这大大惹恼了朝中的政敌,就连黄庭坚也在《跋子瞻和陶诗》中说:'子瞻谪海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爱好美食唯一的不足是,容易长胖,而苏轼自己早已想出方法,那就是跑步。他不仅自己跑步,还要写信告诉家人跑步的好处,大力宣扬跑步的好处:

'晨兴疾趋必十里许,气损则缓之,气匀则振之,头足皆热,宣通畅适,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

他说跑步能够从头到脚都发热,血脉流通,四肢舒畅。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以后,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人有真苦,虽至乐不能使之不苦;人有真乐,虽至苦不能使之不乐。'对于苏轼来说,他早已看透苦乐。'作陂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虽历经苦难,也心中自有乐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人是因为'吃'而出名的,和他一样洒脱风流,寓苦于乐,更是少之又少。哪怕一生三起三落,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