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苏轼与王安石的词与仇

 江山携手 2020-01-27
说起来王安石和苏轼两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俩都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人物,而且都以词赋闻名于世,都获得过欧阳修的赞赏(当时欧阳修是作为大家是俩人的前辈),按理来说俩人应该是惺惺相惜才对,但是面对帝王政权,文学词赋已不能成为较为知己的元素。
不只是在政权上,其实在词赋文学上边俩人也是不同的学派,苏轼代表的是古文运动,而王安石代表的是临川文学,所以说俩人不能说是死对头,但是也不会成为好友。
说到苏轼和王安石的“仇”还得从北宋政权上说起,当时的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新政,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
而当时的苏轼回家守孝三年回朝正赶到变法,而当时的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仕途生涯,直至“乌台诗案”又遭变故,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所以说苏轼和王安石两位大家从词友变为了政敌,也算是一种“仇”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