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修赏识才子苏东坡,却不被宰相王安石所容,一生颠沛流离

 谭论古今 2020-11-03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那么我们看看乌台诗案中的苏东坡的情况。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作题材广阔,独具风格,属豪放派诗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而且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苏轼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等到苏轼谒谢,就以此问苏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他们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立刻随父回乡奔丧。在嘉祐四年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在其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这些话被新党听到,说他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空闲时间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他在杭州筑建了苏堤,在杭州过得很惬意,但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贬至儋州。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于汝州郏城县,享年六十五岁。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不仅仅是文学,他的文笔、学识、思想、人格同样是非常出众的。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擅长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水平。他的词,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也都有独到的造诣。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所以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